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

2013-08-15 00:54程雅丽华锦木
科技视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文化

程雅丽 华锦木

(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1 内涵

文化适应问题是跨文化交流学界和语言教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关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定义大同小异。 我们总结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自身文化系统的逐步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Acculturation—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也译作涵化,真正第一次使用到这个词的是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W.Powell,他在1883 年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跨文化适应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处理在陌生社会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不适,尽力调整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差异的一种个人经历过程。①

2 国外研究综述

2.1 发展历程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②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初期, 早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主要是对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们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中而成为旅居者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击,例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给他们带来压力,导致了他们较高的得病率和住院率;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研究者主要研究跨文化接触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 关注跨文化适应者体验到的失落感、焦虑感、压抑感、敌意感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扩展,研究范围拓宽,研究对象增加,研究重点从群体层面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合转向对个体层面的跨文化交际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

2.2 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种③:一种,是长期居留在某个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如移民、难民等;另一种,是短期居留在某一个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被称为“旅居者”,包括:商业人士、留学生、海外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传教士、军事人员、外交人员、旅行者等。 其中,志愿者是近年来参与跨文化交往的新兴群体。 志愿者的任期一般为一年,经历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及遇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不同于长期居住的移民和难民;同时,志愿者由于自身特殊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特殊的使命和身份,经历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及遇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不同于一般旅居者。 关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研究。

2.3 文化适应的模式

文化适应的研究,从内容上讲,很多学者将重点放在了文化适应模式的分析研究上,一般将之分为五种类型:(l)U 型模式,即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这也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 (2)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这是以Joseph Campell 关于神话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发现的文化适应过程。 即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验的道路、最终的胜利和回归。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将深刻感受到新旧文化间的变化和差异,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带领人们去进行理性寻求,最终归结出新文化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4)金(Kim)的适应模式,即挑战带来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如此螺旋式向前推进,最终适应、成长。 (5)Davis 的文化适应模式,将文化适应分为五个阶段:兴奋期、困惑期、挫败期、有效期和欣赏期。④

纵观已有的理论与研究,多由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为主导,特别是美国,其研究的关注点和研究样本都是从西方的视角出发的。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是否能同样解释在中国的外国旅居者的适应问题,还有待中国的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索和验证。

3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在文化适应上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主要是测量中国人在国外或华裔的文化适应,这方面的研究因海外大量中国学者的存在而比较多,如陈向明(1998)研究了中国学生在美国的适应,徐光兴(2000)研究了中国学生在日本的适应,郑雪(1990)研究了中国学生以及访问学者在美国的适应。

第二个领域,主要是以外国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主题的,华东师范大学杨军红(2005)的博士论文《来华留学生适应问题研究》主要从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和比较教育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500 多位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研究,广泛地分析了留学生适应的各种问题,研究显示,个体因素不同影响来华留学生的适应状况,中国的社会支持因素对留学生的适应有显著影响,留学生来华的目的与期望对留学生的适应都有显著影响。

第三个领域,是对少数民族群体在汉族主导地区的文化适应进行了研究。 如张敦福的《朝鲜族学生选汉校:急剧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1997);金学官的《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2002);李怀宇在《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贵州民族研究,2006 年第4 期)一文中分为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和教育领域中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等两部分进行了概述;金学官的《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博士论文,2002 年12 月);买力坎·吐尔逊艾力的《内地高校民考民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对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的调查》(硕士论文,2006 年5 月);罗吉华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北京市潞河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为例》(硕士论文,2006 年4 月);李怀宇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贵州民族研究》2006 年第4 期)等。

同时,学者们也关注到不同群体在交互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期间有:焦连志的《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王一安的《北方学生在南方文化适应策略研究》。

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 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的外延应该得到扩展。如随着跨国企业的兴旺,外派商务人员日益增多,他们是否能顺利适应将对跨国企业造成很大影响;留学生年龄日趋低龄化,留学对象从研究生、本科生开始倾斜到中学生,而这些小留学生由于自身心理没有发展成熟更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这些新出现的跨文化适应群体的适应问题应该同样得到关注。 我们作为东道国的学生群体,应该及时发现并帮助留学生朋友解决各种不适应问题。这将大幅度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程度和对接收国的满意程度,同时也会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1]邢福增.文化适应与中国基督徒[J].香港:建道神学院,1995.

[2]平章起.成年仪式:兼及青年文化适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徐光兴.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5]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注释:

①Kim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Z]. Sage Publicatlons,2001.

②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45-46.

③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明[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

④石卉.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J].唯实,2009(11).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