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1 经营性非农产业稳步发展,非经营性收入增长成为重要补充。农民家庭经营性非农产业,主要是农民从事建筑、交通、运输、邮电业、社会服务业、批零贸易业。自1989年以来的20年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不断增多,到2009年已达到360.4元。1989年农民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非经营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8.1%,到2009年已提高到33.2%,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达2246.0元,是1989年的50.8倍,年均增长21.7%。
1.2 二、三产业增收加快。"十一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为二、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注入了动力。2010年,农村居民从第二产业得到收入79.5元,比2005年增长86.6%。其中:工业收入25.7元,增长77.2%;建筑业收入53.8元,增长90.8%。
1.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哈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哈市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新增水田80万亩,建设了31个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大力实施"郊区粮改菜"工程,新建蔬菜标准化园区24个,蔬菜种植面积达16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新增1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12.2万吨,养殖面积发展到80万亩,连续两年实现水产品出口。新建农产品出口种植基地2万亩。
1.4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几年的发展,哈市绿色食品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011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新增15家。一品村发展到214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1909万亩。"三品"认证面积达3212万亩,新增50万亩。"三品"认证数达到2436个,新增50个。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增长31.3%,利税实现80.1亿元。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最近几年里,哈市出现了农产品难卖、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新情况。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比例不协调。
2.3 农村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最近几年,哈市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仍然不够理想,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发展缓慢。
2.4 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整合资源,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外流,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优质客户。
2.5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2.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经营水平低。
哈市的技术结构长期以来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的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哈市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利用率却很低,每年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不到30%(美国达到8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3.1 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
农业的兴衰对经济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这一切都源于农业在国民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等四方面贡献。哈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具有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应该坚持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一产业,适当地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
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一直以来,哈市许多农村地区在生产的诸环节中仍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为辅。哈市应该根据农村具体的条件,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3.3 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
哈市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应在经营项目专业化、生产布局区域化、经营过程社会化、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交易市场体系化、市场交易契约化、市场行为协同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等方面做些努力。哈市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3.4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哈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重乡镇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特别是要积极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还要注意培育自己的产品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够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还能让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良性循环。
3.5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者,必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3.6 正确处理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关系
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在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聚上下工夫。否则,大批城市失业人口和进城的农民就无法由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转化为有效的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和城镇化的进程都将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应走小城镇发展的路子。
3.7 重视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应从宏观上协调农村三次产业间和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引导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政府农业部门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指导性意见,给予科学指导。第三,提供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水利设施,因为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必须注重财政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村财政金融,特别是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第五,政府还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向外界进行招商引资,帮助农民为农产品销售找市场。第六,规划和健全市场体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保障是健全的市场体系。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政府的职责是健全和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1]周文,徐永智,王炜,由爽,尚慧丽,姚凤阁,刘丽香,尹妍.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D].哈尔滨商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