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研究

2013-08-15 00:49文丨陈津震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媒介受众

文丨陈津震

(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浙江温州 325000)

伴随着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今天的受众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在新闻的选择权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报道形式的丰富与传播渠道的广阔日益成为新媒体为人们所关注的优点。传统的电视新闻如何正视现实,在传统中融合吸收新元素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挽回失去的观众,在新浪潮的发展中寻找到自身生存成长的模式,是亟待我们细致深入探索的课题。

1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暴露的弱势

1.1 传播主体单一,传受互动性弱

因传播主体形式的单一使传统电视新闻模式较新媒体处于劣势。以往的传受关系已经为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所引发了革命性的改变,“人人传播,人人受众”在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的同时增强了彼此的互动,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被体制、政策及资源等因素制约的传统电话新闻,还被桎梏在中央、省、市、县的“四级”体制中,大多时还仅是传播的单向市场,没有受众的互动参与。层出不穷涌现而生的新传媒则截然不同的为受众提供了表达“话语权”与“知晓权”的平台与介质,对于不满足传统灌输式表达的媒体的年轻一代,尤其“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人群来说,能够“自由获取与畅通表达”的新传媒,更是他们眼中的新宠并为之所倾慕。

1.2 传播内容单一,新闻形式呆板

与网络等新媒介的融合使传统传媒在技术上实现了进步,而其固有形式与内容上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报道风格,是导致受众大量流失的重要因素。《经济学人》(英国)曾刊发过一篇《内容为王(King content)》,“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立命之本”的副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传统媒介只有凭借雄厚的内容资源实现与网络新媒介的抗衡。而现实中虽然通过多从生产生活状况上反映基层群众状态及改进时事新闻报道形式等方式体现“三贴近”原则的探索,但还未从根本与切重点上转变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呆板、内容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局面。

1.3 制作周期长,更新速度慢

新闻传媒较其他媒介形式其生命力表现在“新”和“快”,这也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而作为传统电视媒介至今我们没有摆脱“采访、制作、审查、播出”的套路,机械、僵化、人为地扩大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与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信息传送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相比,造成的事实差距显而易见。近期发生的玉树地震新闻就是被新传媒首先发布的,事发仅几分钟,网络、手机就满足了受众的“话语权”与“知情权”,电视传媒虽也以自身最快地速度反应与跟进,而相较之下,显现出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上的巨大差距。

1.4 传播路径少,信息覆盖面窄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送接收手段成为其发展的又一瓶颈,利用无线卫星、地面有线入户及终端接收(家庭电视机)三位一体才可实现传受的传统模式,从收看时间、空间及渠道上劣势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仅凭无线卫星基站传播的新媒体完成了路径上的突破,终端(电脑与手机)机又克服了时间与空间对受众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新闻传播的有效覆盖。我们也应看到面对现实传统传媒的浴血而战,借助庞大的网络把电视新闻嫁接到网络与手机,实现了覆盖面与传播路径上对传统的突破,中国网络电视台2009年12月28日的开通就是这场战役的第一声号角,我们希望随着技术、内容和受众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传统传媒能够有一个新的跟进。

2 新媒体下观众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新要求

优质新闻内容的传递是传统电视新闻自身的优势所在,这也是面临巨大新传媒冲击压力下其保有大量受众的根本原因。可我们必须以居安思危的态度,把握已经突显的现代受众品味变化,正视网络平台开放与透明给传统传媒的冲击,实现满越来越多的传统观众对个人才华展示与价值实现的需求,迎接网络社交功能提出的挑战,客观地要求我们既要在技术上吸取新媒介的优势,又要在发展方向上逐步满足受众“草根”情绪化,受众的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在保证传统的同时融入服务受众的理念,最大限度内实现文化信息间的多元传递、交流与渗透,丰富与完善传统传媒的内容与功能,实现传统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建议

3.1 加速媒介间的融合,丰富报道形式

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传统传媒的正面作用,以此为契机,为平台,为动力来抓住机遇,发展融入,推动传统传媒的内容上的丰富与形式上的丰满,加速架构新时期传统媒介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完善与成熟,实现传播与受众间良好的互动与服务;限于我国实际国情,在一定时期传统传媒还有相当的市场覆盖面与相当数量的忠实观众,如何挖掘传播内容与报道形式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还应看到,手机、相机及网络等新传媒摄取的图像与视频,已经客观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新闻素材的内容和新闻视觉角度,更为弥补记者在进行传统新闻采集时因漏拍与盲区提供了重要与必要的补充,对新闻内容的饱满与丰富提供了客观的补充,实现了新闻报道质量全面提升。

3.2 注重新闻时效,促进直播常态化

新闻产品的生命就在于它的时效性。新传媒诞生以来,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都是网络、手机等拨得头筹,面对这严峻的挑战,传统传媒必须提高新闻的即时播报率,服务于社会受众的广泛需求。

3.3 提高对信息的分析与驾御能力

对信息的分析与驾驭能力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能力的表现,更是为快速提炼新闻价值服务受众的需要。作为专业新闻工作者要以自身业务能力与价值理念,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正确恰当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4 结 语

在新传媒迅猛发展的压力冲击下,传统传媒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取长补短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是摆在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与专家学者都必须努力探讨与解决的课题。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传统电视新闻因其权威深度与制作优质而对一批忠实受众的吸引与保有,更要在正视劣势的情况下融合新传媒的技术与手段来丰富与完善传统传媒,实现内容的丰富与架构的丰满,完成“主动出击、加速融入、缩短时效、常态直播”,完成对传统传媒的生存发展之路探索与研究。

[1]黄海明. 电视新闻的发展问题与未来规划[J]. 科技信息,2012(4).

[2]郭匠心. 浅谈新时期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方向[J]. 科教文汇,2010(12).

[3]周宇甜.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J]. 神州(中旬刊),2011(3).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