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齐心协力共促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繁荣发展

2013-08-15 00:50:46靳颖
卫星应用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国情普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测绘地理信息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地理信息应用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充分,意义更加深远。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地理信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大作用。

2012 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两千亿元

201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到“十二五”末期,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4000亿元。

全国已有12家地理信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还有50多家企业正在筹措上市。地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2011年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2012年已有超过50%的公司招聘人数急剧增加;国内270多所开设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国前列。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大背景下,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逆势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伴随地理信息产业的繁盛,地理信息企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的数字城市、天地图、地理国情监测三大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地理信息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地理信息服务贯穿各行各业,地理信息工作服务各级政府,同时有效带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企业发展模式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向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国际大型IT企业开始大举进入地理信息产业,地理信息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已经完成从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向公开社会资本市场的跨越。

地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地理信息技术专利不断增加,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占有率已达70%,数字摄影测量软件国产化率达到90%。地理信息实时获取、快速传输和综合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地理信息服务效能显著提高。技术的创新带来装备水平的提高。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机载SAR测图系统、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高性能地理信息处理和服务设施等空、天、地一体的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已初具规模。为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理信息保障基础。

与此同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已完成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有40多家企业踊跃签约入园。2012年12月20日,首批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率先入驻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奠基启动,产业园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浙江、广东、广西等10省(区)正加快建设区域性地理信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新兴产业高地正在形成。《国务院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有望近期出台,浙江、陕西、湖北等省政府发布了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全国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

2012年底,全国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数字省区蓬勃发展,海南、湖北、江西、黑龙江、天津、宁夏等15个数字省区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著。宁波市智慧城市项目通过验收,成功与宁波市16个应用部门达成应用协议,把多个系统接入宁波市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初步为智慧城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等提供了基础的空间地理信息支持。

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确保全国333个地级市全部启动数字城市建设,累计建成230个数字城市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加快县级市的数字城市建设,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通过开展时空数据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开发、支撑环境完善和典型应用示范等试点工作,探索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转型,以及后续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提供依据,为智慧城市、智慧区域和智慧中国建设奠定基础。推动城市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

天地图成功链入中央政府网访问量突破2.4亿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在软硬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天地图2012版成功链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海、江苏等29个省级节点和黑河等22个市级节点接入主节点,克拉玛依、长沙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各类公益性、商业化应用不断涌现。截至2012年底,已有来自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亿人次访问过天地图。

天地图2012版采用全新的搜索引擎,搜索性能提升了60倍,搜索结果更加快速和精确。同时,还改进了页面设计,优化了路径规划,实现了图层切换,增加了键盘操作功能,实现了用户纠错功能,访问体验更加流畅。支持苹果、安卓、微软和塞班四大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天地图手机地图全部上线。启动了天地图英文版和有线电视版开发;启动了基于云架构的天地图2.0版开发。

在影像数据方面,天地图大量应用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影像数据覆盖面积已达140万平方千米。及时发布了钓鱼岛、赤尾屿及其附属岛屿无人机遥感影像、标准名称注记及领海基线,新增了南海诸岛部分岛屿名称注记,再次利用天地图宣示了国家主权。完成了两次国内矢量数据和地名地址数据全面更新,地名地址数据总量已超过2100万条,完成了19个省的2.5m分辨率影像数据全面更新,补充或更新了50余个城市的建成区0.5m影像,新增全球范围的地形晕渲图、国外重要区域影像地图等,数据丰富度和现势性进一步提高。

基于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的各类公益性、商业化应用系统不断涌现,已在全国100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央电视台、教育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服务中心、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证监会等纷纷使用天地图,服务于业务工作,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同时,包括合众思壮“中国位置”在内的各类企业也通过天地图开展增值服务,进一步满足了政府、企业、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的需求。

2013年,天地图将全面提升数据现势性和覆盖面,开通英文版、三维城市地图、少数民族语言地图、电视版原型系统,完善手机版,开展约10个省级节点云架构试点。

2013 年启动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2013年我国将全面启动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计划投入11亿元,在3年的时间内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建成地理国情监测本底数据库,形成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空间分布与内在关系的地理国情普查报告。

全国已有七个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先期开展了试点工作并通过验收,形成了首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全国大规模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借鉴。天津、河北、黑龙江、浙江、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普查试点任务。普查试点工作从2012年11月开始至2013年3月结束,覆盖全国31万平方千米国土。通过选择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试点区域,进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精细化处理,精确反映地表起伏变化剧烈地区的地形特征,满足地理国情分析统计和应用的需求;同时将充分利用0.5m至2.5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达到规定尺度要求的耕地、园地、道路、构筑物、水体等12类地理国情信息进行要素和属性信息采集,获取完整的地表覆盖数据和以河流湖泊、交通道路、构筑物、地理单元为主的地理要素数据,探索形成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为后期全面开展普查提供实践经验;还将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等专题数据,对自然、人文等地理国情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形成反映试点区域地形地貌、居民地及设施等基本状况的地理国情普查图、普查报表,以及反映试点区域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地域差异等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评价报告,为进一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提供指南。

七大举措推动2013年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飞速发展

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加快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能力,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科学手段,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为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和应用,抢占智慧中国建设先机。将全面铺开数字省区建设,做好省级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整合升级,并实现与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联动更新。第二,将全面启动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建成地理国情监测本底数据库。第三,将加快打造天地图知名品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提升天地图数据现势性和覆盖面,推出云架构版本,开通英文版、三维城市地图、电视版原型系统,完善手机版,开展约10个省级节点云架构试点,推动地方节点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营;同时将加强对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的统筹协调,着力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地理信息产业消费增长点,推动产业保持不低于20%的年增长速度。第四,强化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能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地理信息共享制度,优化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分类推进与有关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开展测绘成果定密研究,开发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产品;提升地图公共服务能力,编制少数民族语言地图、领导工作用图、网上公共服务标准地图等;加强测绘档案管理和测量标志保护;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预案,健全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加强应急资源储备,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第五,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研发高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并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好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的国家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作用;进一步落实与联合国合作的地理信息管理能力开发项目,积极推动资源三号卫星数据走向国际市场,协助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化应用,充分利用国际平台扩大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第六,强化测绘地理信息统一监管,保障地理信息安全。积极做好《测绘法》修订工作。第七,将深入实施“人才强测”战略。积极打造过硬的管理人才队伍、顶尖的技术人才队伍、务实的实干人才队伍、和谐的测绘地理信息队伍和廉洁的领导干部队伍。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国情普查
7524亿元
资源导刊(2022年9期)2022-09-26 11:09:30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7:58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家国情 诗词魂
中华诗词(2020年10期)2020-07-22 05:37:10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能源(2017年11期)2017-12-13 08:12:36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管理现代化(2016年2期)2016-01-23 02:11:45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遥感信息(2015年3期)2015-12-13 07:26:50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