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勇 陶立坚 杨土保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8)
长寿是健康良好的象征,人口的老龄化显示了全球卫生的改善。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其中在年龄构成方面,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人类期望寿命更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同时社会的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群体的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挑战。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 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2〕,按国际标准衡量,实际上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②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如法国130年,瑞典85年,美国79年。中国只用27年就完成此历程,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③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④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据统计2006年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⑤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2006年,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 645万人。⑥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3〕。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到10 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才达到3 700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2.1 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但总体健康状况仍需提升 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多病种并存,老年人带病存活期延长。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已达到17%,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中的慢性病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3~3.2倍,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4〕。
慢性病是引起老年人早死、早残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保障和产业研究室发布的报告,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其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将增加1.12倍;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因老年慢性病死亡的占死亡人数的75%。增龄是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增高的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都将大幅度上升〔5〕。
除躯体疾病外,脑功能、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常见问题。目前,“空巢家庭”正在逐渐增多,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厌世的想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4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老年人生理变化直接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下降,特别是脑功能衰退,使心理状态随之出现老年人特有的变化。所以一般人在65岁左右时情绪状态处于最低潮〔6〕。这一阶段的适应是晚年生活成败的关键。
2.2 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求增长速度与医疗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不协调 老年专科机构、人员的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养老床位为例,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拥有的床位一共是149.7万张,这就是说,平均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10张床位,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的养老床位是50~70张〔7〕,差距非常大,急需加快发展速度。
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过窄,保障体系的享有率不高。《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尚有较大不足,而农村则不足一半。2000~2006年,城市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67.3%增加到82.9%,女性从36.9%增加到65.9%;农村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10%增长到44.2%,女性从7.9%增长到45.2%;2006年城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占8.8%,农村老年人更占到10.7%;农村老年人中非常担心生病时没钱医治的比例同期从17%上升到了20%〔8〕。
病、残、弱老人主要由家庭提供基本护理,但照料水平较低,供需矛盾日趋严重。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家庭的空巢化的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 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已经将近40%〔7〕,再加上其他老年人当中的病残人员,需要照料的数量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现在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2.3 医疗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有待提升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布难以保证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老年人平均享用卫生保健资源。农村老年人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缺医少药的现象普遍,据卫生部调查,在贫困地区患病未就诊的达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高达89%,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50%〔9〕。由于广大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相对缺乏,致使全社会的养老、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偏低。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医疗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仍有待改善。
3.1 尊重国情,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建立健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考虑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也相对有限,还没有经济实力照搬福利型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快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体现。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应从我国已有的工作基础出发,利用存量,增加有效的增量。要从全社会改善医疗条件,实现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必须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使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社会扩大医疗覆盖面,在城镇加快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农村应建立由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的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3.2 建立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保障制度,从源头降低或遏制慢性病增长的趋势 人口的老龄化将造成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普遍增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与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GDP比重到2050年将达到26%,其中一半是养老金支出,一半是医疗卫生支出〔10〕。国家卫生部门1994年统计,城市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出总人口1.54倍,农村老年人口比总人口患病率高出2.1倍〔11〕。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我国来说,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比疾病治疗更为重要。要改变重治轻防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在设计医疗保障制度时,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应把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费用支付纳入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之中,确定一定比重的健康维护费用和疾病预防费用。要教育国民自觉维护自身健康,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服务于社会。
3.3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综合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12〕。我国养老的特点是以家庭为主,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倡“大病去医院,小病上社区”的医疗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适合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要。但是我国目前现阶段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全科医生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不足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老年人的实际就医行为〔13〕。而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趋势,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完善。
3.4 充分认识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重要性,提高老年人卫生保健的专业性 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群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卫生保健体系。老年人的患病率高并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疾病与衰老交错、躯体疾患与精神心理失衡共存,这就要求老年疾病的诊治要与社会医学等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向整体医疗发展;老年人疾病的防治要向专业化发展,开设老年医院、老年病区、老年门诊,重视老年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改变分科门诊、分科住院与老年人整体医疗不相适应的弊端,加强全科医生和老年病专科医生的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3.5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预防心理疾病,保障精神健康 孤独、疾病、不被认同和关注等因素,引发的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问题近年来呈高发趋势,由此带来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应及时、尽早采取措施对老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进行干预。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该市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份抽样调查显示,27%的老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14〕。因而,公共卫生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精神健康,需要加强心理引导、干预,帮助老年人形成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真正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历史原因,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唯有以现实国情为基础,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保障我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让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1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EB/OL 〕,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 _402722253.htm,2011.
2 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pucha.htm,2000.
3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www.ctc-health.org.cn/file/20061213lnqs.pdf,2007.
4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20-3.
5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保障和产业研究室.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42d421e650e52ea5518986b.html,2005.
6 钱诗金.老年应注意的心理问题,健康从心开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1-2.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R〕.2006:9-13.
8 郭 平,陈 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8-9.
9 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8.
10 陈文玲.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基本框架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7):3-10.
11 陈锡文.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1;(1):1-3.
12 张连辉.从我国卫生保健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J〕.中国康复,2006;2(4):285.
13 张新花,顾慰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医疗事业发展〔J〕.新疆医学大学学报,2007;30(5):530.
14 程红根,张 乐.透视老年人心理健康〔J〕.瞭望,2006;4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