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翠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65700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前提条件。旅游业因其“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的美誉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全球性的产业,旅游主要以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为特征的“大众旅游”为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给游客带来享受、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环境和社会文化问题。随着人们对“大众旅游”给旅游目的地造成负面影响认识的逐渐深入,“负责任旅游”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之一。“负责任旅游”是约斯特·克里彭多夫意识到瑞士旅游业对阿尔卑斯山区环境和社区造成破坏性影响后,极力推行的一种通盘考虑的旅游方式。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各国代表签署的《在旅游目的地进行负责任旅游的开普敦宣言》标志着负责任旅游被提到议事日程。
国外“负责任旅游”研究开始于1965年,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负责任旅游”原则到目前,国外对“负责任旅游”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原则阶段、产品阶段以及政策和制度阶段几个时期,每一个阶段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的推进与深化,而且是不同学科在这个问题上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旅游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以“伦理责任”为核心,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形成了“负责任旅游”研究的“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三条主线。
国内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来说,文献资料也较少。在中国知网以“负责任旅游”为搜索词,以关键字为检索方式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有16篇,以主题为检索方式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有45篇。在对这些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后发现,国内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大众旅游的弊端,国外的学者提出了可选择旅游、绿色旅游、软性旅游、可持续旅游、小规模旅游或适度旅游等术语,作为对大众旅游的回应。关于“负责任旅游”定义的界定,主要有规模说、方法说、伦理说、开发说和行为说5种。规模说主张以小规模旅游来替代大众旅游,认为小规模旅游就是负责任旅游。方法说认为负责任旅游是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在旅游规划和旅游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责任旅游的理念。伦理说认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遵守恰当的行为准则,尊重目的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的旅游就是负责任旅游。开发说认为负责任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开发方式。而行为说则认为负责任旅游是游客的一种旅行方式。
国内学者刘堂(2007年)在确定旅游者是负责任旅游的主体,负责任旅游的目的是保护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为当地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对“负责任”旅游下了定义:负责任旅游是指游客旅行的一种方式,游客始终以责任感为己任,通过游客经历中的各个阶段,旨在旅游系统区域,尤其是旅游目的地,在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范畴内,增加福祉,降低损毁的旅游活动。
该定义是在对比生态旅游概念基础上得出的,在这个定义中,仅片面地从旅游的主体——游客的角度来描述,没有涉及到旅游系统中的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旅游活动的强产业关联性意味着负责任旅游,无论是从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规划编制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旅游企业设计旅游产品的角度来说,都离不开负责任的旅游规划理念和负责任的旅游产品,单靠旅游系统中的某一方力量是不够的,要靠他们之间的互助协作才能实现负责任旅游。
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负责任旅游跟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小规模旅游是等同的,钟林生(2000)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行,在生态旅游中,要做一个负责任的游客。姜真林(2011年)对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低碳旅游三个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三个概念虽然是在旅游发展时间轴上不同时点提出的概念,但三者都是在人类意识到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希望通过合理的旅游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学界对三者的研究都遵循从定义、定性探讨到指标、数据定量测定的过程,定量研究分为科学理论和管理工具两个阶段。三者在背景、研究路径方面是相同的,但三者研究的范围和侧重点是不同的。负责任旅游的范围比生态旅游大,生态旅游侧重于以自然为基础的特定区域内的旅游,而负责任旅游侧重于“伦理责任”,旅游活动要尽力做到环境影响最小、旅游者满意度最大以及旅游目的地社区利益最大化。低碳旅游的范围比负责任旅游、生态旅游的范围都大,低碳旅游着眼于“低碳”,通过低碳旅游方式,满足人类福利的同时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谋求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国际上对“负责任旅游者”的行为准则逐步达成了共识。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伦理规范》基础上提出了负责任旅游者和旅行者的建议,建议游客在出发前尽量花一定时间去了解目的地,避免冒犯当地人民,对其文化保持开放的意识,帮助保护自然资源,尊重文化资源,采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旅游活动。非盈利组织、旅游公司等都对负责任旅游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明确旅游活动中“必须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者建议作为一个“负责任旅游者”应该要考虑的事情。
国内学者张帆(2007年)对“负责任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负责任旅游者的行为责任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所承担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承担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和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行为表现在以下方面:自律,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园、保护区和保留地环境给予支持;尊重,积极与旅游目的地人民接触,接触程度以当地人感觉舒服为宜;节约,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资源过度使用,尽量使用重复或循环使用的物品,提高物品和资源的使用率;贡献,采用各种办法支持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使自己的货币直接用于环境和当地人口;平等,在与旅游目的地当地人交往时,平等地进行交流。林晓敏等人(2008年)提出负责任旅游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题中要义,并以泉州自然保护区为例,调查了游客的负责任意识和负责任旅游行为的现状,据此提出负责任旅游的途径:推广负责任旅游概念,树立负责任旅游意识;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态旅游开发。刘燕威等(2011年)基于负责任旅游的理念对水利风景区游客提出三维管理视角:时间管理、空间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效地合理安排游览时间、游览时长和游览密度可以有效地实现旅游的责任化。对游客所能触及的区域:水域水体空间、岸地空间、水域与岸地交界处进行管理,避免游客对这些区域的植被、野生动植物及水环境造成影响。从游客自身体验与期望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导游之间、游客与景区企业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来实现游客的情感管理,实现双赢,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使旅游活动队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和社会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002年,南非环境事务和旅游部颁布了《南非负责任旅游手册》和《南非全国负责任旅游发展指南》,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负责任旅游”的具体要求,并配有实际操作的例子,推动了“负责任旅游”的发展。国际上许多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也制定了一些负责任旅游的规章制度,这些政策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在原则上都是一致的,游客的负责任行为应该在环境、社会、经济方面为旅游目的地产生贡献,并尽可能地减少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负责任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旅游方式。
王莹(2008年)提出“负责任的旅游”的旅游规划值得大力倡导的新理念,负责任的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一脉相承,是对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深化。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必须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充分尊重规划区域历史上形成的自然环境,尊重其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尊重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原生态文化。
刘堂(2010年)对我国的负责任旅游政策进行了初步尝试,中国的负责任旅游政策应该参照国际上一些负责任旅游规章制度,尤其是《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应结合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环境和文化来进行研究;应强调游客的负责任旅游行为;应考虑文化的包容性和平等性,因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是由文化冲突造成的;应把旅游的扶贫效应考虑到政策制定中,帮助不发达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连漪等(2011)设定评价方程,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地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认为从旅游者角度评价旅游地社会责任应包括环境保护、社区经济、社区慈善和消费者关注四个方面。这是我国负责任旅游研究中较少的定量研究。图登克珠(2010年)从中尼边境旅游合作的发展趋势入手,按照负责任旅游的生态品质标准分析中尼边境旅游合作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中尼边境“珠峰跨国旅游区”的负责任旅游发展模式。
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少,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在有限地涉及负责任旅游研究中,多数文章都停留在对国外负责任旅游原则和规划案例的介绍上,多数还是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切入,没有形成负责任旅游研究的独立体系。
负责任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旅游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一种未来趋势。因此,负责任旅游的理论研究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编制旅游规划、旅游企业设计旅游产品、旅游组织制定旅游政策将提供理论依据,将为我国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以后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负责任旅游政策研究,通过旅游管理政策制度的设计,增强旅游管理的水平;
(2)负责任旅游产品设计;
(3)借助负责任旅游的理念和思维,探寻增强旅游者的负责任意识、约束旅游者的行为的方法;
(4)探究旅游负面影响产生的根源,并从源头上探寻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
[1]张 帆.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J].旅游论坛,2010(10).
[2]刘 堂.负责任旅游及其对未来旅游业的影响[J].商业时化,2007(11).
[3]张 帆.“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6(12).
[4]王 莹.“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规划值得大力倡导的新理念[J].旅游学刊,2008(7).
[5]王 颖.南非负责任旅游的兴起及其意义[J].世界地理研究,2008(3).
[6]张 帆.负责任旅游者行为特征探究[J].商业时代,2007(36).
[7]连 漪,岳 雯.基于旅游者视角的旅游地社会责任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5).
[8]姜真林.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与低碳旅游辨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9]刘 堂.中国负责任旅游政策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6).
[10]林小敏,李文实,徐传兴,等.泉州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负责任旅游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11]图登克珠,刘雅静.中尼边境负责任旅游合作开发与展望——以西藏日喀则地区樟木镇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2]刘燕威,李 静.水利风景区游客管理研究——基于负责任旅游[J].现代商贸工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