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某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师长 段祥军
组织建设是预备役部队一切工作的源头。搞好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增强编组的针对性合理性,既是确保预备役部队全面建设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迫切要求。目前,随着形势任务不断发展变化,预备役部队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与特点,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机遇,也遇到了无法回避的困难与挑战。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有效应对挑战,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夯实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和全面发展的组织基础。
“编非所需”问题依然存在。预备役部队实行军地双重领导,很多工作都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协调,有的单位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编组预任干部时,不认真考虑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过多地把地方党委、政府和机关业务部门领导编为基层营连干部。由于地方领导工作繁忙,虽然他们为部队建设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很难抽出时间参加训练,指挥员军事素质普遍提高不快;由于师团驻地退伍普通专业兵员多、兵种专业技术兵员少,导致兵种团可预编专业退伍兵员数量非常有限,加之有的单位对所属预编区域兵员潜力深挖细抠不够,只考虑能不能来,不考虑能不能用,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队伍编在专业不对口的行政事业单位,编了一批不懂专业的普通兵员。“有编无兵”矛盾十分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区域流动、岗位变换频繁,导致预备役部队组织稳定性较差,组织点验、开展活动和执行任务时人员集中比较困难,有时还存在临时顶替凑数的现象。“有兵难编”问题比较明显。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减员增效,可预编兵员数量随之减少。民营、三资、股份制等新兴企业和银行、电力、邮政等一些独立经济实体,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规制度约束,优质兵员大多没有编入预备役部队。“交叉混编”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地方领导既是民兵干部又是预备役军官,身兼两职;有的乡镇或企业同时编组民兵分队和预备役连队,部分人员既是预编士兵又是民兵,双重身份;更有甚者,“一支队伍、两个组织”。
改进编组模式。拓宽编组范围,按照“便于动员使用、便于平时建设、便于均衡负担”的原则,落实“三个转移”(向经济条件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和高科技企业转移)要求,打破传统行政区域、单位界限,系统整合预编区域内可编资源,同时积极将编兵单位向党组织健全的“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新兴企业拓展,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推进;改进编组方法,继续推广跨乡镇抽编、跨县(区)联编、跨地市选编、跨行业交叉编模式,多编在职员工、少编无业青年,多编固定人员、少编流动人员,多编退伍军人、少编一般青年,多编党团员、少编社会青年,多编专业技术人员、少编普通职工,切实把战斗力生成所需优质兵员编入预备役部队。狠抓关键环节。搞好潜力调查,采取多种形式,深挖兵员潜力,把潜力调查重点放在复转退军人和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上;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协调,将潜力调查触角延伸到各个部门(行业、专业)和技术院校,确保不漏登、不错登,同时建立兵员信息数据库,切实掌握辖区内兵员信息,随时动态更新,为整组提供依据。突出重点队伍,根据所担负任务,着重抓好重点分队建设,充分考虑平时应急与战时应战需求,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抓好一个;注重分队指挥员编组,尽量多编通军事、懂专业、会指挥、能打仗的人员,不编抽不出、用不上的人员。加强组织领导。省军区和预备役师团都要把组织建设作为年度工作的一件大事列入党委议事日程,精心安排,严密组织。坚决克服“整组工作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积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要求,真正深入基层“解剖麻雀”、调查研究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防止上下一般粗、闭门造车,重形式、走过场,杜绝“墙上的数字、抽屉里的兵”,确保预备役部队基层组织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