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林轩
(天津电视台,天津 300221)
纪录片就是指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以“事实、真实、写实”为标准,在展示人或事物真实本质的基础上,“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并能引发人们思考、共鸣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作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度量衡和精神象征,以其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不但早已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更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影像记忆。当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通过镜头触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有关生命本质的思考时,我们发现,纪录片的价值,已经突破了地缘文化疆域的束缚,成为折射人类社会探索最本源、最普遍的价值取向。
1.2.1 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理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贴近”原则中蕴含的正是平民化视角的创作理念。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对普通大众的生活进行有效的关注,在一种平等和理解的前提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的故事。接近平民的生活面貌,接近平民的审美需求,正因为这种发展趋势,有效改善了纪录片“小众收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给观众带来的是亲切祥和的审美享受,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接受行为,并引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这也是纪录片的社会责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意识和思想也深入到普通百姓心中,纪录片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不仅如此,他们也为了“拍客”,拿起手中机器,记录身边故事。他们“一台机器、一个互联网、一个身边的世界”赋予了数字时代纪录片平民化新的内涵:也就是大众化的参与、真实生活的写照以及平民化的沟通交流。比如说拍客刘远祥拍摄的纪录片《西单女孩》,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孩为了给父母治病,在北京西单地下通道卖唱的故事,DV机的拍摄用平民视角将西单女孩真实的生存状态记录下来,女孩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生活的艰辛打动人心。此片在网络中迅速走红,西单女孩也因此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由此也带动起社会对生活在这一层面的人们的广泛关注。可见,“平民化”并非镜头与人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
1.2.2 纪录片创作的娱乐化要求
从纪录片的发展过程来看,纪录片不是单纯的对事件和事物进行记录,更不能简单的行使记录机的作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纪录片的内容和情节要求变得更高,纪录片是否具备较高的可视性,已经成为衡量纪录片好坏的重要标准。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欣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纪录片在长时间与故事片相分离和对立的情况下,正在朝着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发展,很多纪录片的创作开始利用故事化的方式来进行真实故事和历史的再现,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正是这种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但是这种界限上的模糊是存在一定限度的,还是以遵循“真实”为基础的故事化。比如说《百姓生活》这一纪录片最初是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对百姓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但是总给人一种沉闷和平淡的感觉,后来经过改版,将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建立在事件的基础上,并注重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戏剧性,这一策略使观众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1.2.3 数字时代新媒体传播方式对纪录片的带动和影响
数字化时代必然催生数字新媒体的涌现。所谓“新媒体”就是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杂志这传统四大媒体的传播形式,手机、网络、移动电视、触屏媒体、数字电影等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传播力量的加入,使传统的“我播你看”这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变成了多点对多点,一点对多点的模式,极大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也进一步丰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域,纪录片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央视制作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的热播一时间成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媒体以及网络上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被评为“中国纪录片传播史上的一座丰碑”、“使纪录片从小众进入大众的标志性事件”。得到如此高的评价除了因为央视的品牌效应和精良的制作以外,新媒体的传播功不可没。节目播出当天,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发了条微博,推荐大家收看,十几万粉丝中,很多人转发并关注了当晚的节目,这也让《舌尖上的中国》登上了微博话题榜,至今其网络搜索量的点击率居高不下,引发的“淘宝热”,“舌尖上的XX”火爆句式使该片的口碑形成了“滚雪球”效应,这是一部典型的首播于电视,走红于网络的纪录片代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纪录片的创作内容和传播方式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纪录片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进入了纪录片创作的种种误区。第一,盲目追求“收视率”。有人戏称“纪录片”为“寂录片”,这不仅道出了纪录片人始终处于寂寞中坚持的境地,也说出了很多纪录片人不愿面对的一个字眼——“收视率”。在如今市场化的大潮下,纪录片不得不直面一个很现实的“成王败寇”的时代——收视率为王。于是,有的编导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在拟定选题的时候,一味追求内容的新颖和独特,有的甚至编造出一些所谓的真实事件,甚至找人进行虚假拍摄,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比如当前关注度较高的拆迁问题、婆媳问题、房产问题等,这样不但会使社会矛盾被放大,甚至会使观众对社会道德和审美产生疑问。这不但违背了纪录片“真实”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纪录片人的“良心”。第二,在各种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数字化时代,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表现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所表现出来的自身内容的积极或悲观都会被最大化的放大,而这种效果在传统的媒体传播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数字化时代与传统传播环境之间最大的区别。
从我国当前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来看,纪录片创作的转型和拓展问题已经势在必行。比如当前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手法能否适应手机电视这一全新的数字化传播形式;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应该采用怎样的画面,才能够更好的表现纪录片的内涵。可以这样说,纪录片由于受电影、电视以及手机等不同传播形式的限定,对画面、语言必然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好纪录片创作的转型和拓展,从而使纪录片创作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视线下,已经成为纪录片人思索的问题。从数字化时代的特点以及传播形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纪录片创作的转型和拓展进行考量。
对不同的新媒体要考虑他不同的传播特性。比如在画面的色彩上,在画面的景别上,在语言的表现方式上,在音乐的使用上,在画面编辑的节奏上,都要有新的表现方式,否则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比如说如果我们将电影纪录片放到手机电视中去播放,就会给人一种画面中任务太小,无法细致入微的观察人物表情动作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创作者就要从手机电视这种特殊媒体形式出发,创作适合收集播放的纪录片,纪录片中人物的画面应该以特写镜头为主,这样才能够使观众更加仔细的观察人物的表情和情感流露,让观众更好的体会到纪录片中各种事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在新媒体环境里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纪录片也有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今纪录片也借助技术融合进入了网络阵地,获得了更多元的传播渠道。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挖掘更多潜在的目标受众市场呢?比如说可以利用短片的形式来满足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快,观看纪录片时间少的需求,尽量加快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减短时长,并不断提高纪录片的故事性。
随着新媒体环境传播方式的改变,纪录片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网络中播放的纪录片受众更多的是一些年轻人,他们个性十足,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应该更加个性化,而一些年龄稍大的观众更愿意通过电视来观看纪录片。因此在我们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它的传播特性,来决定记录片内涵的表现方式,以起到最大“娱乐化”的效果。
中国地广人多,自然地理多样化,有各种纪实素材的来源。也就是说,从产业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在纪录片领域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在数字媒体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技术,比如从3D制作纪录片着手,加大风土人文题材以及自然风光的拍摄力度,从而也体现出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和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这不仅能在新媒体的传达中给观众营造非凡的体验.而且此类纪录片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国际市场,正所谓用“中国的原料”烹调“国际大餐”,如《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这一系列具中国浓郁特色的纪录片的海外播映,使世界看到了“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的中国纪录片新面貌,也进一步带动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地理、文化的消费需求,并转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此外,地方政府部门会更愿意投资拍摄纪录片作为宣传,也解决了纪录片资金少的困境,实现双方的互动与互惠互利。
总之,面对着新媒体对传播媒介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影响,中国纪录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思考。可以说,数字时代给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采取积极和适当的发展战略和应变对策,才能够保证纪录片创作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丁国蓉,浅谈纪录片创作实践教育的三个方面,新闻界,2010(6)
[2]黄显容,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选择,现代传播,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