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富 莹
(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 710061)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涌现了海量的信息,引起了电视新闻的变革,因此催生出了多层次、大容量并且满足观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的新形态。我们正在步进一个以知识资源的配置、占有、分配、使用、生产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知识和经济的时代。知识和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会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并且迎接挑战。在文化创造、传播观念、体制建设、人才培养等一些方面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使新闻传播业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新闻观念成了节目的主宰,电视新闻由此开始出现人本化、服务化趋向。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如果歪曲了事实,也就是篡改了历史。有些传媒机构盲目赚取广告收益、追逐商业价值、唯利是图,以商业伙伴或者是倾向性的声音为关系户,并宣传不真实的报道,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在追求眼前效益的当下一些媒体为讨噱头而博得关注擅自杜撰事实、制造新闻,事不对人、文不对题。
社会化进程的集中转型使一些民生问题不断出现,在一些涉法涉访案件上,媒体仰仗信息传播优势助长煽动不正之风,甚至一些新闻媒体以舆论监督为借口,强行干预法律、阻扰正常执法,对政府的新近政策,妄加指责、混淆视听,引述权威观点时断章取义,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抢占独家报道来扩大品牌影响,互相挖墙脚,延误了采访的最佳时机。另外由于一些新闻的时效性,造成了报道缺乏系统洞彻的评析,浪费了大量优质选题。更有甚者,一些新闻媒体为迎合观众喜好,作品粗制滥造、庸俗浅显,也有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另辟蹊径,故作清高,最终导致脱离群众。
新闻媒体人员没有积极思索资讯信息,形成独特的见解,而随流效仿,导致新闻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能力。在一些地方行政单位授意新闻媒体依照提供的样本宣传空乏的新闻,这也是导致新闻模式单调化。
新闻的报道需要宽松的新闻采访,宽松的采访环境对记者全面、准确、真实的搜集题材信息至关重要,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作出了解以及相关单位做出正确决策。另外,新闻机构的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要想享受既定的待遇标准就得完成非常困难的工作要求,这也是加剧新闻人间的紧张关系一个重要因素,给整个媒体团队运作造成了消极影响。
在2006年人大代表叶宏明就提交了一份名为《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他认为《新闻联播》等节目存在播音员结构老化、使观众感到节目缺乏朝气与活力等不争的事实。在2007年底,央视从12月6日--9日连续四天,《新闻联播》中海霞、康辉、李梓萌、郭志坚四位新主播相继亮相,央视前台长杨伟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坦言:对《新闻联播》不太满意的就是缺乏亲切度,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教育别人的感觉,缺乏对观众的尊重感和为观众服务的心态。新闻的一步步改革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了新闻改革所带来的可喜变化:节目的编排体制更加适应观众的需求,更加符合大众的欣赏观念,这一切都使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与此同时,以频道制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就要求央视启动、推广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从而脱颖而出了新一代的年轻、新锐并且极具有潜质和能力的领导团队,“80后”的一代也开始崭露头角,逐步登上领导岗位。80后新颖的思维越来越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创新的头脑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的服务渠道,以大众的需求作为最终目标就成了电视人的工作初衷。因此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新闻宣传与报道的原则和要求。央视作为电视媒体的龙头开始全面的释放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中透射出的是高昂的激情,是不懈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在这条路上的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终将会结出金色的硕果,为新闻改革浪潮背景下的硕果金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当今中国也必定会因新闻改革而成就和谐繁荣的盛世局面!
央视的新闻变革的成功,给中国的新闻节目变革做出了好的榜样,作为新闻媒体,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新闻的宣传工作,使电视新闻工作更加具有时代性,更能把握时代规律性,更富创造性,不断的提高新闻作为舆论引导的权威影响力与公信力。作为电视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入的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与内心需求,加强对舆情的分析,做到以下两点:
中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精神,这些作为向外界传播的识别符号应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在央视新闻改革的前提和引导下,新闻媒体一定要切实架起人文情怀的桥梁,突出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扩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运用移植发达省份的科学方法、技术手段、传媒理念,嫁接海外的新闻模式、管理方式、传播渠道与各国媒体展开共享资源、互通信息、多向合作,紧密的与各高校相联系,加强进修,吸收先进观念和前沿文化,共同发布、联合策展、合力影响、聚集引导,通过人员的交流、技术的创新、思想的碰撞,用心打造本土的精品佳作,扩大美誉度与知名度。伴随着数字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送路径也相应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传统的纸质传播发展成了手机、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介的平台,全国各个新闻媒体一定要紧紧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并且扩宽自身的宣传路径,凭借新式的传播平台营造舆论的韧度。
新闻媒体的采访是能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由于新闻媒体对社会的覆盖具有局限性,新闻媒体必须要始终保持“沉下去”的心态,贴近民生、深入基层,在群众中广布消息点、设立联络员,真正倾听民生、反映民意、走进百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时时刻刻贴近群众、了解民意、关注民生,要舒缓基层矛盾、理顺社会情绪、畅通宣泄通道、化解人际纠纷,发挥“解压阀”的引导性功能。在央视新闻改革的当下,中国其它各个新闻媒体也要积极广辟设置互动平台、民生板块、增设服务窗口、发布社会信息,实现、民声下情上达、资讯无缝传递、排忧济困、立足人本。为了更好的服务观众,我国的各个新闻媒体必须加强与宗教、妇联、民政、公安、医院、计委等一些部门的合作与接触,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积聚力量。
新闻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增强了媒体公信力与服务性。现在,新闻媒体人员全面释放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用更加高昂的激情和不懈的努力来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出新闻人“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中心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的各个新闻媒体也必定会因央视新闻的改革而成就和谐繁荣的盛世局面!
[1]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媒体与民主》,(英国)约翰蚄基恩著,刘士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探索新闻》,舒得森著 ,台湾远流出版社;
[4]《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5]《寄望央视新闻改革》,庄永志[期刊论文],青年记者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