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的哲学论域与时代意涵

2013-08-15 00:49祝小茗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生产力资本主义

祝小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探讨中国道路,不能没有深邃的历史眼光。被称为“东方明珠”的香港和“东方宝石”的澳门,是当代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工程的试验良田与参考样板。因此,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成果, 不仅要从历史表象中揭示背后的发展逻辑, 更要从哲学的视域中提炼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意蕴, 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1]

一、一国两制体现了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曾经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P801)一国两制就是在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首先,“一国两制” 路线的提出是对国内外局势科学分析引出的正确结论。 从国际局势看,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979 年1 月中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美国也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此同时,中国与英国的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 英国方面一反讳言香港问题的常态,表示愿与中国解决“新界”问题。从国内局势来看, 以1978 年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与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入、 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了很大发展。 台湾当局也逐步采取了较为现实的大陆政策, 海峡两岸民间经济、文化出现了交流。正是基于对国内外局势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 从而引出了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现和平统一的正确结论。

其次, 一国两制是对大陆与台港澳历史与现实科学分析而做出的正确结论。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英国与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侵略造成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港澳与大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在政治上,台湾、香港、澳门奉行的是资本主义,形成了与大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台湾、香港、澳门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仅在20 世纪80 年代,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 万元左右,而大陆由于底子薄、人口多、自然条件有限,虽然经过努力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十余年来集中精力大搞经济建设,才得到较快发展,但与台湾、香港、澳门经济的差距仍十分悬殊;[3](P295)在文化上,大陆人们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而香港、澳门、台湾意识形态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这三个地方的居民接受马克思主义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加之长期以来各种新闻媒体对大陆情况的不公正报道,造成了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居民文化心理状态的差距。正是基于此,邓小平曾以香港为例指出,“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 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 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 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4](P102)

一国两制的创立和发展,靠的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原则与教条出发, 把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但是现实生活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把握仍有相当差距, 一方面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同志不敢大胆地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的同志把实事求是原则加以简单化和庸俗化, 把实事求是原则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乱套,流于简单直观的肤浅理解,短于理论的深刻把握,长于静态的机械分析,忽视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时代发展中的新特征, 从而影响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现实。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要想进一步提高驾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 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开拓进取迎接新的局面。

二、一国两制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 是实事求是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的集中体现。一国两制关于香港、澳门、甚至台湾回归祖国后,在大陆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基本前提下继续保持它们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的论断正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的体现。 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表现在‘一国’不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的。 香港、澳门、 台湾三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领导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但它们都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次,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变。邓小平说,“一国两制也要讲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甚至百年。 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4](P219)邓小平的“主体论”思想,是把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作为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前提来考虑的, 他反复告诫国人,“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十几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再次,表现在保持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 ”同样这些原则也适应于澳门。 邓小平强调对台湾政策上可以更宽,“所谓更宽, 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最后,表现在“不变”中“有变”。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邓小平认为,中国收回香港本身就是大变。 香港等地的日趋繁荣也是一步步变化而来的, 变不一定是坏事,问题是变什么,所以不能笼统地“怕”变。 港澳地区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原有法律就应变。 把香港等地经济、 政治大大推进一步,把它们引导到更健康的方向,也是变。而这些变,香港人民是欢迎的,他们自己也会要求改变。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在我们的一切行动中不讲原则性,那将丧失立场,迷失方向,是一个不清醒的实践者;而不讲灵活性,将脱离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客观实际, 是一个只会讲大话干不好实事的空头政治家。一国两制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做到既在原则问题上,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一点永远不能改变也不会改变”和“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等方面坚定不移,又坚持在这个大原则的前提下,突破“不允许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等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立场鲜明地申明保持香港、澳门、台湾执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从而达到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大陆社会主义的发展。 而大陆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地发展又将影响和引导港澳台三地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之目的。

三、一国两制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较之生产力则相对稳定,对生产力起着重大的反作用。[5](P295)正因为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邓小平一再地告诫全党“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6](P63)邓小平还从分析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入手指出,在我国,社会化大生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们在衣食住行的质和量方面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地保证, 甚至部分人民仍没有完全摆脱贫困。 针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这一状况,他指出纯而又纯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甚至提前进入共产主义,那只能是纯粹的幻想。并提出:“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体制”,这样的生产关系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又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 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

一国两制在确保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保留香港、澳门甚至台湾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内可视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某种延伸。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 如台湾的外汇储备近900 亿美元,香港的外汇储备逾600 亿美元,其总和超过了大陆。香港按贸易总额计算是全球第十大贸易城市,按人均收入计算,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地,是全球最繁荣的集装箱集散港,是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地等等。港澳台三个地区实力若作为大陆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个补充将是很有力量的。由于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经济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他们经济的开放程度相对较大, 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比较紧密, 这对我们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大有裨益的。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国两制在香港与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要始终严格以现阶段生产力状况这一事实作为依据,通过改革,对生产关系作适当调整, 这样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上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的形象。 邓小平曾说过, 现在我们正式承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港澳问题, 并已为香港和澳门地区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提供了宪法和基本法的保护, 这对消除国际上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各种猜测和担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其二,有利于中国造就“经济大国”形象。 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大国是人多,土地面积大,小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又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务理事国,中国算一个”,[6](P94)这表明中国“现在已经是政治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所谓“经济大国”, 就是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把一个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发达的中国”,以便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用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而且是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大国之一,我们抓住了机遇,积极按照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 通过深化改革及时对生产关系作适当调整,建立起了最富活力的经济体制,这充分体现出一国两制制度的前瞻性与优越性。

四、一国两制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论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两种制度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斗争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规律。[7](P163)然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取得胜利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除了相互斗争的一面外, 有没有一定时期内和平共处的一面? 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来更好地建设、巩固和发展自己?显然,一国两制以其科学的构想和成功的实践为回答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钥匙,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首先,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解决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无疑是互相对立、 互相斗争的。 同时,在世界大开放的格局下,两者又有相互依赖的一面。 实践证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既然用和平共处的原则可以很好地处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用同一原则能否处理好一个国家内部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8](P39)一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大陆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港澳台仍是资本主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 最终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

其次, 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实行一国两制,在坚持社会主义主体的前提下, 在小范围内保存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只有大力引进、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代化建设才能搞得更快更好。 相反,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排斥态度, 脱离现实去追求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 那只会把社会主义搞得更糟。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指出: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快经济发展,那就是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 一国两制在香港与澳门的实践,使两种经济之间,取长补短,互利互荣,促进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更加富有生命力。因此,一国两制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而且用新的内容与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论域。

总之,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伟大实践激励我们信心百倍地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歌猛进,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阔步前行。

[1] 习近平.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2.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焦洪昌,姚国建.港澳基本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李秀林,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赵甲明,韦正翔.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8 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 许崇德.一国两制理论助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