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型大学转型之路的思考

2013-08-15 00:54:11陈晓芳
科技视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办学转型

陈晓芳

(宁夏大学 “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宁夏 银川 750021)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落实科教兴国这一基本战略国策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要求,许多传统的教学型大学确定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如何成功转型是很多高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1 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带来的变化

1.1 工作重心的转变

学校的中心工作从以教学为主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人才培养模式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拓展,将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

1.2 学科组织架构的改变

学科的组织模式由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变为校—院—研究所—研究室、专业教研室。

1.3 学科发展方向的改变

教学型大学的学科层次少,学科覆盖面窄,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很明显,更多地是满足于基本教学的需求。而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其师资队伍不仅能胜任教学任务,同时能在专业学科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负有引领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

1.4 学科组织目标的改变

教学型大学组织目标单一,主要是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目标集学术性、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目标为一身,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地方建设、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职能在办学目标中处于重要地位。

2 为了适应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要求,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

急功近利的心态过强。学校把转型抓学科建设落脚于科研指标,每年根据师资人数给各单位分配科研任务,指标任务额一年上一个台阶。短期内这种做法确实成效,表现最突出的是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明显增长。但是这背后还暗藏着隐患:老师忙于应付指标,完成任务,为了任务而不是学术从事科研;一个单位承担的课题过多,学术力量分散,很难形成有实力的团队;教师负荷超载,一人承担多个项目,指导学生精力有限,教学、科研质量难以保证。几年下来,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不匹配,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更是鲜现。科研的投入产出比过低说明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存在问题的。

机制体制改革力度不够。没有彻底建立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机制体制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加大了科研奖惩的力度,增加了基层学科组织-研究所的设置,但是对于基层学科组织的改革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形式上的变化,内在的运行机制没有太大的改变。学科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体制的行政化与学科发展的摩擦越来越多,矛盾也越积越深。

高校转型之路是要经过认真科学地规划和思考,改革什么,改良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转型的突破口在哪?很多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改革事业的成功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精神,然后是建立好的制度,最后的成功和名利会不请自来,这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是实现高校成功转型的一条可行之路。

3 转型首先要完成的两个任务

3.1 重塑办学价值理念

长期以来,受教学型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学校的一些领导、管理人员和基层单位的教师对学科建设认识模糊,分不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区别,不了解学科建设的内涵以及学科建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科基本处在一种自然成长的状态,没有科学合理地组织、规划。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科的成长是非常缓慢有限的。

要实现顺利转型,首先必须克服教学型大学办学模式带来的惯性思维,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学科方向凝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工作思路。通过学科建设引领,逐步改善学校在科学研究实力、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大学的三大功能得到均衡发展,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理念是行动的源头,仅有学科建设的口号是没有意义的,真正做实学科,首先要把口号变成思想,变成从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的行动指南。领导者的理念和思想代表着大学的灵魂,学校的领导者要重新思考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办大学,学校的学科建设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如何应变?如何对待教师和学生?老师要重新思考如何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如果成就自己的事业?如何培养优秀的学生?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在如何为学科建设提供高效到位的服务方面做文章。大家都知道搞学科建设是发展的硬道理,关键是要在如何做方面下功夫。全体教职工要认真思考学校生存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把办学的思路理清,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共同进取,这是转型的首要前提。

3.2 改革组织体制机制

教学型大学流行以院系为主的组织体系,该基层组织形式与课程和专业建设相适应,但是这种院系组织方式不适应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如果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狠抓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较以往含有更多科学研究的成分,只有建立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将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发展的有效选择。当系统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与之相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必须做出适当的变革。一所大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制度的建设水平,决定了其办学质量的高低、发展的速度和潜力。教学型大学学科建设资源分散,学科方向多而散,学术活动多呈散兵游泳,学科建设和各个要素分属学校不同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政令不易统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科建设的成本高,效益低。要实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建立一套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调好各学科基层组织和各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一套科学、全面、严格、可操作、能激励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科建设规范、有序、高效地推进。

理念的更新和机制体制的变革是高校转型过程中最先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正确的办学理念决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合理的机制保障了行为的高效,教学型大学只有在这两方面进行根本的变革,转型才会落到实处,学科建设的积累才可能是有效的。

4 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三个“切入点”

4.1 妥善处理并协调办学过程中的三个关系

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争论在教学型大学延续了多年,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办学资源的分配上,人为地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相背离,在二者之间建立了竞争关系。而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学科来统领一切办学要素,教学和科研都是学科这一办学基本单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方向统一了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科研的研究方向,在这种组织模式下科研不但不会弱化教学,反而反哺教学,为常规的教学工作附于创新的灵魂。

协调好主流和特色的关系。很多教学型大学的学术特色,都是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和文化特点来确定的,地情区情是设置学科所须考虑的因素,但是任何一个高校、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的成长规律显示,它要在大的学术系统内同其它高校的同一学科,同不同的学科进行碰撞和交流,碰撞和交流的程度和次数同学科发展的速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处在转型期的高校要在现有的特色学科上做文章,将研究领域的特色转变成为研究理论的特色和解决问题的特色,这种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它的作用下,学科会发展成为优势特色学科,既能在学术理论方面上水平,又能围绕区域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开展主流研究,产生一批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的有价值、有应用的成果。

协调好学科建设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关系。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科的实力。学科的成长过程伴随着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组织成员的前仆后继。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术性组织,它也会同其它的组织一样经历起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起点,进入一个新的生长周期,这就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高校和学科发展的策略和目标是不同的。正确判断学科处于哪个发展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将关注的视角聚焦于短期能获得影响的项目上,无视学科成长的规律导致学术界和校园里盛行着浮躁和利欲的气息。转型期的高校要想好、用好激励机制,将学校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统一一致,将老师个人的名利与学术生涯协调起来,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4.2 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转型期的办学主线

大学的转型就意味着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现行的机制体制必然要进行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这种改革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偏离了这个主题,学校就会迷失方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升级,在人才培养一线工作的教师队伍也面临着新的标准和要求。处在转型中的大学更是要把提高师生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要广开渠道,同政府、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其它团体开展合作,从规划上、政策上、资源上成功引导帮助师生开展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科研活动。以改变课程设置和培养人才模式为切入点,改善教学条件,修改教学内容,把教学质量提高到增强学校竞争力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上来。大学融入社会的程度同其教学科研水平呈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教学科研能力的“溢出效应”决定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大小。高校作为一个具有生产功能的组织单位,它的产品有两类“知识”和“人才”,这个组织存在发展的动力源头在于社会对它产品的接受和认可,发展的机制在于从社会认可中得到回报,从而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支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服务。

教学、科研、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从全球来看,大学师生的实践创新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师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校质量的重量级指标。如何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统一,将高校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最大,是面临转型的所有高校要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探索的主题。

4.3 将大学文化的建设工作作为转型的重要抓手

大学文化与其它组织文化唯一区别在于它是以培养健全人格服务为目标,带有很强学术性特点的多元文化。高校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会形成某种有特色的文化沉淀,通过学校的管理思想,广大教师的价值观念、工作习惯、行为规范反映出来,约束、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更为久远,终及一生。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型大学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更多注重的是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这是因为以校园环境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只要有经费的支持,短时间里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而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正是这种短视的行为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成为今天大学转型发展的软肋。学校中急功近利的人多,潜心做学问的人少;工作追求数量不求质量;做科研注重个人忽视团队;绩效评价重形式轻实质。这些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都是大学改革发展前进中的障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学改革的风险和发展的成本是巨大的。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的文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无形的文化力量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高校每一位师生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同时,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不负大学传承社会文明,引领社会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大学的文化的形成是办学实践、舆论宣传和规范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补充、强化、修正,逐步趋向明确和完善。转型要求大学文化的改革创新,实质上就是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学校领导的作风和行为、学校先进人物的行为、学科带头人的行为影响着教职工的行为和价值标准,教师的思想行为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培育和人格塑造,学校师生的群体行为决定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最先是少数人接受学校转型的新思想,通过文化的自然传播,作用于人的精神,然后左右人行为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所以,学校必须制定与文化特点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激励机制,让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强化,教师会经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的阶段,广大的师生也会从思想的转变发展到心灵的改变。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会为大学的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活力,会极大地推动高校的转型。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前提,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我们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和竞争力,认真地履行历史赋予大学的责任和使命,这正是大学转型发展所期待的。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研究型办学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0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0
沣芝转型记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