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湖北省丹江口市环境监测站,湖北 丹江口 442700)
“十五”以来,随着水环境自动监测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需求的日益提高,环境监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国家环保部在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00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以便及时掌握水体的水质状况,实现预警预报重大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以及排放达标等情况。目前,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正逐步完善,但针对监测全程序中标准规范和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的核查手段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在质量保证制度的监督落实上存在改进的必要和空间。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基础。强化和完善水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提升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准确获取环境监测数据,有效发挥水站日常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监视作用,是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定量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1]。
我国国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多数建在相对偏僻的位置,采取无人值守、远程控制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运行,具有模块化概念——监测参数具可扩展性,性价比较高,部分更新改造后的仪器设备有标准样品自动核查功能,自动监测技术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水站系统主要由采水单元、配水单元、清洗与除藻单元、控制单元、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及辅助单元等构成,按照总站“日监视、周质控、月比对”的要求对水站运行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1)重视管理制度建设、轻视运行过程监督。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国控地表水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暂行)》,明确国控地表水自动监测质量管理采取分级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即水站的质量管理工作由总站负责,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协助总站对辖区内的水站进行监督管理,日常运行维护工作由地方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托管站”)负责。但由于水质自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集自动控制技术、数据传输、监测分析、数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又具有地点偏远、个别仪器调试时间长等特点,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其质量保证工作除了日常的定期校核、质控样检查、比对实验验证、试剂有效性检查及数据审核等质量控制措施外,还要求管理人员熟悉仪器的原理、操作、维护与检修等方面的内容。我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成运行至今仅10余年时间,对监测仪器的选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的选择都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区因水资源分布情况、水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和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对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力度和认知程度也不同,导致各监测站自动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能力有很大差异。有些省市环境监测机构本身就没有水质自动监测站点,无水站运维管理经验,在对下级部门审核性监督过程中无法抓住核心问题,易使考核和审核工作流于形式,不利于监督水站运行过程中质控措施贯彻落实执行情况。
(2)重视水站建设数量、忽视运行质量管理。随着环境保护管理需求的日益提高,经济发达的省市在其境内主要支流也投资建设了水站,全国水质自动监测站数量剧增,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任务日趋繁重,不少县市级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滞后于能力建设速度,质量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国控水站建设的系统模块中缺少质控监测单元,一些新的监测仪器在投入市场时,一是存在监测方法和操作规程缺乏或不完善的情况[2],使得水站在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和全程序控制意识薄弱,存在模糊管理的事实;二是缺少质量活动网络化监控平台,难以满足各级监测部门对质量管理活动及其相应信息的掌控[3];三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体系不健全,第三方的公正审核性监督机制不完善,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缺乏科学甄别的手段。
(3)重视对托管站质量体系文件的核查,忽视对负责运维的管理利益保证导致人员流失,使质量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监测站人员编制不足现象很普遍,很少有专职技术人员对自动站进行运维管理,且有不少站的奖金发放与参与创收监测的项目挂钩,而负责自动站运维的工作人员参与自动站管理必然会减少参与创收监测的几率,工资待遇也会随之下降,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心浮动,致使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人员流动现象频现。水站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依靠能吃苦耐劳、忍受得寂寞的敬业人士长期学习、潜心摸索、实践积累的结果,如果没有相关保护政策措施出台,是难以在监测站系统培养自己的运维专家。
(1)改革机制,成立区域性自动监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现在有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对自动站的运维管理采取第三方机构委托管理模式,还有一部分直接委托给中标厂商负责对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运维管理。这两种运行模式如果没有监督机构加以督查,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排除对监测数据结果进行人为修改以满足委托方需要的可能,导致托管站只重视考核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全程序控制缺失带来的隐患。由于环境监测总站面对全国纵多站点,无暇对每一站点运行质量一一考核,如果划区域设置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安排高素质专业人士专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就能更加规范、完善,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方能真正得以落实。
(2)完善结构,在自动监测系统中补充质量控制单元,并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自动监控运维管理。目前水站“周质控、月比对”的管理要求与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中强化过程控制和全程序控制的宗旨相左,故补充质量控制单元以满足加标回收频率的自动测定,同时,将物联网理念运用到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中,集成水质、水文、视频等多种感知技术,将大大提高系统联网率、数据捕获率、数据有效率,对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将有很大的提升。
(3)健全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培养运维人才,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完善的质量保证制度是自动站连续稳定运行的必要前提:一是建立技术培训制度,坚持新标准、技术规范等知识的学习,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二是加强对监测人员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实践中丰富和积累管理经验,提高技术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现场故障处置能力;三是确保水站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和长期磨合的结果,如果频繁更换人员,很难积累运维管理经验;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将运行管理经费的拨付与提供有效数据的质量挂钩,让每个站点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健全的制度是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
周生贤部长提出“要把数据质量保证作为环境监测的永恒主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必须时刻把监测数据质量摆在监测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监测数据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的要求,必须多举并措,切实提高水站运行率与质量管理水平,使水站运行良性发展,满足自动监测系统预警预报及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等功能要求。
[1]李国刚,池 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5.
[2]夏 新.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24(1):1~4.
[3]胡冠九,袁 力.构建流域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1,33(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