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颖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被视作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其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传统家庭伦理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不但承载着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道德情感发展的体现,积淀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宝贵经验。家庭伦理是维系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中国古代家庭,家庭伦理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以史为鉴,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着知识源泉和实践指导,我们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以有利于化解现代家庭教育问题,从而更好地加强和改进现代家庭教育。传统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古代宗法制社会之下,统治者历来都十分注重家庭内部的人伦秩序和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家庭看作社会的根本,认为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管理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并将传统家庭伦理扩展至政治领域,阐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家国同构”思想。从提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中可以看出,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讲求个人修行,认为只有先修行完善个人的道德品质,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以最终达到天下国家治理的安定有序。可见,古人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前提,在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中,也一直把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置于首位,致力于把子女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对国家社稷和苍生百姓有用的人。
在以个人道德品行为根本的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中,首先,要有孝悌之心,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又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说明人不但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还要敬爱兄友、谨言博爱、亲近仁者,这是一个人成才成德的必备素质。其次,要有爱人之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爱人是“仁”的核心,爱是贯穿于家庭伦理的精神支柱,是家庭成员行为的宗旨,是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的行为准则。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都体现出爱人的思想。最后,要有尊礼之心,《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对于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礼是仁的外在表达,是人们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正所谓“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记·仲尼燕居》)礼的践行,不但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秩序,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尊敬,和乐融融。传统社会强调个人道德修为的重要性,不但使人们尊崇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延续,同时也有利于家庭伦理的原则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追求国家治理的安定有序、和谐统一。
古代关于劝学勉学的文章、故事、家训可谓数不胜数,历代贤人志士都非常注重学识修养,劝勉子女应刻苦读书,珍惜时间,虚心求教,勤奋自立,已求成为有识之人。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也十分注重子女读书做人方面的教育,古语就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讲的就是子女读书治学的重要性,还有诸如“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等许多广为流传的勤学励志故事,足见古人勤学苦读、发奋学习的精神。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告诫子女学习应勤奋刻苦,并通过学习掌握谋生的技能,即“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不仅如此,读书更是为了增进德行修养,孙奇逢教育子孙道:“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1]曾国藩在其家训中也告诫子女:“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2]可见,读书治学更是为了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从而成为有德有才之人。
而要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要先有独立完善的人格,传统家庭伦理教育非常注重子女理想人格的塑造。在儒家思想中,追求君子人格理想,同时也把圣贤人格作为最高人格理想,推崇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亦即“内圣外王”。因此,崇尚人格,学做君子,也是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孔子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再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无不反映出古代仁人贤士对君子人格理想的追求。朱熹就其家训中说:“君子所贵者,仁也”[3],教诲子女要尊礼崇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目标就是使子女“入于大贤君子之域”[4]。曾国藩更是进一指出:“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5]、“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6],告诫子女要树立志向,静心修身,行善积德,才能培养君子风范,成就君子人格。古人尚学勉学,不仅在于获得知识、积累才智,更在于修身蓄德、塑造人格。
勤俭持家,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主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与合理有序的生活习惯,反对懒惰奢侈,散漫无章的生活方式。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就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子女应克勤克俭,治家有道。司马光更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不要追求奢靡豪华,要注重培养自己朴素节俭的品德,即言:“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7]“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8]说明其家族世代都有清白的美德,告诫子女也应以俭为乐,朴素为美。
古人倡导勤俭持家,因为“勤俭”二字不仅是治家之道,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诸葛亮在《诫子书》就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诲子女内心宁静、排除外界干扰,才能够修养身心;保持俭朴作风,才能够培养高尚品德;淡泊名利,才能够确立自己的志向;身心宁静,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杨震提倡把清正廉洁之风遗留后代,把高尚道德情操传给子孙,“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9]认为这比留给他们千亩良田,满籯黄金,要珍贵得多。而懒惰奢侈、散漫无章的生活,不仅会使人修养降低、丧失德性,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兴旺发达,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不但提倡子女生活中应节俭朴素,还教育子女应保持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以有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朱柏庐在家训中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10]以教育子女应起居有常,生活有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告诫子女生活要有规律,饮食应有节制,穿衣冷暖适当,注重日常调理,他还强调贵在坚持,方能获益。勤俭持家、生活有序,不仅是治家义方,也是为人之道,维系着家庭的和谐发展,促进着人的道德完善。
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很注重环境对人求知成才的重要影响,正所谓“松下生松,柏下生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内部和谐,可以说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和前提,而要维护家庭内部和睦,则需要尊崇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即父慈子爱、兄友弟悌、夫义妇顺,具体说来,作为父母,应该以慈爱之心来抚养教育子女,正所谓“为人父,止于慈”,而子女也应该做到“为人子,止于孝”,孝敬爱戴自己的父母;兄弟之间应做到“兄爱其弟,弟敬其兄”,兄应友爱照顾弟,弟应谦恭敬重兄,也即“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荀子·君道》)夫妻之间应做到恩爱互敬,白头偕老,强调为夫者应恩义待妻,为妻者应恭顺于夫,追求“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的和谐美满感情。同时这几方面伦理关系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共同影响着家庭内部的人伦秩序,因此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恪守好各自的角色规范,尊礼崇德,仁爱礼让,互敬互助,以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内部环境,正如孔子所言:“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礼运》)
除此之外,古人还一向重视外界环境的和谐融洽,认为外界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过程也起到重要影响,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可见良好的外界环境,对于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首先要选择好的居住环境,正如晏子所说:“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晏子春秋·杂上》),还要注重营造和睦的邻里关系,古语就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的说法,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也是构建良好外界环境的重要因素。不但如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必须择良师益友,荀子就说过:“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唐甄在《潜书·讲学》中也写道“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强调良师的教诲与益友的帮助也会对个人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营造子女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但应建立家和睦邻的人际关系,还应创造积极的外界环境。
传统社会在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在教子方法上的积极探索,因为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是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的。传统家庭教育历来主张教子应爱而有教、严而有格,同时发挥好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司马光在其家范中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11]。可见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可如何做到严而有爱,爱而有教,实属不易。但是父母爱子女,就应当教导子女,正如《左传·隐公三年》中所讲:“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而疏于管教,一味地溺爱子女,只会对其成长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正所谓“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除此之外,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还注重严爱相济的教育方法,强调把握好严而有度与爱而不溺的教育尺度,以求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即“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12]说明父母教育子女不能只讲慈爱或者一味训教,只有严慈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既包涵了大义又涵盖了亲情的完整家庭教育。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父母还应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做到“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所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也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适用于家庭教育中,就是强调父母应严于律己,表里,言行一致,做好表率,才能教育好子女。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以身作则,不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那么就会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父母应反躬自省,张履祥就告诫父母说:“人欲各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13]、“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14]所以作为父母,应“正身率下”给子女做好榜样,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写道:“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可见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方可为子女树立好榜样,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经验,对于指导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加之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席卷,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换,各种观念也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关系也都有了新变化,这一系列问题使得现代家庭教育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而家和睦邻、尊礼崇德、崇尚人格、勤俭持家等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教育思想,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闪耀着真理之光,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问题提供着不竭源泉和动力,对构建现代家庭教育体系提供着知识源泉和实践指导,我们应借鉴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中的优秀思想,取其精华、古今结合,以搞好现代家庭教育工作。
[1][7][8][10]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南出版社,2002
[2][5][6]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3][4]朱锦富.朱氏家训[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9]杨知秋.历代家训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1]程钧,葛玲.中国家教古训[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2]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13][14]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中华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