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综述

2013-08-15 00:53王全权
绿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生态化生态

查 燕,王全权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210037)

1 国外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

产业生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69年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尔斯提出的“产业代谢”理念。罗伯特·弗劳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受罗伯特·艾尔斯“产业代谢”理论的影响,在1989出版的《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对“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明确了定义。他们认为产业生态学是一种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代替过去简单的传统生产方式。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活动中,每一道工序都区别于其他工序。传统的工业活动应当转换为完整的产业生态模式,实现能源和物质循环得到最优化、废弃物产出的最小化以及工业流程中废料的循环利用。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刚刚兴起的综合性、涵盖多学科范围的应用科学。目前对于产业生态学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

保罗·霍肯(Paul Hawken)1993年在《商业生态学》中将产业生态定义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能提供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来设计产业结构,使得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埃尔克曼Erkman(1997)指出,产业生态是一种以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与生态圈的相互作用,在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的基础上,对产业自身进行调整,实现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国际电力和电子工程研究所在2000年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具有可持续能力的学科。《产业生态学》杂志主编Lifset(1997)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分支,它从局部、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产品、工艺、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能流和物流。”

国外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和实践较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化市场机制。需要企业自觉完成的主要机制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开发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控制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尖端核心技术的开发、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软件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在产品设计方面,国外的公司注重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易于回收再利用。在电子垃圾资源化研究方面,欧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是工业共生体的成功典范。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也较早,截至2005年,美国已经建立了近20个生态工业园,加拿大接近4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2 国内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我国产业生态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生态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则渊(1994)的《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文中。刘则渊提出所谓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到大生态系统中,把产业系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国内很多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研究产业生态系统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知识作了补充,对推动我国产业生态化系统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2.1 产业生态化内涵的研究进展

张文龙、邓伟根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当今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具有的高层次形态。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闭路循环模式以及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生产活动,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目的是为了达到资源循环利用,零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孔令丞、谢家平认为产业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是产业的反生态性特征日趋削弱生态特征逐渐加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产业系统创造一个新的范式,将人造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中,逐步实现由线性(开放)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樊海林、程远(2004)在《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产业生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用以研究产业系统和自然系统互动关系的系统研究方法(思想、学科),认为产业生态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倡导一体化的循环观念。在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以及经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整体的。物质循环应贯穿于整个产业生产活动中,例如产品原材料的使用,加工生产、包装,以及废物处理的全部过程。②由线性的粗放型增长系统向循环封闭系统转变。也就是说,其中一个产业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另一个产业的生产材料。这是一种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③优化资源生产率为目标,这个概念适用于所有企业。④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例如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总体来说,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选择,是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的。它的本质是把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保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发展过程,要求所有的产业都要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

在构建产业生态化上,国内著名的生态学者王如松提出产业生态管理的5种方法:生命周期评价(面向产品环境管理);产品生态设计(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生态产业园规划(面向区域的规划);生态产业孵化(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管理(面向可持续发展)。其中我国沱牌集团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酿酒工业生态区,该工业注重生态规划,避免交叉污染;将生态理念纳入集团的成产经营模式,收效可观。孟祥东、李东升认为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局限于寻求环境保护,而是寻找一条适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在理论层面来说,产业生态学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转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的研究过程。在制度层面来说,他认为政府行为在产业生态化中扮演着束缚产业行为的重要角色,规范政府在产业行为并赋予更多的责任。在文化层面来说,他认为转变人类思维方式成为首要问题,进而决定了人们处理经济行为的态度。丁继锋认为产业生态化并不仅仅关心对资源和保护的问题,而忽视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产业行为可持续发展,为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他注重充分利用产业废弃物,以较低的成本回收废弃物来代替原有的投入资源,提高产业的经济利润。产业生态化实质上避免了资源匮乏的困境局面。而且他还提倡构建生态工业园,运用生态学中“共生”的原理,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既减轻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又能节约资源,使得不同产业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在产业面临的问题上,黄志斌(2000)分别从经济学和政府公共管理角度进行分析,阐明首先是市场失灵导致企业外部资源达不到优化,其次是许多环境资源公共化导致价格扭曲、资源廉价或是无价,弱化了厂商开发高效、低耗、低能源的绿色消费产品。厉无畏(2008)谈到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其路径从产业系统内部、制度方面、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实现产业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加强法律和经济手段,将产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植入产业政策全过程;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降低物质消耗和交换。

2.2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展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电子信息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

在理论层面上,袁增伟等(2009)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具体污染问题,将产业生态化内涵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提出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模式。首先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技术创新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处理污染物排放的能力。其次是行业布局优化和规模整合;实施信息化和数字化战略;袁增伟等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倡导建设企业生态文化,以及产品回收责任制度。最后应当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生态化管理,从绿色原料、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阎兆万(2007)在《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以“深绿色”环保战略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具有规模化、效益化的环保型产业。它考虑是一种系统地解决产业活动同生态环境、社会、资源的关系,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结构体系,并在全社会建立“深绿色”文化,引导生产者、消费者共同维护电子信息产业良好发展。

在技术层面上,高丽霞(2009)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一文中通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模拟电子信息产业对未来环境造成的影响,设计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影响系统流图。在图中得出的结论如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该更注意改进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长期提高废水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意义是重大的。蒋国瑞、高丽霞(2010)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一文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物质流的分析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即资源消耗、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环保投资的一级指标,另外还包含15个二级指标,得出能源消耗是影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子。

在构建生态产业园方面,我国起步较晚,截至2005年底,我国生态工业园示范园区累计15个。在实践方面,我国生态产业园建设重心转移到物质闭路循环和废物利用方面,却忽视了减量化生产这一原则,对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缺乏充分的认识。

3 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由于产业生态学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和跨越性。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还未达成共识,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化研究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方面的资料很少,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比较少。但是整体来说,都没有提出较为完整的生态化产业理念。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应当将减量化生产放在首位,从更深层次来构建生态园区。笔者认为技术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法宝,最重要的是转变人类的价值观,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应当向微观设计和宏观决策两方面发展,未来的产业生态构建方面,运用社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立法角度、企业生态责任以及责任制度延伸、构建生态文明、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为切入点,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发展。

[1]屠凤娜.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J].观察与思考.2008(18):36.

[2]孔令丞,谢家平.产业生态化——人工产业系统的生态性回归[J].前沿论坛,2005(4):47.

[3]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24.

[4]袁增伟,毕 军,杨 洁,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研究及其应用[J].产业观察,2004(S1):162.

[5]樊海林,程 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6]厉无畏.中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现途径[J].绿叶,2008(12).

[7]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7).

[8]孟祥林,李东升.产业生态化:从理论与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J].生态经济,2009(6).

[9]袁增伟,毕 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8).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生态化生态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