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霞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来势凶猛,在临床上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平均死亡率在30% ~40%,其中有近80%的患者死于发病一周内[1]。如何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期的护理时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此总结是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1例,其中男53例,女28例,年龄在2~7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5例,坠落伤9例,挤压伤4例,其他3例,颅脑损伤情况: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多发脑性裂伤15例。急性硬膜外下血肿39例,创伤性硬膜下出血1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2例,脑疝形成4例。
2.1 做好接诊工作,颅脑损伤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缺乏主诉,接诊时应进行全面检查,配合医生及时做好抢救,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2 详细了解受伤的情况和时间,头部着力的部位与形势,询问伤后的神志是否清醒,有无中间清醒期,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对判断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分清主诉处理,仔细观察,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的依据。入院后根据患者的意识、瞳孔、面色、末梢循环、生命特征、骨折情况及有无呼吸困难等,初步判断,综合分析,清创包扎处理;注意观察有骨折,必要时给与简单的外固定处理,并注意搬运方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情扩大。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随时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面色的改变,争取在短时间内确定患者致命性损伤,积极配合医生抢救,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3.1.1 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患者头偏向健侧,防止误入气管,发生窒息,颅底骨折时耳鼻出血,应禁止在鼻腔内吸引,以免加重颅底损伤,外耳道有出血渗血者不宜堵塞,以免增加颅内压和颅内感染的可能。持续低流量给氧,注意检查指脉氧,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
3.1.2 及早发现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引发脑疝危象,密切观察脑疝前驱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2],当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或烦躁不安时,可能为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前兆。
3.1.3 意识变化观察30~60 min观察患者一次,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发生脑疝的可能①患者烦躁不安后转入嗜睡,②清醒患者逐渐嗜睡或朦胧,继而转为半昏迷或深昏迷状态。③患者的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由昏迷转清醒再转昏迷。
3.1.4 生命体征改变: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血压进行性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深快伴鼾声,提示脑疝[3]。并严密观察瞳孔,如果出现两次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肢体出现双侧肌力减弱或偏瘫。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性阳性等应立即CT检查
3.2.1 立即给予吸氧3~5 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证及时有效地供给药物,按医嘱给予20%甘露醇125 ml静脉快速滴入(30 min内滴完)。以降低颅内力,减轻脑组织损害,预防脑疝的发生。
3.2.2 体温控制:控制在36.0℃ ~37.5℃之间。保持患者平卧位,抬高床头 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3.2.3 积极做好手术准备,颅内血肿可能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血肿清除的时间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关系,血肿一但形成,就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为患者入院后能尽快手术赢得时间。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护士必须高度的责任和爱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及护理操作技能,准确可靠的操作是患者抢救成功第一步,快速敏悦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要做到忙而有序,急而不乱,为治疗和抢救提供宝贵时机,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1]刘佰运,汪基尧,张赛.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指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
[2]吴在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
[3]田淑媛.急性颅脑拐伤的观察与护理吉林医学,2010,31(20):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