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季刊》科技传播特色研究

2013-08-15 00:52:53陶贤都唐玄璇
科技传播 2013年22期
关键词:季刊研究

陶贤都,唐玄璇

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0

《地学季刊》是近代中国创办的一份地理学科的专业刊物, 1932 年起开始发行,1937 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历时四年,共出版两卷,八期,合计约130 万字,刊载各类文章共124 篇。《地学季刊》在引入新的地理学理念,帮助人们了解祖国各地地形风貌,树立人们爱国意识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1《地学季刊》的创办与办报宗旨

1932 年7 月,《地学季刊》在上海创刊,主要由上海中华地学会负责编辑出版,由大东书局发行,由于当时印刷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定其刊物为季刊,1935 年6 月转由中华地学会发行。《地学季刊》创办于新旧地理学的更替时期,其目的在于传播新的地学理念,帮助国人了解国内外情况,促进国家的发展。

《地学季刊》在首期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办刊目的和办刊宗旨。“……组织中华地理学会,发行此刊,贡献于此,以期交换旧知识,发展地理学,内而或计民生,外而国际概况,裨有真确认识,其有俾于中华建设,固意中事也……”同时对于新地学理念,即地学宗旨、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分类以及地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介绍,对于现在地理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地学的宗旨在于“研究人地相互之关系,使国人对于世界各地风情,能解释其因果,寻求其系统,以明今后应如何改造之途径。”,否定了旧地学“重记载,而将人地相应之变故,置至不论”的做法。《地学季刊》认为地学的性质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地学的研究方法应为“以自然科学为立足点,以社会科学为观察点。《地学季刊》认为各个研究对象相互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人地相应之故”的人生地理学,这也与其所提倡的新地学观念相符合。《地学季刊》强调研究地学的意义,认为地学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也必须适应地学,“盖人类一切活动,在能打破旧观念而创造新适应;地学应用,何独不然!新适应能够战胜旧观念,全其是否合乎地学之原理而定耳。”

2《地学季刊》的科技传播特色

20 世纪初,处于地理学发展新旧观念更替期,记叙性的旧地理学被淘汰,探寻地理事项因果规律的新地理学逐渐成长。《地学季刊》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传播新的地学理念,而《地学季刊》中认为新地学理念应以研究人与地关系为主,因此所刊发的内容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内容详实、丰富。从该刊的内容,可总结出《地学季刊》的科技传播特色。

2.1 反映旧中国社会背景,具“动荡”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外有列强的侵略,内有军阀横行,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批留学生回国,新思想、新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极具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背景推动了《地理季刊》的孕育和诞生,特别是随着强邻人境以后我国政治、军事格局、领土方面的变化。西方国家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腾飞,而我国则处于动荡之中,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特殊的时代背景内容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地学季刊》所报道的内容。

《地学季刊》诞生于“九一八”事变后,又地处上海,其时代气息尤为浓烈。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中的传播媒介,其言论所及内容必会受时代所影响,同时又是时代的反映。《地学季刊》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文章约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列强侵略情况,如《中俄界约之原委与边防之危机》一文通过叙述沙俄如何通过种种不平等条约夺取中国领土,中俄边界如何变迁,明确地指出当时中国所存在的边防问题。第二类介绍我国各行各业在动荡时局中的发展情况,如《我国工业进展的过程及今后复兴应具的条件》就指出了目前我国新式工业产生的条件为受帝国主义的影响,而同时又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然后例举了我国官营工业时期、官民合办时期、外人企业时期等工业特征。第三类为介绍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举措和发展情况,如《世界各国的义务教育年限》则介绍了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普及情况,从文章中能看出越发达的国家,其义务教育年限越长等等。

2.2 介绍新地学理论,刊发各种地学知识

20 世纪初,地学理论处于新旧交换的更替时期,《地学季刊》在其办刊宗旨中就提到其目的在于发展地理学,并在其发刊词中,将地学分为五类,就其所刊发的地学知识行进了简单的分类。

1)新地学理论的介绍及研究情况。《地学季刊》对于新地学的介绍大致分为三类:(1)对于新地学理论的解释与发展情况,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就引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地理学思想,也使得《地学季刊》成为我国最早介绍新哲学观点的地理学刊物,如:《地理科学之解释及其代表作》、《自科学体系所见地理学之地位及其本质》、《地理学研究的新阶段》等等。辩证唯物思想的引入与当时的撰稿人的留学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如李长傅不仅是著名的地理学专家,在研究南洋华侨史上也颇有建树,曾经东渡日本留学,考察过欧美等地,种种经历让其地学思想更为先进开化;

2)地学研究者的介绍。《地学季刊》在一卷一期中刊发了世界著名地理学研究者的图片,如:德国四大地理学者遗像,就对德国四大地理学研究者李希霍芬、拉查、洪波德、李特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地学季刊》中也刊登了部分关于地学研究者的文章,如:《余所希望于我国之地学界者》、《法国地理学者白吕纳逝世》、《弗累德立希剌察尔》等通过介绍国际有名的地理学研究者,将其先进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以指导我国的地学研究;

3)地理学分类的研究。按照《地学季刊》在发刊词上对于地理学的分类,《地学季刊》对于其所分类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解读。《地学季刊》认为地学应是研究人地之关系,故在地学的各种分类中,人文地理学尤为重要。①人文地理学的文章篇幅也最多。如《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解剖》以地学的角度对于其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进行了剖析;②数理地理学、测量学的文章篇数则较少,如《近代地理测量术及绘图学之发达》概述了近代测量地理学的发展。《地学季刊》之所以对于其的研究较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的数理地理学、测量学已经相对成熟,二是数理地理学、测量学偏重于自然科学,《地学季刊》更加强调的是地学的社会性;③地文气候学的研究,这在当时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和前瞻性,如《地球之将来》中谈到地球温度在不断升高,气候日益变暖,并从各个州出发举出实例证明地球变暖之事实,虽然此篇文章为译文,当对于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能够意识到地球之大问题,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如《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凡》等文章意在强调中国的历史地理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顶尖水平,这也与当时国内地学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⑤人类学与人种地理学的研究,如《环境和人种》认为民众怎样整理国家的问题是重大问题,并且鞭辟入里地指出中国与印度等中亚国家自身拥有丰厚的资源,却在工艺等科技发展方面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过国家要发展壮大则体现在自然资源与工艺上的强大,这也与现在所说的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谋而合。

2.3 注重实地考察,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地学季刊》认为过去的地学,无异于地名辞典,而学者亦以其枯燥而缺乏研究之兴趣也。因此在刊物中,《地学季刊》尤其注重地学的研究性,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格外注重实地考察,倡导学术研究不能只埋头于书籍文献,应走出书斋,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强调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并重。

在《地学季刊》中刊登了大量野外考察的文章,通过作者自身的实地观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来的同时,也帮助受众了解当地的地形风貌,民俗民情。如《贡噶神山考察记》、《陕西之行》等都是作者深入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将各地的风貌还原在读者面前。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地学季刊》不满足仅将国内的地形风貌、民俗风情展现在读者面前,还翻译了国外一些实地考察的文章,如《南极洲探险记》,这篇文章说明了当时国外的地学实地探测已经触碰到了南极洲这个鲜少有人去过的地方,标题用探险就说明了当时世界对于南极洲的情况大多数还属于未知状态,对于其实地考察也是极为罕至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我国的实地探测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我国的地学实地考察提供了借鉴。在这些实地考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地学季刊》已经开始打破过去只重视理论的旧地学理论,初步开始探索新的地学研究方法。

2.4 用数据和图片说话,加强内容的客观性

数据和图片是科技传播显示其科学性的重要一部分。不难发现,大众传播媒介往往用数据来增加科技报道的客观性。《地学季刊》中许多文章都采用客观的数据来说明一个现象和问题,如《世界各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例举了英美意日等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一组数据显示了发达国家的青少年正在享受着国家给其带来的教育,而我国的青少年却正因为战乱,温饱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对于地理学研究来说,图片更是传播者帮助公众了解各地风貌的有利工具。《地学季刊》在每期都会刊有世界各地的图片,向受众介绍世界各地的地形风貌,但随着中国局势的不断变化,其所刊登的图片也随着局势所变化,由之前世界各地图多到后来的几乎是作者在祖国各地的实地考察图片,并且方向由沿海逐渐转向内陆。

3《地学季刊》的科技传播作用

20 世纪中国动荡的形势催生了新地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而与此同时又制约着辩证唯物主义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改变中国水深火热的局面,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了大批仁人志士共同的目标。《地学季刊》作为地理学专业刊物,一方面介绍新地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帮助人们了解祖国各地的地形风貌、民俗民情及国内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如其发刊词所言,“有裨于中华之建设”,其真正目的在于启发人们树立爱国主义意识,激发人们投身到抗敌御侮、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去。

3.1 促进辩证唯物主义地学的发展

《地学季刊》在改革旧地学理论,促进新地学理论的发展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传播,虽然还只是显现了一个小苗头,但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也是颇有影响的。如在《人文地理学的发达及共流派》 一文最早介绍了新社会派的人文地理学的从本思想说: “这个学派最先的渊源,当然要从嘉尔(即马克思)算起,他的《资本论》的经济名著里已经提出了经济怎样为一切历史建筑或社会建筑的基础……将这个原则应用于地理学上的问题,即人地相关的问题……”在这里能看出当时已经开始引入马克思主义,并明确地指出新社会派的人文地理学必需无条件地应用辩证法的唯物论,纠正了当时人地关系的 “或然论”的错误。而当时的上海又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地学季刊》不得不将一些名词进行隐晦论述,如:马克思译为“嘉尔”。

3.2 帮助人们了解祖国及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

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长期的闭关锁国让普通群众犹如井底之蛙无法了解祖国的发展情况,更不用说世界之发展。《地学季刊》之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风情风貌,包括关于关乎民生之事与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地学季刊》在每期都刊登出少量图片,以帮助受众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风貌。《地学季刊》中的实地考察类文章则根据作者的实地考察见闻将祖国地貌展现在读者眼前。但是,这些文章由于其撰稿人在各地分散不均,主要偏重于江浙与东北一带的地形考察,而对于西北及中部地区所涉及的文献较少。

3.3 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意识,促进民族伟大复兴

“其有俾于中华建设,固意中事也”,反映了《地学季刊》主办者强烈地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地学季刊》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发展情况、我国领土、政权上的变化企图用客观地语言唤起读者的忧国意识。直观的数据对比、客观的地形变化能够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以及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变化。这对于唤起读者的爱国意识,激励人们投身到抗敌御辱、救亡图存的战争中去有着积极的影响。

[1]李浩鸣,陶贤都. 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寅春.中国首倡马克思主义的地理学学术团体:中华地学会[J].中国科技志,2012,3.

[3]禇绍唐.上海中华地学会和《地学季刊》[J].地理研究,1984-09-30.

猜你喜欢
季刊研究
欢迎订购《思维与智慧》2022年季刊合订本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季刊)征稿启事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学季刊》征稿简则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同位素》(季刊)2015年征订通知
同位素(2014年3期)2014-06-13 0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