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源流与核心

2013-08-15 00:47余振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 余振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是指自然世界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状态及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生态一般是指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是按照自在自为的规律存在、运行、发展的。人类社会认识、学习、运用自然生态及其规律,顺应自然生态规律或者运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自然生态规律的作用条件,维护和运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形成了文明。将生态概念引入社会领域,有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等社会领域的生态范畴。

文明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最高智慧,是人类顺应、改造自然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科学应对自然,不断学习、反省、提升自身,代代传承文化、智慧、物质和精神成果。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中华文明、非洲文明、印第安文明与印度文明等。《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可以让人具有明了天地万物、掌握自然规律、经营管理各项事务、自由生存发展的能力;“照临四方”意为可以使人类驱走黑暗、愚昧,认识世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的智慧。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生态文明是人类将自己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将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这种统一不是人性主导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主导人性;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人类尊重自 然、尊重和维护生态系统自然规律,遵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从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的艰难曲折历程中醒悟,终于认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建立的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符合生态系统规律的生产、消费、生活、生存、发展方式为内涵,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处共荣。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和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节约、简朴、适度、可持续消费理念。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和谐、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公正,就是人类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精神,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自由、博爱、尊严的崇高人格。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平衡、良性发展,经济生产系统具有无害自然生态、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人类社会系统具有健康、规范、平稳、向上的社会效率。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精神是生态文明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

2 生态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不逾矩”,“制天命”,“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要求人们敬畏自然,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按自然律办事,在掌握自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儒家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是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到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儒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反映了它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道家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道家眼中的世界法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态伦理也是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佛家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道、释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 渊源。所谓天人合一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相融和谐共处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3 生态文明与传统文明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工业文明以向自然的无节制索取为特征。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种非循环的生产流程;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工业文明的幸福观,把聚敛财富、挥霍财富看做幸福,把舒适的生活看做幸福。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摄取尽量多的物质财富,并拼命地把它消耗掉,其后果就是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由于其追求的不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而是感官刺激,因而同人的生命原理相冲突。当人们在大吃大喝满足感官的“幸福”时,由于高脂肪摄入造成的肥胖病、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文明病”便相继发生。工业文明过分追求用外部物力代替人的天然器官的活动功能,这种发展的价值追求也直接违反生命原理。人的生命器官的功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理变化。当人们以车代步时,人的奔跑机能、心脏和血液循环等器官的机能就会降低;当人们用药物代替人的免疫机能时,人的免疫机能就会降低;当人们使用空调器生活在不冷不热的环境中时,人的抗寒暑能力就会降低。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近代工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灾难、资源环境问题等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4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工业文明的经济体系,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经济体系中一些生产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经济体系以生产引导消费,商家会不断创造出花样翻新的消费品,通过现代媒体打造不断变化的消费时尚。大量地生产需要大量消费,消费成了拉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度生产造成了挥霍浪费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所追求的不是朴素实用而是奢华浪费,不是内在而是外表。在这种经济体系中“用毕即弃”成了消费时尚,大量一次性用品的出现,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而且污染了环境。在这种经济体系中出现了很多违反生态原理的“深加工”产品,对原料每加工一次,就有部分能量损失。在食品多次加工中,不仅浪费了能量,而且由于各种化学添加剂的加入,还对人的健康造成了威胁。“深加工”产品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翻新,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按照生态系统规律运行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应当建立有力、有效的经济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当依据净资源、净能量、净生态系统消耗来测定生产过程的效率,把利润同资源、能量、生态系统消耗联系起来。把“自然生态价值”纳入到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体系和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价值评价体系之中,形成一种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源的“生态价值和天然价值”及其生态功能再生产费用应当作为产品成本的重要部分,得到补偿。资源价值补偿评估应遵循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优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这样的经济机制要能够有效抑制对有限资源的浪费。

(2)建立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经济惩罚,将产品生产所利用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与生态环境破坏污染代价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计入成本之中,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

(3)要切实增强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建立一种少用料、无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在生态化的生产体系中,按照“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废料——原料”的循环模式运行,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这种封闭循环技术系统既节约资源,又减少了污染。这样的生产体系避免了传统的生产流程只追求产品,而把生产过程与产品无关的都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的“原料——产品——废料”的工业文明模式。

(4)要切实增强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提倡健康、简约、朴实、无损生态平衡的消费时尚。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挑战是巨大的,蕴含的巨大机遇也是不容错失的。作为后发国家,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我们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 倡导绿色开发利用 推动科学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10-13.

[2]余振国.倡导节约资源的先进文化 促进科学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4):17-18.

[3]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推动国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4):23-28.

[4]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R/OL].[2013-03-09]http://www.cusdn.org.cn/templates/default/page_news_zt_54.htm.

[5]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R/OL].[2013-03-09]http://www.cusdn.org.cn/templates/default/page_news_zt_54.htm.

[6]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28(5).

[7]韩桥生.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38-142.

[8]潘岳.生态和谐观: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10-09(35).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