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林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00:53曹木林郑庆东马亚刚刘银玲
绿色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林蛙加工养殖

曹木林,郑庆东,马亚刚,刘银玲

(1.吉林省通化市林场,吉林 通化 134001;2.吉林省通化市林业局,吉林 通化 134001)

1 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通化市位于长白山西南麓,是吉林省重点林区之一,森林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4.7万hm2,占幅员面积的68.38%。其中,有林地94.6万hm2,占林业用地的90.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7814万m3;森林覆盖率63%。全市拥有50km以上江河12条,10km以上河流200条。鸭绿江、浑江、辉发河及325个水库、4080个塘坝构成了优越的中国林蛙繁衍生长的生态环境和条件,也为人工养殖林蛙提供了良好地发展空间。

林蛙又名哈什蟆、雪蛤,是食补、药用、美容三位一体的新兴保健产品,极具药用价值,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睾酮、雌醇、雌酮和多种复合多肽等活性因子,具有滋阴补肾、延缓衰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实为一种稀缺性药用资源,是中老年群体的理想保健产品。林蛙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四大山珍”(熊掌、哈什蟆、飞龙、猴头)和“东北新三宝”(哈什蟆、红景天、不老草)之列。

近年来,全市林蛙产业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林农增收致富为目的,采取项目带动、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等多种举措,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初步调查,现有可开发利用的自然沟系近2000条,其中适宜林蛙养殖的沟系有1100多条,养殖面积约36.5万hm2。

全市从事林蛙系列产品加工的重点企业有30多户,年均加工能力在10万kg左右。集安市乐凯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集隆牌精制雪蛤王”,先后获得“重点保护产品”、“人民放心产品”、“吉林名牌”产品称号,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通化林蛙研究所研发的林蛙卵油软胶囊、通化乐陶陶林蛙油胶囊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列为国家“863计划”;通化林蛙研究所的林蛙卵磷脂提取工艺研发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通化百泉参业有限公司的“百泉”牌林蛙卵油软胶囊,主要销往新加坡等地。2012年,全市林蛙捕捉量约565t,生产林蛙油46.8t,实现产值3.7亿元。其中:林蛙加工实现产值1.5亿元,占林蛙产业总产值的40.5%。

2 林蛙产业发展目标和趋势

从目前适宜林蛙养殖沟系的经营情况看,标准化生态经济沟仅占1100条的30%,仍有近70%的沟系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从现有林蛙油加工企业看,仅有30%的企业有自己的产品,且生产规模很小,高科技含量的下游产品还有待于深度开发。

林蛙下游产品主要以医药保健品为主,作为经济价值很高的药、食兼用的动物资源,中国林蛙及其制品很受国际市场欢迎,销售市场已由亚洲市场向欧洲市场拓展。通化市是著名的“中国医药城”,发展林蛙产业,有原料、企业、设备、技术和市场,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所以,林蛙产业发展前景无限。

“十二五”期间,通化市为加大林蛙产业发展投入和开发力度,使林蛙产业尽快形成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近期,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通化市林蛙养殖管理办法》,经政府批准后实施。这一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必将推进林蛙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市标准化生态经济沟达到700条以上,实现林蛙产业产值10亿元以上。

3 林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政策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由于缺少完善的林蛙产业发展规划,经营不规范,蛙农对扶持政策知之甚少。财政金融部门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服务,导致蛙农在资金融合方面出现困难,资金投入不足。

3.2 管理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管理粗放。通化市大部分生态沟经营管理仍处于原始、粗放状态,基础设施陈旧、简陋,基本是靠“天”吃饭,随意性很大。林蛙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特别是变态期病害,防治效果有限,导致林蛙回捕率不高。二是经营方式单一。沟系内森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效果不佳。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目前,林蛙养殖基本是一家一户小作坊,林蛙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年均加工能力仅占回捕量的30%左右。四是经营不规范。林蛙养殖达不到“三池一房”标准,存在少建“三池一房”现象。

3.3 下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目前,加工产品主要以蛙油为原料,且品种少,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科技含量的林蛙油系列下游产品基本没有。一些加工企业和业户生产的林蛙产品多数是粗加工产品,缺少林蛙精深加工项目,没有形成终端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林蛙产业的真正效益没有体现出来。

3.5 发展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生态经济沟经营者多以本地农民为主,受思想观念和资金等影响,大部分经营者签订合同后,由于承包成本低,只要稍加管理就能见利,很多经营者“见利即止”,“小富即安”。同时受自身条件,尤其是资金不足,难以再投入。即使有外来投资,因其承包合同时间长,转租条件高等原因,也很难谈成,导致通化市大部分生态沟建设长期维持现状,处于自然经营状态。

4 林蛙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

制定和构建林蛙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确定资源培育计划、产品研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及具体工作步骤,把林蛙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特色支柱产业。对于经营效果好的养殖大户,可以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鼓励发展;在资金方面,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降低贴息贷款门槛,积极探索林蛙养殖保险的有效途径。

4.2 建立林蛙示范园区,带动林蛙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资源好、积极性高的地方建立林蛙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对林蛙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强化蛙农的科技意识并规范养殖程序,以进一步形成林蛙养殖规模效应。确立林蛙养殖及加工示范园区,坚持多种经营,深度发展,形成“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蛙农成立林蛙养殖协会、林蛙合作社等民间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动提高林蛙养殖水平、扩大林蛙养殖规模、开拓市场空间。

4.3 提高科技含量,做好产品精深加工

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共同研究中国林蛙应用基础理论,探讨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开展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促进林蛙产业由资源依附型向知识依附型转变。高标准配备科研人员和设施,研究养殖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开发研制各种林蛙系列产品。

4.4 更新发展理念,创新林蛙产业发展模式

在原有科技宣传和专题讲座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实施体验式培训。组织一些养殖大户到林蛙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切身体会,带着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交流,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和管理理念,用以指导实践。要建立年度性林蛙产业发展论坛,聘请相关专家和先进地区养殖大户做经验介绍,提高养殖水平。

4.5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林蛙知名品牌

通过政策扶持和多方位指导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蛙龙经济,大力开发林蛙油系列产品精深加工,走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产业链条拉长和最大效益。一是通过发挥医药企业的优势,培育本地龙头;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有计划,有目标的引进外地龙头。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或政策支持,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外力支撑,最终形成“政府+基地+企业+蛙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1]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特色生态资源产业的实施意见[R].通化:通化市人民政府,2013.

[2]通化市地方总编篡委员会[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林蛙加工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八珍”哈士蟆传记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关于对林蛙相关名称的解释
冻不死的林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