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卿
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0
2013 年4 月20 日早8 点02 分,四川省雅安县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公里。地震发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效反应,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抗发生在四川的又一场天灾。
地震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挑战新闻媒体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面前,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四川卫视等电视台率先进行灾情的直播,此外,全国不少电视台都选择了停播原计划的娱乐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打破各栏目时段,改为播出雅安地震的特别报道。
作为地震发生所在的省级主流媒体,四川卫视具有先发优势,在第一时间派出300 多名工作人员,70 余组记者赶赴灾区,从4 月20 日10 点30 分起到4 月28 日,进行全天大规模、不间断的滚动直播。在这场特殊的“新闻角力”中,四川电视台以报道及时权威、全景式、超长时间直播的优势,展现出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熟媒体形象。
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发展过程,自然灾害一般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和消退期。根据灾害的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有一个变化过程,同样媒体的议程设置也需层次分明。四川卫视在对雅安地震的直播过程中,根据地震的生命周期规律,紧跟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分阶段、有重点地展开新闻直播报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地震灾害具有突然爆发、不可预知性,破坏性大,社会影响力广等特点,正如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所言,当社会环境出现情况不明,有威胁性或迅速变化时,个人和群体对媒介的依赖关系便更加强烈。雅安地震爆发后,人们依赖媒介,迫切地想要了解有关此次灾难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破坏程度以及政府和社会采取了怎样的救援措施。谣言止于媒体的信息公开和畅通,媒体提供及时有效的透明报道能消除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川卫视在地震爆发之后,第一时间组织队伍奔赴前线,于10 点30 分掐断正常节目的播出,开始了雅安地震特别报道的直播。在报道的初期,由于采访队伍还在赶赴灾区的途中,视频直播无法进行,四川卫视在一开始主要采取电话连线和微博互动相结合的播报方式,在最快的时间内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分享最新的灾情和救援信息的消息。在记者和卫星车到达一线以后,采取SNG 和3G 直播等方式,向观众传递来自灾区的实时画面和现场采访,不断更近地震受灾人数,余震信息,各方对伤员的救援情况,救援物资的抵达情况等信息,为心系灾区的观众传来一条条“冒着热气”的消息。
此外,在直播的当天,四川电视台与四川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四川经视、新闻资讯频道、影视文艺频道、星空购物频道、妇女儿童频道、科技教育频道、公共频道、峨眉电影频道、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并集直播雅安地震特别报道,全面呈现对雅安地震的报道,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资源高效利用;也实现了传播面积的最大化。
随着灾情的蔓延,地震后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涌现。这一时期,媒体应对事件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关注。地震爆发后,四川卫视对灾情进行持续而全面的关注,在报道的过程中注重对各方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密切关注灾区,报道伤员救治、灾民安置及灾害引发的次生危机;紧密配合政府,开展信息服务;团结社会各界救援力量,激发全国人民面对灾难的信心。
在这一阶段,四川卫视的几个主要直播点分别集中在:重灾区(雅安上里镇、宝兴县、箭杆林村等);医疗救治区(川大华西医院、成都军区医院等);权威部门(省地震局监测中心、省民政部等);交通要道(成雅高速公路成都入口);飞机场(桑园机场、凤凰山机场);物资集散地(芦山迎宾大道等)。此外,记者还深入灾区的各个地方,运用直升机航拍震后的龙门乡;跟随救援队伍徒步进入重灾区;跟随飞行员空中投递物资等,对雅安地震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
四川卫视在报道过程中,除了声画报道以外,充分利用底部滚动字幕发布一些实用信息,比如地震寻亲平台、余震信息、天气情况、领导人的工作指示、灾区急需的物资、道路抢通情况、全国各地的物资捐赠等等。
灾难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控制之后,媒体的重点应该放在灾后的重建,包括家园的重建和受灾人民的心理抚慰。
四川卫视在直播的后一阶段将镜头重点对向灾后人民重新开展的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中,关注社会秩序的恢复,比如地震灾区工作实现全覆盖,自来水管道搭建中,灾后第一所板房小学开始搭建,九寨沟依然美丽等,关注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恢复,比如地震伤员在逐渐恢复,重回学校的孩子们,震不跨的高考梦,安置点里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等,对这些场景和细节的关注让我们在大灾过后重拾重建家园的信心,也让雅安人民对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愿景。
与此同时,四川卫视在对地震的后续报道中,邀请了雅安地震救援队伍的主要负责人到演播室进行采访,像省公路局养护处处长、成都区13 集团军陆航旅参谋长、成都军区指挥所保障协调组组长、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等,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救援队伍在此次地震中的地震救灾工作的总结和对在灾后重建工作部署的主要战略措施。
突发性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和社会影响力,很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和舆论的畸变。这就是舆论学中所说的爆米花模式,某一事件一旦发生,立刻作用于人们的情绪,加剧人们的思想变化,突然形成巨大的舆论浪。
来自灾难事件现场的快速、准确、动态的“近距离”新闻报道雅安地震爆发后,全国人民的关注点立刻集中到雅安这片土地。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地舆论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是稳定人心,做好灾情的透明报道,做好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维系纽带,使灾难事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灾情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动权,让信息始终跑在谣言的前面。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4月23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提到,要加强舆论引导,统筹协调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准确、客观发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宣传普及救援救助、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及时发布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为群众安全避险提供服务性信息。
四川卫视在地震爆发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派出300 多名工作人员,70 多组记者前往灾区,在灾难报道过程中,按照医疗救助、抢通保通、卫生防疫、群众安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检测排危、灾后恢复、灾后生活、先锋模范等方面进行全景式报道,在报道形式上综合运用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进行立体报道,最大限度德做到灾情报道透明化。
在此次雅安地震中,政府开诚布公,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余震发生、救灾进展、救援物资、灾民安置等方面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面对公开透明的政府,媒体要做的,就是做好政府和人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将政府的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人民群众,让全国人民看到政府救灾的效率,树立战胜灾难的决心和信心。
四川卫视在直播当天12 点10 分左右,播报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针对此次雅安芦山地震作出的重要批示,将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确立的救灾方案和主要指示向社会公开和通报,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此批示重播了数10 次,用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权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依然是直播当天,下午14点左右,四川卫视对李克强抵到四川,即将奔赴震中做了及时报道,之后跟进总理的行程,抵达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前往芦山县人民医院看望地震伤员、向本台记者询问灾情、夜查临时安置点等等。
此外,四川卫视对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各个阶段的电话指示、四川省省委书记在灾区的指导、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救援分区图、四川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等等进实时传播,许多重要指示重复播放多次,让人民群众看到大灾当前政府以人为本的所作所为和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增加公众对政府抗震救灾的信任。
科技传播是当代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传播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科学普及功能是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媒体科技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信息平台,可发挥独特的“科学”优势,为应对灾难事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在对地震这类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进行科普宣传,首先受众具有极大的需求性,面对这种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受众急需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普知识。其次,具有直接针对性,针对灾难谈科普,受众更容易进行信息的接收。最后,传播面积广,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受众的眼光全都聚焦到雅安地震上面,此时进行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传播效果显著。
四川电视台在此次雅安地震特别报道的过程中,注重分层次地对地震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普及。依据地震的发生发展进行的科普依次是地震基本知识的普及、避震逃生知识的普及、抢险救灾知识的普及、次生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等。
2013 年4 月20 日,地震再一次降临四川这片土地,人们对汶川地震的创伤还记忆犹新,此刻雅安地震又和汶川地震发生在同一个地震带上,人们不禁联想此次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为什么地震总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同样,生活在四川的人民惴惴不安。
四川卫视在直播的第一天就对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读。比如,雅安地震发生的原因,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关系,雅安地震的震中位置等等,这些消息有来自微博互动平台的最新更近,也有记者对地震局相关专家的采访解读等等,以最快的时间解答人们对于此次地震的疑惑。只有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相关的了解,才能不听谣,不信谣,不盲目,不恐慌。
在直播的过程中,从记者在医院中的采访了解到此次雅安地震中的很多伤员受伤是由于采取了错误的逃生方法,像在惊慌中从高楼直接跳下来造成严重摔伤的人不在少数,这说明对于地震逃生知识的掌握我们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
四川卫视在对此次雅安地震直播的过程中不断穿插避震和逃生知识的科学普及,相关视频重播数次,以此加强传播频率和效果。有视频《余震逃生知识》、《避震小知识》,有来自微博互动平台的地震自救手册等等,此外四川电视台还在演播室专门开辟地震防灾科普指南平台,主要运用动画模拟场景的方式形象地向人们传授地震防灾知识,包括《余震避险之场所篇》,《余震避险之物品篇》等等。这些避震逃生知识的传播,不仅教育灾区人们对随时而来的余震进行防范,还教育我们所有的观众,面对地震的来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
在此次雅安地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由于地震的来临让所有的中国人心系雅安、不少社会人士自发地赶往灾区进行救援,引发交通的堵塞,救援车辆进不去,物资车辆被堵在了道路上,志愿者们由于交通不通也无法到达灾区进行救援。因此,针对社会各界的救援力量,进行科学的引导,使救援资源运用最大化异常重要。
针对抢险救灾过程中刚出现的问题,四川卫视在直播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学的救灾引导。比如在直播的过程中,四川卫视不断重复播放视频《科普知识宣传:救灾不一定要去现场,不去现场也能帮大忙》,在视频中,综合运用动画、现场采访、文字解说等表达方式传达作为一名心系灾区的中国人民应该怎样理智地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强烈的地震发生之后,由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形态被破坏,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等次生灾害。在灾情问题稳定之后,次生灾害的防治工作跃居重点。
配合次生灾害防治工作,四川卫视积极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比如新闻采访中传递的科普知识:饮食卫生防疫指南、严防次生灾害;视频《地震防灾科普之南:严守并从口入》、《地震防灾科普指南:多种因素用法泥石流》等等,都为地震人民对次生灾害的防止提供了科学的指南和导向。
我国是微博用户第一大国。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其获取新闻、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制造舆论的途径都不同程度的转向微博平台。
面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事件,通过微博传播信息可以克服传统媒体的很多不足,首先手上的移动终端帮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做到随时随地就能发布信息,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播;其次,微博上的信息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有利于媒介之间信息交流的通畅和资源的共享;最后传统媒体有自己的公共微博,可以直接发布最新简练的信息而无需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报道上要经过采编、印刷、出版等流程,避免了延误了消息的及时性、错过最佳报道时机等现象。
雅安地震发生后,四川卫视于直播当天10 点50 分左右就开通了微博互动平台,由主持人在电视屏幕前面播报微博上滚动的消息。在直播的前几个小时,微博平台平均十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一次播报。当记者和卫星直播车尚未到达一线的时候,微博互动平台的及时性彰显出来了,主持人与观众分享微博上最新的灾情,人员伤亡的数字,专家的解读,求助信息,地震现场的照片等等,让心系雅安的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现状。在之后的直播过程中,四川卫视充分利用微博平台,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微博与观众分享,例如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媒体同行获取的最新消息,记者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志愿者在地震中拍下的温情图片,灾民的寻亲信息等等,使主播台和微博互动平台相互补充,还原雅安地震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1]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浩鸣,邓晓丽.灾难事件中科技新闻报道的若干问题[J].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8-11-1.
[3]王炎龙、邓倩:四川电视台:电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的传播思维[J].中国广告,2008,7.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