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苹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3)
植物园是一个外来语,源于英语botanical garden或botanic garden,原意是“植物学的园地”。
国际植物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otanical Garden,IABG)最早对植物园的定义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其内的植物标有铭牌的园地即被称之为植物园或树木园。
植物园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多功能综合性植物园;
(2)大学或科研机构所属的植物园;
(3)专业性植物园;
(4)其他类型植物园。
此次规划的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既是大学或科研机构所属的植物园,又属于专业性植物园。
植物园是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驯化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以及旅游和休憩的最好场所,同时还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理想窗口。总之植物园的先导作用可归纳为:
(1)植物引种驯化;
(2)收集和保存珍稀濒危植物;
(3)普及植物学知识。
中国植物园经过40多年的不断研究、探索和发展,已经各有特色。但它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
我国植物园主要功能是科普宣教和展示观赏,在馆藏标本、管理机制、科研力量、物种保育等方面同世界一流植物园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我国植物园在保护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上应起到比现在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植物等资源同疾病长期斗争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通过1985~1989年的一次全国范围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统计,我国的药用植物共有11118种,分布于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共计385科,2312属。
药物植物的多样性是其他经济植物所不可比拟的,并且许多是珍稀濒危的品种,因此保护药用植物的多样性是植物学和药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专业性的药用植物园来收集和保护药用植物品种、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措施。
现在即将规划建设的新校区药用植物园的前身为原南京药科大学燕子矶校区的药用植物园,也称“南京药用植物园”。
南京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坐落在南京市北郊,距市区7.5km。海拔17~40m。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特色。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低气温-14.1℃,极端最高气温43.0℃。年降水量1038.6mm,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2%,夏季占42%,冬季占9.5%。
1958年原南京药学院在栖霞山创建药用生物园,次年迁至现址。1964年以后改为单一的药用植物园,占地25hm2。园内山丘起伏,种植各类药用植物1100余种。1985年建立南京中药学院。次年,与原南京药学院合并为中国药科大学,该园成为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园。除保留原活标本区外,精心规划,以百余种药用植物绿化全院环境,使全院成为一个药用植物园。活标本区按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分类系统种植,成为全院的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之一。
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成立了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中药资源研究室。有科技人员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现有温室360m2。图书馆藏书约7000册,学术刊物300多种。
南京药植园与国内各药植园均有业务关系,不定期地进行种子、苗术交换。经常接待国内学者及非专业团体参观,开展交流科普教育工作。
建园以来一直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引种驯化以及栽培育种等多方面的研究。发表有《薏苡湿生性实验论证》、《天麻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菜蓟在无性繁殖中枝叶序列性》、《忍冬全株花芽的分化发育》、《中国木贼科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等100多篇论文。编写和合作编写《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栽培》等著作。承担的研究课题“番红花球茎复壮、增产技术及推广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天麻引种培育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目前正在进行“七五”攻关项目“参细胞组织培养”的研究。该园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举办“药用植物栽培”等各类短期培训班十余期。
中国药科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药学院校,始建于1936年,现在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经过近70年的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学校已发展成为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学科兼有的、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新校区位于南京江宁大学城东南面,北临学八路,东临学十三路,西南侧由大学城60m景观大道相围合,占地面积118.05hm2。新校区已于2007年9月在江宁方山正式启用,结合江宁新校区的建设,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的建设项目即将开始,规划建设面积约15hm2。药用植物园位于江宁新校区基地东北角,靠近北大门。
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是从事药用植物物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育种等科学研究的园地,还起到传播植物学和中药学知识的作用,并以种类丰富的植物构成美好的校园景观供观赏游憩之用。总体定位是——寓教于乐的主题公园。笔者对其的延展是——科学的内涵,公园的外貌,教学科研与休憩游览相结合。
药用植物园的最重要功能是作为中国药科大学和相关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建成后,将把现在燕子矶校区的药用植物园整体搬迁进入。今后还将由相关专业教师结合科研,引种各种中药要用植物,将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品种园。
未来的药用植物园将成为高知名度、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为社会,特别是给南京市的中小学生提供综合性和先导性的科普服务。植物园集植物系统学、遗传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园艺、药学等科学于一体,立足科技发展的前沿,开展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普及教育,反映先进文化的趋势。
药用植物园将成为园林化校园的点睛之作,成为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植物园将成为中国药科大学校园绿化美化的中心,整个校园的绿化将成为植物园的延伸,从而形成具有中国药科大学特色的园林绿化校区,同时也必将成为全体师生进行自然知识教育和休闲的好去处。
整个药用植物园按照教学科研的开放程度分为两个大区:分别是教学科研区和科普教育区。其中教学科研区以教学功能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其开放程度相对较弱。科普教育区的服务对象同样也包括在校学生、教师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同时由于其相对来说开放程度较高,也可供其他非专业人员使用,开展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普及教育。当然,两个区域没有严格分界线,功能也是相互穿插,相互渗透。
包括同位素楼、实验楼、温室+荫棚、种质资源圃+扦插床、试验田及试验、辅助管理用房、库房。
该区又细分为以下6个小园区。在每个园区,尽量采用本类的植物来满足景观造景需要,为营造丰富的上、中、下植物层次,可适当引入非本类植物。
5.2.1 草本趣味园——草本植物区
药用植物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草本植物,设计百草园专门展示草本药用植物,以花境、迷宫药圃等形式来展现丰富多彩的草本植物。沿花境或迷宫设计一定的、指向性较强的参观、教学路径,供学生或游人沿路逐一认知。
5.2.2 灌木园——灌木植物区
以低矮、中等及大型药用灌木植物为主。其中由于开花灌木开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种植时成片栽植,已形成强烈的景观效果。
5.2.3 分类园——树木区、荫生植物区
分类园设置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主要是种植其中的乔木类及林下耐荫药用植物。其中,裸子植物包括苏铁纲Cycadopsida、银杏纲Ginkgopsida、松柏纲Coniferopsida和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被子植物包括木兰亚纲Magnoliidae、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五桠果亚纲Dillenlldae、棕榈亚纲Arecidae等,各亚纲植物单独成区。为了促进植物生长,分类区也采用了超越亚纲的植物种类进行群落配置,使各种植物都能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以保持药用植物园整体的健康发展。
5.2.4 藤蔓园——藤本、蔓生植物区
藤本、蔓生植物园位于温室南边,以高矮不一、大小不同的“S”型花架为中心,周边附以其他形式的简单构架,共同展示藤蔓植物的生长特点。
5.2.5 湿地水景园——水生、湿生植物区
结合原有荷塘、石桥,将水域形状适当梳理,把水面分为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同时在不同的水区设置自然式定植池,按水生植物的不同类型配置在内,在外围把宿根花卉布入其内,给水景园增添绚丽多彩的美景。
5.2.6 岩石园
岩石园主要由高山植物、匍匐灌木、草本植物,把岩石掩映之中。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把岩石园装点得十分美丽。结合地形,植物主要选择植株低矮、喜旱、耐瘠薄,适宜生长在岩石缝中的植物,生长较为缓慢、生长期长、抗旱性强的多年生药用植物。同时注意选择在生长期间能保持低矮优美姿态的植物。在设计上做到花中有石、石中有花,花石相交。
由于规划用地面积有限,故采用自然山水园的布局形式。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营造丰富多变的山水空间关系。局部通过营造地形,阻隔冬季盛行风向,形成良好小气候,创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
园区相对高程最高处为3m。地形围合意在为不同的植物群落创造适宜的生态生长环境,同时也呈现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地形的多变围合使得植物园内形成一系列各种不同的空间感受,有的开敞,适于远眺观望,有的私密,适合静坐谈心。
将护校河的水系引入植物园内,改善种植条件及景观效果。水体宽窄变化丰富,环绕于山形内侧,同时解决低洼地的排水问题,并且水系周边为良好景观面,同时也是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根据不同深浅的水面,形成各有特色的湿生、水生植物景观。采用卵石、块石、湿生植物等材料,营造自然式的驳岸景观。考虑到水面的安全性要求,以浅水面为主,结合工程技术,形成富有生态特点的自然式湖水。深入水面的木栈桥及汀步使得游人可清楚地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
考虑到护校河水位与植物园景观水面存在一定的高差,为保证今后园区景观水面能常年保持一定水位,设计时在景观水面与护校河沟通处设置水闸,以便人工控制水位变化。
植物景观设计以科学的分类系统为理论依据,将整个园区按照亚纲分为几个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尽量以本纲内的植物为主,重点处理其中具有典型景观特色或种类繁多的科属植物,形成特色的树木园、花灌园、地被园等,每个园区内形成上、中、下层次丰富的植物结构,为满足植物园对植物种类数量的要求,可将立地条件能生长的植物逐步添加到植物园中。
园路、铺装等硬质景观尽量采用简洁环保天然材料,如砂石、卵石、毛石等,或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枕木等,以低廉的造价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植物园内道路系统分为三级:一级道路设计环绕园区外围,路宽4m,可通车,主要沟通不同主要建筑,如温室,材料采用沥青路面;二级道路2~3m宽,用于环绕各个园区;三级道路路宽0.8~1.2m不等,用于连接各科植物区的设置简易的砂石路面、草径或汀步。二级和三级道路材料选择透水性材料,如砂石路面、木屑、卵石等。
将同位素楼和试验楼布置在基地偏北部,考虑到同位素楼存在一定的放射性污染,利用植物三面围合,并单独设立出入口、道路,使教学建筑区相对独立。
将温室安置在园区的东部邻水区,交通便利。
作为每个植物园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建筑单体,温室同样是整个药用植物园的视觉中心,并最终建立起全园的视觉空间关系。
设计追求简洁大气的风格,充分考虑温室的自然采光朝向及通风条件;室内空间的合理利用及节能要求;园内外各方位的景观视线关系;配合独特的建筑造型,空间关系的虚实穿插,石材金属玻璃三种材质的质感对比;最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小品建筑。
办公及实验室:作为药用植物园内的辅助性建筑,方案考虑尽量多地体现园内的自然生态特征。采用了种植坡屋面,并在建筑护脚部位堆土,种植悬挂类及地被类植物的方式。既有利于建筑本身的保温节能,同时又增加了绿化生态量,在满足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又达到了丰富生动的景观效果。
植物园的标识系统按照功能不同,分为4大类,分别指的是科普导游图、专类园指示系统、植物铭牌和建筑设施指示牌。
按照植物叶、花的特色采用凝练的符号表示各个园区,并结合中国药科大学校徽;牌身简要说明植物特性,重点是药用价值。本套小品构成简练,功能完备,色泽醒目,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考虑到标识牌的耐久性,材料建议选择以金属材质为主。
[1]黄 欣.高校药用植物园景观设计的思考[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俞双燕.药用植物园的规划和设计[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S1).
[3]卞阿娜,赖火红,杨灵琳.漳州护理学院药用植物园规划初步设想[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