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贡献

2013-08-15 00:52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军队军事战争

张 海

(海军指挥学院 军队政治工作系,江苏 南京210016)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杰出领导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和战友们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我军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一、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形成新型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整套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和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建立无产阶级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统治,必须建立和掌握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1](P126)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中山舰事件后,主张武力反击蒋介石。1926年5月,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给学员讲课时指出,搞革命就要刀对刀、枪对枪,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2](P31)大革命的失败,使他深刻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3](P547)“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4](P1074)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我们党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二)无产阶级军队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军队是实现无产阶级政治目的的暴力工具,必然要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就敏锐地意识到解决党从思想、政治和组织上掌握军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领导进行“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根本原则;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领导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奠定了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遵义会议后,针对张国焘拥兵自重,企图篡夺党和红军领导权,毛泽东严肃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3](P547)到达陕北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巩固,从思想、组织上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的贯彻执行。

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毛泽东在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为指导,建立起一整套中国特色军队政治工作原则、方法和制度。他提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我军根本宗旨,规定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规定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三大任务,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原则,确立政治工作方法、制度和作风,这些在确保我军性质本色,凝聚官兵精神,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政治建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正如叶剑英所说:“毛主席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重大发展。 ”[5](P346)

(三)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应当实行常备军与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军思想,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进行人民战争必须有一支人民军队作为骨干力量,同时应把人民武装起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大胆尝试主力红军、地方部队和赤卫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体制。解放战争时期,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体制。新中国成立后,“三结合”成为国家的武装力量体制。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还要大办民兵师。”这一体制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体系,既保持一支规模适度的常备军,又寓兵于民、军民结合,对于夺取战争胜利、巩固国防、促进军队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军队必须进行严格的教育训练,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

缺乏训练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列宁极为重视军队训练,“我主张训练军队”,要 “认真地学习军事”,“好好训练军队”。[6](P442、444、568)斯大林强调:“现代战争要求军队具有高度的战斗素质和精神素质,具有良好的军事和政治素养,能熟练掌握技术兵器,能密切协同动作以及具有很大的耐力。”[7](P408)毛泽东认为军队只有经过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才有战斗力。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设法避开一些战争,争取时间训练。”[8](P64)同时,开办教导队,以提高官兵军政素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多次强调加强教育训练。建国后尤为重视,直到晚年还强调“军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才能打仗。锻炼部队,一是靠打仗,一是靠平时训练”。[5](P355)毛泽东将教育训练提到战略地位,将其作为提高官兵素质和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强调从实战出发,进行严格的军政文一体化训练,这一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对于推动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理论,探索中国特色革命战争道路

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那就是进行广泛的人民战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一)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同时要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手段,具有变革社会制度的重要作用。《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暴力推翻全部现在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9](P284)列宁依据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提出武装起义的斗争形式,并取得十月革命伟大胜利。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出发,认为:“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3](P542)他强调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一切。

但是,仅有武装斗争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毛泽东指出必须“把武装斗争同工人的斗争,同农民的斗争,同经济战线上的斗争,锄奸战线上的斗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等等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间接地结合起来”。[3](P609)因为革命斗争是广泛的群众斗争,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难以胜利。

(二)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者认为应该走苏俄城市武装起义道路,因而不顾中国国情,主张在全国范围内搞城市武装暴动,企图短期内夺得全国政权。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当然的革命生力军,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因为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工人阶级和革命武装力量弱小,所以不可能实行城市中心模式,必须先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3](P542)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3](P635)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

(三)兵民是胜利之本,必须进行最广泛的人民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原理出发,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强调革命战争必须动员、组织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3](P511)认为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革命战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群众的战争,必须与民众相结合,“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8](P136)

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路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10](P428)这一路线就是人民战争,党的军事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都以人民战争为根本出发点。革命战争的正义性成为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人心向背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智慧和力量,成为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3](P480)

(四)人民战争要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必须遵循正确的军事原则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战略原则指导下,进行大胆探索尝试,提出一整套符合人民战争特点规律的战略战术原则。这种战略战术和军事原则是在承认敌强我弱的前提条件下,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战争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力量,进行强弱转化,最后实现以小胜多、以弱胜强。它们包括: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战略上以弱击强,战术上以强击败弱;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三种作战形式有机结合与转化;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慎重初战,进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等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形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其归纳为 “十大军事原则”,建国后日益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提出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指导思想

军事辩证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军事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党认识和指导革命战争与人民军队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一)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战争观是对战争问题的根本认知,包括战争的起因、根源、本质、性质、制胜因素、历史作用,以及战争与革命,战争与和平,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消灭战争的途径等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战争问题,创立了无产阶级战争观。他们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密切相关;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目的决定战争性质,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战争与和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战争可以引起革命、革命可以制止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破坏,但也可以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战争制胜因素很多,包括政治、军事、经济、自然条件、主观指导及国际援助等。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中国革命战争问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创新。他明确指出,“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8](P171)战争会随着阶级消亡而最终消亡;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以战争对付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3](P480)战争反作用于政治;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一切反革命的、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一切革命的、进步战争都是正义的,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3](P476)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 还是经济的竞赛”;[4](P1024)战争是客观物质基础和自觉能动性的综合较量。

(二)正确认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

正确认识和应用战争规律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前提。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时,首先从研究战争规律入手,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用于战争,结合革命战争具体实践,正确认识战争规律,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规律论。他指出,“战争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8](P170-171)在他看来,尽管战争存在很大偶然性、盖然性,但仍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8](P181)认识战争规律目的是为了指导战争行动,战争指导也有一定规律。毛泽东创造性提出“战争指导规律”概念,要求战争指导者遵循战争规律,在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解决战争中诸种矛盾和问题,以夺取胜利。他强调研究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反对教条主义、机械论。“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11](P693)

(三)科学把握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方法论

毛泽东以辩证思维方法来研究和指导战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方法论。他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辩证方法,用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问题,强调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情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军事决策,在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内能动地争取战争胜利。

一是战争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把战争看作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规律的运动发展过程,认为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分析战争矛盾,分析矛盾双方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情况,分析双方战争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揭示战争特点及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他认为战争中的一切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攻防进退、胜败强弱、优势劣势、主动被动、内线外线、集中分散、持久速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善于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正确揭示矛盾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二是客观考察战争的方法。所谓客观的观点就是唯物的观点,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和指导战争,强调从战争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战争的客观条件,正确认识并处理军事与政治经济、军队与民众、战争力量强弱优势及数质量的关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制定出符合战争客观规律的战略战术。

三是全面考察战争的方法。毛泽东提出用全面的观点考察战争,强调对战争双方全部基本要素进行考察,对每一要素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他深刻指出,“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断;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3](P450)在《论持久战》中,对敌我双方各种基本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但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结论,同时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认为它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片面的。他重视把握战争因素的内在联系,指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8](P314)就不可能正确地解决矛盾。

四是科学的战争指导方法。在战争指导中,毛泽东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推断战争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立足于最坏可能性,争取最好可能性,使战争胜利由可能变为现实。在战略运筹中,他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深刻阐述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主张从整体、本质、发展上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在战略上、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斗争策略、每个局部和具体事件上,必须持慎重态度,讲究斗争艺术,重视敌人。这一思想反映出战略和战术、原则性和灵活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成为指导军事斗争的重要方法。在处理局部与全局关系上,毛泽东强调要关照、服从全局,同时统筹协调好各个局部。他深刻指出,“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8](P175)在战争主动权夺取上,强调要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毛泽东指出,“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基础。”[3](P488)因此,必须实现敌我双方优劣的相互转化,在全局劣势中形成局部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他阐述了以劣胜的基本方法,“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3](P491)系统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善于有计划地造成敌人错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灵活使用兵力,审时度势,不断变换战术,在运动中抓住有利战机,等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国防建设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新世纪新阶段,虽然时代条件、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但毛泽东军事思想并没有过时,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和军队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在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进程中,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侯鲁梁.毛泽东建军思想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陈继安.毛泽东军事思想新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6]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7]斯大林军事文集[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刘继贤.毛泽东军事思想原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军队军事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旧军队的改造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