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蜕变

2013-08-15 00:49文丨银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文丨银 燕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第一语言,自1976年开始试播《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1978正式更名为《新闻联播》)以来,已在风雨中走过34个春秋。在这34年中,它由最初的萌芽到逐步发展、成熟、转型,电视从业人员功不可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传媒开始贴近生活、贴近受众,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所代替。这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在诸多方面有了改进,这种变化无疑是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革命性蜕变。

1 播报内容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新闻联播》为标志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推出,虽然改变了我国新闻事业“千报一面、千台同声”的停滞局面,但媒体也仅仅作为一种信息发布机构,主要用于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告知与宣传,信息量小,“硬新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媒体竞争力的加强,新闻节目不再板起面孔做宣传,而是站在更为平和的基础之上,将新闻的社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服务性和告知性上。电视新闻节目向“杂志化”方向发展,谈话类节目开始涌现,突出代表如《东方时空》等。

进入21世纪,“新闻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选择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民生”新闻的选取,以及“平民化”视角的不断运用。它聚焦于百姓生活、生计、生存、生命,贴近受众,为民排忧解难。如内蒙古卫视《都市全接触》等。

2 语言风格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大都采用标准统一、字正腔圆的播报方式,他们往往只能被动的“播报、播讲”新闻,虽然用稳重大方的声音特质使新闻具有权威感,但容易在观众心中造成“冷、高、远”的感觉。

在新闻主播出现之后,改变了曾经的局面。在播报风格和语言方式上带有了明显的个人特色,音色和音质没有严格要求,语言轻松、亲切,情感色彩丰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新闻更具有人情味。

如今,在各色新闻节目并存的今天,新闻播报方式也有了新的突破,“说新闻”成为其典型特征。程序化的语言被个性化的说话风格所代替,口语化的表达让新闻更容易理解,一些个人感受的简单表露突出了个性化色彩,偶尔的吞字、错字也不会被大而化之,反而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使受众在轻松状态下,对新闻节目有了很好的把握。

3 主持人形象

政府发言型:早期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完全是正襟危坐、表情严肃,讲求字正腔圆、有条不紊,像是政府官员在传达政令。

老师型:以《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为代表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状态轻松,有评有述,再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用引导、影响的方式为观众摆事实,讲道理。就像“循循善诱”的老师。

朋友型:以文静、胜春、康辉、海霞等为代表。他们语流起伏婉转,轻重表现突出,节奏变化丰富,语速自然流畅。时常夹杂着自己的观点与评述,使观众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朋友将每天的新闻娓娓道来。

4 传播效果

不难看出,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传播与受众接受的定位上完全采用了传播学早期“魔弹论”与“皮下注射理论”,这种学说建立在大众蒙昧无知的假定之上。现代社会,公众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民主参与的愿望和权利越来越强烈,这种理论显然不合时宜,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新闻传播的最后效果目标完全失败。施拉姆就曾对此作了如下阐释“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光亮一样直截了当。”由此不难看出,不论传播者和媒体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对媒体万能、传播效果有如“魔弹”的迷信都应当加以扬弃。所以,早期电视新闻节目对于观众来说,并没有受到青睐。

新时期电视新闻节目,摒弃了原有的传播模式,将观众地位放在首位。节目形式多种多样,风格特色引人入胜,既有严肃、庄重的“新闻联播”及各地时闻、要闻,也有活泼自然、娓娓道来的奇闻、趣闻,在选材与报道上,内容涉及多、范围广。不同的节目形式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平衡了不同受众的需求,真正做到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而这种改变与我国社会发展、经济体制转变、受众心理变迁都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5 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重视新闻节目内容的改革:

2003年,江苏广电总台“南京零距离”创始人景志刚在其论文《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中首次正式提出“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即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民生新闻是新世纪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然而由于民生新闻的受众定位低、盲目追求收视率等诸多原因,使得它的发展有所限制,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民生新闻的改革。

首先,要把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用小的群众视角表达,弥补时政要闻所缺乏的亲切感。其次,还应当注重民生新闻的社会效益,注重引导舆论,不要为了追求新闻楦头而将生活中的丑陋一面加以大肆渲染,误导受众。另外,还应当深入实际了解受众所关心、关注的问题,避免盲目追风。

5.2 注重电视新闻节目的表达方式

现如今,一些媒体盲目追求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化效应”结果反而导致收视率的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标准,不能接受“过娱乐化”的节目形式,如“演新闻”、“方言新闻”等。相反,像一些形式独特、内容贴切的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却深受众欢迎,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天气资讯》。这是一档插播在各类新闻中用以向观众告知当天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气象新闻节目。它除了播报当日天气情况,还对当前几日的气象进行分析讲解,同时,主持人还在节目开头介绍一些城市地区的风俗地貌,不仅增加了节目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还使受众获得知识。而新闻节目主持人与气象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增加了节目的表现力度。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蜕变过程,显示出媒体人观念的改革。以受众为目标的机制代替以传者为中心的机制是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一大进步。重视受众意识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才能有效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舆论监督力度,因此,电视从业人员应当更加努力,在改革中不断前进,把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向着更深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