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瑜
(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9)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此后,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被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主要侧重于立足国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国际的战略要求。
世界正在发生极其深刻和剧烈的变化与调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威力巨大、竞争激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动荡对全球经济的消极影响仍在持续。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数加大,使得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转型时期的关键一环,在当今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风险。近20年以来,在国际文化市场日益一体化的推动下,国际文化贸易蓬勃发展,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正在迅速构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通过“全球服务外包”的形式被纳入全球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但是基本上被限定在低端加工环节,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产业制造大国和文化产业内容原创小国,文化产业至今仍处于培育和初步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在全球文化产业的分工中处于战略劣势局面。
文化产业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度形态。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关键时刻,如何利用文化产业的软功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战略优势,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1990年,小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明确指出软实力就是与物理资源、技术、经济、军事等刚性力量相对的柔性力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魅力、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吸引力,以及其外交政策的风格与实质[1]。”“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其刚性力量和柔性力量的整合。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国家的柔性力量比刚性力量更重要、更根本,因为军事、经济、技术以至于物理资源等刚性力量都依赖特定的动机而可以强迫他人、他国改变立场,但软实力却依赖诸如价值和制度这类文化因素去影响他人或国家并使之自觉改变。”“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他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与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他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并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2]。”从本质上讲,“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的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正当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3]。概括地讲,硬实力强求人“你必须只能如此”;软实力则主动要求“我渴望如此”。
换句话说,软实力也即国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其特定的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等因素整合生成。其中,文化魅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外交影响力自然会得到增强,并产生良性循环,进而甚至达到扩张的效果——因为文化的力量根源于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思想、情感、价值观以及由此所呈现出来的胸襟、视域、气魄等所形成的独特魅力,包括感召力或吸引力、影响力或煽动力。一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方向、制度安排、外交政策等等,都以其国家文化为活性土壤。由此看来,在软实力构成要素中,文化软实力是基础构成,是核心内容,它决定了软实力的深层魅力。因而,我们讨论软实力塑造,就必须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20世纪中叶爆发的“冷战”中,文化第一次成为国家战略较量的重要手段,文化战略也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曾在冷战结束后提出前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标志着“历史的终结”——意识形态的较量与结束象征一段历史的开始与完结,这仿佛也已经证明了“文化”也可以是有效实施国家战略打击的战略武器。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成为一种新国家竞争理论,为世界各国重新制定21世纪国家战略提供了新的战略思想。
20世纪后期,以物理资源为基础、以机械技术为动力、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大机器工业社会发展到已呈穷途末路之势,知识经济在全球兴起,世界经历了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的战略性转变。这些大变革与人类社会正在遭遇到的资源和环境发展危机形成合力,使得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由以刚性的物理资源、技术、经济、军事为导向转向以文化魅力、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外交政策为导向,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今后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的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竞争新形态。
第一,文化产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面对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转型提出来的新的挑战,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调整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深刻变动中的世界,并确保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体系的重建过程中,占领新的制高点。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开发表的文件《文化的发展》中制定了文化产业的政策目标:可以更接近文化;可以提高大众交流的质量并发展独立的公共媒介;可以促进创造性工作;可以使传统文化机制现代化;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生产;并且可以保护国家的文化出口;2)欧洲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文化产业”的复数形式;3)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很快举起了文化产业大旗,并颁布《未来10年创意英国计划》,提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英国”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系;4)1994加拿大发表了“未来10年蓝图计划”;5)1998年日本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6)1998韩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法”;7)2000年丹麦文化部和商业部联合公布了《丹麦的创意潜力:文化与商业政策报告》、欧盟文化委员会发表了《欧盟文化产业报告》;8)2001年新加坡提出并制定了《文艺复兴新加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2年,加拿大文化产业增加43%;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达到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收入的4倍;到2004年,韩国跃升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创意产业强国,成为东亚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榜样,文化产业在韩国已经成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这一系列新的战略调整过程中,文化产业在主导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在经济变革中文化元素更加深入的渗透,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的价值含量,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创造性空间。
第二,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程度成为衡量大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带动下,文化产业日益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众多国家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从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和传播,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源,总而言之,文化产业的全球性发展是新科技革命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升级运动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技术的出现让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为文化产业的跨国界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渠道。文化生产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阻断的,这就使得各个国家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手段与信息资源上。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谁能占得制高点,谁的文化产业现代化程度越高,谁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其软实力也就越强。
第一,软实力依赖文化产品负载的意识形态力量发挥作用。软实力概念的核心是在对外政策中通过宣扬文化和社会成就,维持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20世纪80年代伊始,以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美国文化日渐渗入中国并迅速风靡,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是塑造一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十几年前,一部风行世界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赚走了各国的金钱,带来了美国的文化。人们在观赏好莱坞大片时,会在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被影片中宣扬的美国精神、国家理想,以及高度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感染,对美国社会产生一种向往和憧憬;与此同时,本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伦理、道德精神等则会遭到漠视甚至摒弃。文化产业流通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品所负载的意识形态力量,它能够超越日常生活从精神层面影响到个人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
第二,西方国家通过垄断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和文化产品流通机制展示软实力。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多样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弱势文化的极端边缘化和极端贫困化将导致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安全因素进一步增大,世界文化市场将出现被少数文化产业强国垄断的局面。当前中国作为“全球工厂”、“世界一极”,对世界金融、经济及政治图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中国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正在影响世界文化力量结构的变动,主导着国际文化秩序的重组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将进一步成为更多国家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国际文化组织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关系和国际文化秩序重建、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变动和世界文化市场走向的重要力量。在今天,文化产业不仅是最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产业,而且也是在国际政治事务中传播、助推和实现话语权的产业,并通过推行强势话语权的传播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最大化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战略资源的垄断,将深刻影响世界文化产业利益格局的变动和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
软实力理论不仅应用于对外政策中,也用于国内政治领域。塑造文化软实力,必须明确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每个公民的平等、自由的权利,切实保障公民正当利益。因为文化软实力发展所应该肩负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国家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公民。人民大众是实施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世界文化正在经历一场以数字化、信息化为内容的深刻革命,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将给整个世界文化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了多种形态,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文化生态和文化存在方式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转型,人类社会关于世界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体系也都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它的全面革命,人们的价值观念或审美心理势必发生改变。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重构过程必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阵痛,这就要求我国在这场大调整中将重点放在解决地区层面问题和本国内部问题,建立符合本国利益以及自身文化、历史和心理特点的综合社会体系,以解决经济和文化发展等问题,软实力刚好可以成为建立这一综合社会体系的主轴,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软实力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必须与其他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即必须运用文化本身的创造力来引导政治的运作和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要以文化软实力建设为前提。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政府采取措施,对全民进行本土文化补习教育,使每个中国人都能自觉地了解、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理想、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传统、风尚、习俗、礼仪,使每个中国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人。文化软实力要发挥作用,则需要依赖于我们的文化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4]。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三者相互交融,共同起作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广受好评,这是中国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双方关系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关键所在。多民族间的交流需要各民族全面敞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与潜力,以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积极交流,把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最值得发挥和弘扬的优势、最具开发潜力的智慧,进行最佳重组,使其生成更加新颖、更加强大、更具冲击力的文化力,从而提纯文化质量,提高文化创造力。中国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传统,对于这些国家的援助,中国始终坚持无附加条件、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在尊重他们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的前提下,切实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发展,从而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开展富于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也能展现广博、虚怀的中国文化魅力,有利于塑造一个受欢迎的国家形象。
文化产业是把双刃剑,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化的同时,也会产生为最大限度追逐利润而牺牲社会公共效益的危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措施还很不完善,一些荼毒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得以滋生蔓延。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渐扩大,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广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人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帝国主义”给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文化产业沦为少数发达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有力工具。美国把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作为文化扩张和其称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公司和广告业的经营者、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老板们,就在不仅向世界界其他国家销售他们的产品,而且也推销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5]。”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依赖传统文化,但没能把这些资源变成能够吸引顾客带来市场的文化产品。调查显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广受追捧,但包括音乐、服装和饮食在内的大众流行文化只处于中等水平[6],中国的价值观只对一小部分群体产生吸引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耀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文学习日渐流行,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开拓与时代契合的新型文化产品,开展多样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广文化与服务的海外贸易,并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加强国际舆论传播能力。
塑造文化软实力,必须具备和拥有国际视域,以此来触动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全球舞台上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平等的、立体的、多元开放的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文化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家的文化思想、智慧、方法经过历史的锤炼沉淀为厚重且大气的中国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和”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7]。它所包含的既有和谐,也有和平;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状态[8]。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不以胜负来评判战争的,而是关注战争是否能使天下达到真正的和平和恢复人的德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秩序的重组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要充分发挥这一影响力就需要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智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精神的引导下进行提炼,致力于传播其文化中的核心与精髓,为当今所用,为世人共享。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始终朝着提高文化包容性这一方向,以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魄去容纳当代世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应有的作用。
此外,“和谐”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和平”的大众意愿相结合,有益于中国对外阐释自身独特的“和平崛起”道路,更加符合中国将要成为的“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有助于为中国的发展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约瑟夫·奈。软实力是前途[J].参考消息,2005-11-28.
[2]Joseph S.Nye.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8 -9.
[3]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p.25.
[4]蔡武,王瑾,许宝友。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11(6):7.
[5]盆立人。关于中国的“软实力”及其提升的思考[J].探索,2005(1):145.
[6]“Soft Power in Asia: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China Still Lags the United States in Soft Power in A-sia”,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User/File/POS - Topline%20Report/Asia% 20Soft% 20Power% 202008/Chicago%20Council&20Soft%20Power%20Report- %20Final%206_11_08.pdf.
[7]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源起、流变及走向[J].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3.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