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自我超越

2013-08-15 00:49文丨蔡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老百姓民生

文丨蔡 蕊

(辽宁广播电视台,沈阳 110036)

民生新闻,贴近群众生活,反映民生疾苦,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目前,民生新闻在发展中遇到了进一步拓展的瓶颈。那么,这些发展瓶颈是什么?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民生栏目该如何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

1.1 内容走向低俗化,手法偏向煽情化

所谓“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采取老百姓的角度,摄像机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酸甜苦辣、高低起伏,全方位地记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图景,包括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问题、情感困扰等。电视民生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做成反映社会的镜子,用平民的角度反映基层社会的百面人生,把新闻的话语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

但是,目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走入内容狭窄、庸俗、浮夸的死胡同里,将民生新闻局限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上,每天都在重复“子孙不孝、井盖吃人、暖气不热、拖欠工资”等的事情,慢慢地就成了流水账,便觉得电视台有点像个长舌妇,内容出现了严重低俗化。

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迎合观众的口味,不少电视民生新闻都把焦点投向奇闻轶事,特别是各类的“吵架现场”,譬如夫妻吵架、恋人口角、邻里纠纷等等。民生新闻必须注意“度”的把握,不要把老百姓的日常琐事,甚至是个人隐私暴露出来,进行“小题大做”的煽情渲染。民生新闻的灵魂是“民生精神”,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做电视民生新闻时候,必须铭记的基本理念。

1.2 过分强调地域,同质化严重

地域优势是民生新闻站稳脚跟、得天独厚的法宝,但是过分强调地域性,也使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在晚上六点至九点的黄金时段里,各省市的观众都可以收看到省级卫视、市级卫视及自办的多台民生新闻节目。省级电视台会更多的关注省会城市的民生新闻,当然还会试图辐射全省。那么,省内的地级民生新闻节目必然在内容取材上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复,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同一题材被多台频道报道,不仅造成新闻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而且,重复狭窄的报道题材,必然使观众对民生新闻产生烦腻感,不再对民生新闻产生如何的收视期待,因此,无法形成忠实的收视群体,民生新闻节目自然失去竞争力。

1.3 权限越位,角色异化

电视台开设民生新闻节目,受到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马上拨打电视台的电话热线,希望通过媒体的民生新闻的曝光,帮助他们加快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电视台做民生新闻,仅仅是通过媒体这个平台,将老百姓的信息、诉求向社会反映出来,权限和职责都是有限,不是政府行政部门的某一个职能部门,也无法代替职能部门来处理民生问题。因此,我们媒体在做民生新闻的时候,必须将自己的权限、职责、角色都要定位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绝不能出轨、越位。

2 电视民生新闻的自我突破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方法,才能是电视民生新闻自我突破?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以供参考。

2.1 追求“大民生”

在民生新闻工作中,每天遇到不外乎是老百姓的日常小事。虽然这些事情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从新闻的角度来看,这些事情没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事必报。因此,民生新闻必须把新闻拓展到“大民生”范围里,把事件放到社会大舞台加以分析、解剖,提升新闻质量和新闻价值。只有立意高,报道才能脱俗出彩。

“大民生”不是“泛民生”,不能把一切有关百姓的事情都报道,首先必须适于公开报道,其次要着眼于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具体包含社会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现实问题。在线索筛选上,要注重规避个体化的内容,多选择民众普遍关注的内容,努力寻找突破点,并加以重点关注和报道。

2.2 树立本土风格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确立本土文化特色。我们知道,民生新闻节目关注的主要是本土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自然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累积,便形成一定的本土文化特色。为了让本土的广大群众易于接受民生新闻节目,提高民生新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必须大力发展本土文化特色。

比如,广州电视台的《寻找羊城失落的老戏院》节目,不仅重现了老戏院的发展历程,而且激发起来许多“老广州”对“老戏院”的集体回忆。该节目所挖掘的就是本土的文化,确立本土文化风格,不仅让广大本土民众获得高度的认同感,而且还增强了观众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使得观众对此档节目感兴趣,继续关注节目。

2.3 体验式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展现广大普通老百姓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我们新闻工作者虽然用摄像机聚焦的内容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细微、繁琐的事情,但是聚焦、反映这些琐事并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把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贴近现实,回归生活,体现浓厚的民生关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这一种关怀呢?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把民生新闻节目做成适合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易于产生价值认同感。具体来说,这就要求我们新闻记者采取真实再现、感同身受的报道方式,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让老百姓观看民生新闻节目是真真切切地为他们反映事实的真相。

比如,采访记者需要报道上下班高峰时段“打的”的民生现象,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角度进行报道,必须以平民的视角出发,采取体现式的报道形式,不妨在不同的路段进行招手“打的”,体验一下需要多长时间、举手多少次才能成功坐上车。与此同时,采访记者还可以把摄像头对准身边同样需要“打的”的人群,采访一下他们平时在“打的”上遇到的问题。在整个体验式的采访过程,不仅直观地反映“打的”难的现象,而且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老百姓困扰这个问题,说服力自然提高,让广大观众乐于接受。

关于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日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限于水平有限,故搁笔于此,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之功。

[1]吴静.民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J]记者摇篮,2009,(01)

[2]李楠.从媒介生态看城市台民生新闻的困境[J]青年记者,2009,(02)

[3]陈皆平.民生新闻的困境和突围[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04)

[4]宫秀军.公民新闻的理论主张和社会影响[J]青年记者.2008(17)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老百姓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老百姓的微笑
老百姓的话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