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立,赵 蓓
(江苏省泰州市气象局,江苏 泰州 225300)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气象部门的扶持以及各级气象主管部门的不断努力,气象事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专业气象服务、防雷技术服务、重特大天气预警等各类气象服务开始深入民众,在服务百姓生活、社会防灾减灾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连续25 a经济效益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辉煌成绩的背后,看到的却是我们服务质量的愈显浮躁,社会各界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气象服务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此,本文就如何在基层工作中提升气象服务质量作出一些探讨。
当前,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是各地气象部门面临的工作重点,而在气象部门建设的进程中,其着重点就是服务内涵建设。
气象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服务内涵建设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首当其冲。现在,各地气象部门都在抓紧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江苏气象事业作为中国气象局在全国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综合试点,在提升科技内涵的同时,必然要同步推进服务内涵建设。2012年3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考察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时也做出了加强硬件建设,更要注重软件建设的的总体要求。
气象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在这样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先行抓好服务内涵建设,清除未来气象事业全面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软肋和不足,是当前基层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
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公益性是气象服务的本质,这就决定了气象服务最终是要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属性。
在气象服务领域中,作为各类气象服务的提供者,在面对不同服务对象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众口难调,不同需求的群体对于服务满意度的感知也不尽相同,依靠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基层气象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直接打交道的基层一线服务人员是提高气象服务满意度的主力军,通过更加细致化、具体化的工作分工,在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减少抱怨、提高忠诚度的有效途径是气象服务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气象服务达到无缝隙全覆盖,一直是我们气象服务努力的目标。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仅仅通过设置96121声讯电话来提供公众服务,也就是等待知晓气象声讯电话号码的公众有选择性的咨询气象服务信息。现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一时之间网络上、媒体上各种传播平台转载的、复制的气象信息铺天盖地,甚至有很多不负责任的、不懂气象的都在杜撰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因其专业性强、时效性强、地域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其只能由气象部门独家发布,针对这些情况,不得不考虑现有的气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转变,也就是气象服务模式要转变、要创新,通过气象服务模式的转变,打造气象部门独有的无法复制的服务品牌,通过品牌服务做出行业特色,在培育地方气象服务品牌的同时,实现地方公共气象服务无缝隙全覆盖,这是内涵建设的重点。
长久以来,随着气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部门的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优化,经历了由纸质材料、口头汇报到电话服务,再到短信服务、网络服务等,可以说,气象服务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我们仅仅局限于一些传统服务模式的衍生,缺少了服务模式的多元化创新。
在气象服务领域,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大致分为政府决策气象服务、经营决策气象服务、收费气象服务和免费气象服务等4种产品类型气象。
过去我们一直说,气象服务要针对每一位公众,也就是说每一位公众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制于通讯平台的缺失,很多偏僻的地区只能通过大喇叭,村里喊话等手段去弥补,而今通过网络、手机、电视、报纸、显示屏等多样性的发布渠道实现了这个目标,公共气象服务即将达到无缝隙全覆盖;在广东,开通不到两年的“广东天气”微博粉丝高达175万人。该微博曾在新浪网全国政务微博影响力排名中跻身前两名。在台风“杜苏芮”来临时,“广东天气”微博联合腾讯网以QQ新闻弹出框的形式向广东5 400万QQ用户发送题为“台风将袭粤,多地暴雨”的灾害性天气提醒,这更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这些都离不开服务理念的转变。
以往,很多农户甚至是农业大户在判断气候气象条件时全凭自身经验,完全不了解哪些气象要素是能够用来帮助降低农作物风险的,遇到突发性的气象气候灾害,毫无准备,束手无策,造成农产品大面积欠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气象科技产品的创新是不够的,气象服务的理念不在于生产多少气象信息产品,而是通过专业的服务,帮助农户挖掘更多他们自身所需要的信息量,帮助当地农业优化布局寻找更多的气象科学依据,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效益增长点,这样的创新对于气象部门才更具有诱惑力。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开发的“中国天气通”信息亭,到河南焦作创办的“九三学社”,还有泰州的“农家气象”、“气象服务一路通”等等,各式各样的服务新模式都源于一个服务新理念的切入。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气象工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前沿阵地,直面社会和公众,从为农服务、专业服务到防灾减灾、行政许可等等,涵盖众多,在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延生到最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技术服务的对象大部分对气象信息的依赖度较高,也都是以增产增收增效为目的,在基层气象服务中,尝试转变服务模式,考虑基层客观需求,努力探索出诸如“专家联盟”的服务新模式,才能不断满足地方发展的新需求;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则需要更多的抓好源头。做好基层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利用“3.23”气象日、安全生产日以及当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等多种方式,将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基层,提高民众防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而作为气象部门的“窗口”,行政许可工作在审批流程、审批效率上更应该主动思变,寻求创新,诸如将行政许可工作主动列入到地方各部门的“并联审批”,在一些地方重大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提供切实可行的“绿色通道”等等,都是基层气象部门尝试服务创新的举措。
俗话说,细节最动人。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众和各行业对天气服务的精细化、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期望气象部门能够提供在时间和空间更为精细、量级更为准确、要素更为多样化的天气预报产品。
在具体服务细节的把握上,主动性、预见性体现在“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八个字,在实际工作中是缓解当前气象服务水平和社会大众需求之间矛盾的重要调和。
主动引导社会大众参与到天气预报的过程中来,对于特殊天气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提前的应对准备,主动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调整预报结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只有通过主动性的开放服务和预见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和社会大众之间形成沟通,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在行政许可工作中,基建项目申报审批也应该时刻把握主动性预见性的原则,对项目提前介入,将关口主动前移,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沟通,主动提供服务引导,对申报项目规划设计图纸及施工图纸审核、施工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一次性告知,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申报单位提前改进,避免因设计上的疏漏而拖延了日后整体工程的验收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投资。
主动做事不等事,提前介入防未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深,精细化服务要求的越来越高,难度的越来越大,通过积极的具有主动性和预见性的工作消除服务流程中的一系列隐患,成为提升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
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细节,不但需要服务的精细化,更需要服务产品的针对性。
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的大背景下,气象服务工作不能简单的充当做上级的“二传手”,以泰州为例,地方农业、船舶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化工行业等各行业对于气象要素的需求区别很大,对气象要素的服务需求差别甚大,如农作物种植容易受高温高湿、干旱、连续性降水等天气影响;沿江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关注的则是江面上的大风;交通运输业关注的是沿路是否存在大雾、高温、强降水等恶劣天气;而化工企业则更多的关注连续性降水或高温对他们产品产生所带来的影响,诸如此类,这就需要我们气象基层服务人员针对各乡镇不同的产业结构现状,对气象要素进行细致划分,形成不同产业不同对待,利用乡镇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建立与各乡镇企业部门的有效对接,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因地制宜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产业服务,这样的细节思考应该成为当前气象服务者的惯性思维。
而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未来基层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困难和新问题,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或许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气象服务作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挑战和机遇并存。
现阶段,与气象服务息息相关的行业种类众多,除了农业,还涵盖了水利、养殖、林牧、交通,建筑、安全等等,面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如何更好的依托科技创新,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细节上做出创新,为全社会提供最有效最紧密的气象服务是我们气象部门现阶段的工作方向。
在此,以旅游为例。提到旅游,人们以前最多想到的是提前订票、订酒店、预先定制旅游攻略等等,而如今出行却越来越关注提前查询掌握天气信息,这其中包括出行天气的好坏、紫外线照射强度、甚至于目标景点有没有开花等等,都成为旅游之前必做的功课之一。2012年4月28日,由国家旅游局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发的中国旅游天气网也启动了上线仪式,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旅游气象服务网站,除了提供全国大部分旅游景点的气象信息以外,还设置古镇分布图,赏花地图,夏日海滨游等更加人性化的专题模块。
如今的气象服务,更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服务面也延伸的越来越广,对于气象服务点的把握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细致探索,精益求精。
万事悠悠,其实有纲有目。服务在任何行业都是行业兴衰的关键,气象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如何推进服务内涵建设,如何将服务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如何更好的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需求与经济效益,气象部门务必要脚踏实地,细心考量,把服务放到全局中考虑,强化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在细节上做文章,在品牌上下功夫,争取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
[1]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许小峰.现代气象服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3]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N].中国气象报,2010-03-18.
[4]杨志强.开辟农业气象服务新领域的若干思路[J].福建气象,200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