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亚茹 张丽霞
(大连日报社,辽宁大连 116001)
提高新闻敏感性,新闻策划是关键。作为采编一线的新闻采访部门,当新闻策划意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每个记者头脑中的时候,以怎样的切入点,来提升新闻的策划力、传播力、影响力,是我们探究新闻策划本原与终极目的的考量。
比较带来鉴别,载体畅通表达。连续两年,大连市开展了医院开放日活动,体现在《大连日报》上的发稿数,2012年和2011年相比是35∶2。为什么同样一个活动,数字却如此悬殊?
改变缘于创新,缘于新闻策划。由报道部门文教新闻部和编辑部门生活专刊部通力合作、35篇稿件构成的“开放日里话就医”新闻策划系列报道,虽然只是众多民生新闻策划中的一个,也并不宏大,但通过剖析这一策划实例,我们找寻到了之前那个问题的思考答案:民生关怀应成为新闻策划的切入点,也是新闻策划的本原与终极目的。而这,也正是《大连日报》“民生时政报道观”的有力体现。
任何一个新闻策划的出台都不是空中楼阁,必定是基于一定的背景或新闻事件或特殊的舆论氛围。比如“城市家书”的成功策划,正是基于全市开展的“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的背景。而“医院开放日”这套策划的背景,则正值国内医患矛盾恶性事件频发、医患间诚信度大大降低的当口。
策划力的提升,理念先行。而有时理念的转变及诞生,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推出这一策划之前,面对医患矛盾的现状,我们早就想推出相关的深度报道策划,列举极端事件、找医患双方谈各自意见、采访社会学者提出改进意见等。但是这样的策划我们觉得没有新意,而且最终也起不到什么真正的作用。于是我们给自己亮了红灯。
当从上至下的各媒体都在分析医患事件、呼吁理性思考的时候,拨开这些人云亦云的报道与评论,是否有人思考过: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想知道的是什么?医生又渴望患者们对他们有怎样的理解?关键点在于:双方太缺乏沟通与了解了,唯有相互走近,了解彼此的真实内心,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医患。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民生关怀,也正是这套新闻策划的切入点。我们的理念于是有了质的突破:那就是与其坐而论道,莫不如实实在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媒体来做最合适不过;这种沟通的力量,更是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而此时,一个最恰当的契机就是“医院开放日”。以此为契机,来一次编采部门的“协同增效”——围绕“民生关怀”这一切入点,推出一套以“患者想知道什么”、“医生想表达什么”为中心思想的系列报道。因为,开放日活动打开的不仅仅是医院的大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门。
有学者提出,传播力是传媒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必须基于两点:一是媒体以什么为主导确立这种社会价值观,二是媒体通过怎样的新闻表达来真正实现受众的共享。具体到“开放日里话就医”这套新闻策划,以民生关怀为主导,编采两个部门合力确立了三个呈现基准:思想的维度,贴近的形式,人文的张力。
优秀新闻人首要的一项基本修炼便是观点的提炼。思想的维度决定一套新闻策划的高度与深度,决定它是否能够直达受众的内心。基于此,“开放日里话就医”在5月23日的“系列报道之一”中率先以言论的方式亮出观点:《“医院开放日”:打开医患关系沟通信任之门》。编辑在看似轻松的讲述古今中外故事的文字中点出这套策划的核心思想:“信任是黄金,更是医患关系中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而在最后的“系列报道之七”中,记者的收官言论《真正需要开放的是医患双方的“心灵之门”》与开篇形成前后呼应,进一步夯实了核心思想:“医患之间,信则两利,疑则两伤。唯有相互尊重,相互珍惜。”
再好的策划、再有高度的思想,如果只是空洞的说教、蜻蜓点水般的采写,其传播力势必大打折扣。正因为围绕着“民生关怀”这一切入点,记者编辑转变理念、完全以“三贴近”的形式呈现的这套报道,实现了突破与提升。编辑与记者一同“战斗”,彻底改变了编辑“坐在家中等稿”的惯有思维,始终参与整个新闻采写流程,主动介入,和一线记者始终保持联系,确立当日中心稿、记者手记、编后、配图等,真正实现了编采部门的和谐共赢。而此次报道对记者也是全新的尝试,用记者的话说:“跑医院快10年了,却从没想过以这样的方式写报道。”的确,写个60分及格的现场消息不难,但想要拿到更高分,就必须往前再走一步,改变再多一分。这种“进一步”就是出发点与角度的改变:“以前写报道是从‘第三人’的旁观角度写,这次,我就从患者的角度写,问患者之所问,解开患者的心结,把医院那些事写透写明白!”记者精心选取了急诊室、手术室、专家诊、ICU这些比较重要、也是患者感觉比较神秘的科室,并确立了体验式报道的表现方式。而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更是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辛苦:一大早换上护士服跟120出诊、跑指挥中心、直到下午4点才吃上口面包,当天要赶出来4000字的稿子……“7时57分,急救车出发了!”“特种车却提不起速度!”“13时55分,记者下了急救车,而车上的5位医护人员午饭还都没吃呢”……除了大量鲜活的现场报道,编辑点题、记者采写,系列报道中还紧贴百姓实际推出了《救护车抵达前该做些什么?》、《哪些情况需要看急诊?》等实用性很强的就医资讯和指南,将问题报道与服务读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英国小说家道格拉斯说,“透过广告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新闻表达的背后,是新闻策划的人文关怀,是团队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现,也是媒体的张力。正如系列报道最后所表达的那样:“医生说,理解与支持会让我们更努力;患者说,少花钱看好病才是目的。”这套系列报道,正是要通过眼见为实的贴近性呈现,让医患双方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敌人,疾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这正是我们的心声,藉由我们的文字,我们的版面,很好地呈现了,传播了,送达了。
好的新闻策划,讲求“掷地有声”。若只是自拉自唱式的报道,很难算作真正有影响力的策划。“开放日里话就医”这套新闻策划引起的反响是我们最初没有想到的。
首先,在全市医疗系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发起“医院开放日”活动的市卫生局的同志用“感动、感谢”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医院医生说:每天都在干的事,自己觉得应该的,自然的。但是,经过记者这么一写,还真觉得自己挺“伟大”、挺重要的,自己有了更强的职业自豪感。随着系列报道的推出,一些没被我们列入采访范围的参与开放日活动的医院纷纷找上门来,希望我们也去实地采访,形成了“追着报道求报道”的现象。
其次,让更多的读者懂得了理解的重要性。一位读者看到报道后说:以前家人在ICU时,我们在外面等很揪心,不知道里面的医生会不会好好照顾家人,看你们这么一介绍,原来里面那么多医生呢,我们可以放心了。还有一位读者说,看了报道,医生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心情不好的生病的人,换成是我,早就抑郁了,所以要多一些相互理解才是。
此外,这套报道在媒体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部分都市报,对党报做出的这套民生新闻策划竖起了大拇指,同城一家都市报甚至在我们的报道结束之后,不怕重复,也专门推出了医院实地现场采访的系列报道。
事实表明,在社交媒体充斥大众生活、“习惯性质疑”在部分公众思想中蔓延、媒体公信力受到挑战的今天,以民生关怀为主旨做好新闻策划,传递主流声音、传播正能量,不仅是媒体应该做的,也是媒体可以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