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写作中的技巧

2013-08-15 00:49文丨邵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导语稿件会议

文丨邵 华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重庆 401147)

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修养中,新闻写作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新闻价值是新闻的第一生命,那么新闻写作则是实现新闻价值的运作过程,二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1964年,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曾提出:“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新闻写作就要把新闻学的一般规律和美学在语言艺术中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二者结合,使新闻能够以更加鲜明而生动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就需要我们对新闻稿件进行技巧性处理。

在这里,我将就我的一些经验、看法与大家作一番探讨。

1 好的导语是新闻作品的灵魂

我国有句成语——“画龙点睛”,常用来指文章或讲话在关键地方雇佣精辟词语或句子点明主题,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而新闻稿件的“画龙点睛”之处便在于导语。“导语”一般是一篇新闻的开头,它要求以最简练的文字写出最重要的和完整的叙述,即通常所说的“立片言以居要”。可见,导语的优劣,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为了表达不同的含义,导语可以选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出现:

①警句式导语。这种导语比较少见,偶尔在写特写或轻松活泼的报道时采用,可以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激起受众往下深究的兴趣。例如:

“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以细心和考虑问题周到而闻名的某某处长今天在某某大会上竟将自己国家的全名念错了。”

②延缓式导语1。这种写法故意将新闻的中心内容不在导语中出现,而在后边说出,从而给受众造成悬念,激起受众的好奇心。例如:

“——某日,阳光明媚,人们照常上班,主妇们照常上街买菜,学生们照常上学,生活一如既往地进行着。

在某市政府的会议室里,也像往常一样举行着会议,局外人看不出这座市府大楼有什么异常。但是会议正在研究一个重大的议题,考虑如何应对正在威胁着某市的一场大灾难。”

③悬念式导语。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以激起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欲望。例如: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着他们的试验。”在这则导语中,读者首先读到的是一个未知结果的悬念,读者只有接着往下读,才能找到答案。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这个“悬念”设置太过牵强,或者不足以吸引读者的话,这种导语有可能适得其反。

除了以上这些写作形式以外,笔者认为导语最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精炼,用尽量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最核心、最吸引读者的内容,能用一句表述,就绝不用两句。所以,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编写导语的时间往往占用他们整个新闻稿件写作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2 从“巧”处着手,新闻作品更丰富生动

(1)作为记者,大家都知道,手里经常会有许多日久天长累积下来的材料,也许粗略地一看,你会觉得这些既没有时效性、相互之间又没有什么关联的东西已经无法再使用了,其实不然,这些旧材料只要与记者在最新的现场采访中取得的“活材料”灵活、有效的穿插糅合在一起,也许会成就一篇很不错的新闻作品。

笔者这里所谓的“旧材料”,主要指的是一些新闻背景类资料。这些材料乍一看,似乎与新闻作品“新”的要求背道而驰。其实不然,正是由于有了背景材料的衬托,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才得以凸显。例如,内蒙古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透过沙尘看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札记》的稿件,这篇稿件运用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分别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沙尘暴形成和肆虐的原因,作者还通过对数年来多个数据的对比,使读者了解到了沙漠化的严重性,这些“旧材料”紧扣新闻主题,照应新闻事实,对于提升新闻作品的现实意义具有积极的作用2。

(2)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大家讲述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建设成就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稿子的采写中,记者们很容易落入俗套,就事论事或罗列数据或简单说教,读者不仅难以记忆,而且整篇稿件会显得呆板。在这里,就需要我们的记者“寻找平民化视角3,请百姓自己来讲述”。

例如,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系列报道,邀请了从事建筑、环卫、城市公交等工作的5位一线工人代表,讲述自己的收入增幅赶不上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物价、房价、财政收入的增幅,从而发出“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职工收入实现与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过上更幸福和更有尊严的生活”的呼吁。这组报道以寻常百姓的故事为报道视角,通过百姓自己的描述,真实反映了一线工人的所思所盼,紧紧配合了党和政府着力改善民生这一主线。

再如,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策划推出了一组系列报道,主题是反映党的十七大年来重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大突破,从一个侧面、一个缩影看出重庆市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确定这一主题后,广播新闻频率选择了近年来变化较大、受众感受较深的几方面进行报道,如反映公租房建设的《政府为我盖新房》,反映城市扩绿的《我家门口是公园》,反映重庆推行的微企政策的《我要自己当老板》等十多篇成就报道。由于稿件是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出发,具有极强的贴近性和生动性,在受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3)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写会议新闻是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但是,会议新闻尤其是一些程序性的会议新闻通常因其内容单调枯燥、大多缺乏新闻性,成为了记者最感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写好会议新闻,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写好会议新闻最关键的就是要跳出会议本身,抓住会议过程中有特色、引人注目的事件来写。例如,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海南日报刊登的《省委书记向官员支招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新闻消息,按照报道计划,记者对海南省宣传工作座谈会的采访只写一篇会议消息。海南省委书记在讲话时,突然脱稿讲到官员如何与媒体打好交道,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新闻,因为舆论意识已是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和基本支撑。但如果把这一内容揉进会议消息,可能会被淹没在大量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中,无法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决定单独成文,写成了一篇不足600字的短消息。稿件见报后被多家网站转载,并且成为很多单位的学习读本。

如何写好新闻稿,让受众都喜欢听、喜欢看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长期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从几个角度简略地谈了一些我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显然不足以代表全部。不过,我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清楚地明白“要用短句”,“用活的语言”,“用动词”等等新闻的基本规则外,树立自己的新闻写作风格也是尤其重要的。如果能清楚并掌握这一写作规律,那么他的新闻写作就会进入自由的王国。

[1]摘自《新闻与写作》1993年第6期《写活直接式导语 》

[2]摘自《新闻写作》2011年第3期《变陈旧成新颖 化腐朽为神奇——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3]摘自《新闻战线》2002年第九期《浅论成就报道“创新点”的建构 》

猜你喜欢
导语稿件会议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八七会议》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导语
会议通知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