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与森林关系探析

2013-08-15 00:53赖庆奎邹云龙
绿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傈僳族习俗森林

刘 斌,赖庆奎,邹云龙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傈僳族主要居住于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中,生产方式以山区耕牧经济为主,采集和狩猎为辅[1]。傈僳族在与大自然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积累了一套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少数民族村寨,傈僳族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从森林中获取自己生产、生活资料,他们崇拜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傈僳族人民对森林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多种与森林有关的各种文化习俗,神山、神林和神树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些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基于上述傈僳族民族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怒江州的傈僳族为例对该民族传统文化与森林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探析。

2 傈僳族传统文化与森林关系概述

2.1 姓氏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人姓氏来源于森林,大多是以动物或植物的名称来做姓氏取名的,就如有一句傈僳族谚语所说:“打鱼人是鱼氏族,找蜂人是蜂氏族”,这句话准确无误地道出了傈僳族的姓氏是以他本人从事专门经营的劳动对象来决定的。所以从其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就可以看出这种传统文化与森林的密切关系,典型的是福贡县架科底村的木氏族,对树木很崇敬。每一年的年底最后一天下午,为了要过新年,家家户户必须用栗树枝头把房屋内外都打扫干净,认为可以消灾除邪害可以带来吉祥平安。在木氏族的传统习俗中,年轻人是不许砍倒大树和古树的。认为年轻人砍大树和古树就不吉利,只有年纪大的人才准砍大树和老树,但砍倒之后必须在树桩上支放一个石头,否则就不吉利。凡是木氏家族居住的村子里,不准砍风景树、不准砍水源林、不准砍水池和桥边的树、不准砍路旁歇脚休息处的乘凉树。木氏族人发生纠纷,由头人把当事人带到村边的大树旁,让大树做见证调解。同时,逢年过节时还要对树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这些传统习俗习惯都对森林植被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节日、娱乐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众多传统节日的民族,诸如“阔时节”、“刀杆节”、“新米节”等等。每个节日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傈僳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下来的庆典活动,因此,每逢节日来临,傈僳族群众大都载歌载舞,吟诗颂词地用不同的娱乐形式欢度不同的节日。傈僳族又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民族,所以本民族的节日也围绕信仰进行娱乐活动。傈僳族认为狗“给人类带来了粮种”,所以“新米节”期间,第一顿新米饭要先喂给狗吃,以报答狗的辛劳[3]。同时在新米节期间还要祭祀谷神、玉米神等,请它们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收成丰盈。阔时节的时候,傈僳人将第一块舂米粑粑放少许在桃、梨等果树上,以求来年丰收。在新年岁首,在门口按家里人数插青松枝,并在堂屋正中铺松毛,以示清除疾病、吉祥如意。大部分傈僳族地区的节日禁忌,一般为尊老爱幼,不准用脚踩三脚、踩门槛、在火塘边吐唾沫、使劲关门、砍树等。这些传统节日和活动都对增强森林保护意识起到一定宣传作用。

2.3 生产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居住地区大都在海拔1000m左右的河谷地带和1500m的坡地,适宜农耕。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采集、狩猎、渔事等原始农业作为辅助的手段迄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傈僳族的生产文化是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如“花鸟历”比较科学地规定了农作物耕作的节令,在指导傈僳族生产劳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傈僳族大多居住在半山腰一带,牛耕方式相当普遍,所以傈僳族人对牛非常喜爱,有昵牛习俗,体现了傈僳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善良愿望。由于一些山地坡度太大无法牛耕而发明了棍棒点种法,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是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绝妙方法。同时傈僳族对采集、狩猎、捕鱼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有共耕的习俗和平均分配猎物的习俗,体现了傈僳族传统的美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4 饮食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大部分地区地多田少无法满足基本的吃饭需求,所以每年都会有一定时间去森林里采摘野菜、野果、菌类或打猎来补贴食物,对森林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生活用具也是非常简陋,很多是来源于森林资源,比如木水桶、竹竿桶、木勺、木碗筷、蒿枝筷等。傈僳族除信仰基督教外男女老少都喜欢喝酒、吸草烟,酒体现了傈僳族豪爽好客的民族性格,烟不仅能排遣烦闷还能祛蚊虫,所以傈僳族人在饮食文化里对森林也很崇敬,认为森林是衣食父母。

2.5 居住、交通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人一般把房屋建在能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的山凹台地的向阳面偏坡上,因地制宜主要建筑类型有干栏式竹木楼、木楞房和土墙房。傈僳族人建造房屋需要大量的木材,同时每年使用的薪柴也是很可观的消耗,所以傈僳人会有意地保留一些长得比较好的树木用来作为房屋建造材料。

傈僳族大多居住在山势陡峭、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半山区,傈僳族人民为了战胜和征服自然,凭着勤劳、勇敢和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各种简陋独特的交通工具,如溜索、溜渡、槽船、竹筏以及简易的木桥或竹桥。交通如竹筏、简易的竹桥或木桥都是从森林里获得材料,傈僳族人会有意地保护可以作为住房、交通建造材料的树木树种。

2.6 婚俗和生育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忠贞的爱情,因此傈僳族的婚姻最初是以自由恋爱为主的;到了封建社会,随着傈僳族社会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婚俗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包办婚姻成为主要形式,傈僳族著名叙事长诗《逃婚调》叙述的就是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反抗。傈僳族是一个粗犷、豪爽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民族。解放后,包办婚姻等旧俗已杜绝,傈僳族男女青年恋爱以自由恋爱为基础,婚姻大都比较稳定,离婚率很低。傈僳族的生育习俗经历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解放后,傈僳族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和全社会的关注。傈僳族青年在恋爱时采用“树叶信”和“打草结”来传递交往信息,体现了傈僳族人传统的婚恋方式与森林的密切关系,傈僳人生小孩后脐带要埋在大树下,以示小孩长大后可以长得高大无比。

2.7 语言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也少,且各种方言的语法差别不大,傈僳语以单元音为主,辅音清浊相当,词语以复音词为主,各类词后句中的位置比较固定,修饰的形容词通常在名词后。傈僳族创制文字较晚,直至20世纪初傈僳族的重大活动、事件的记述都是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之后由传教士、本族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创造出来。在傈僳族语言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民族对森林的崇拜与保护,很多文字的创造来源于傈僳人在森林里的生产、生活活动。我们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文字当中看出傈僳人与森林的密切关系。

2.8 宗教文化与森林

傈僳族的传统宗教是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溶为一体的宗教膜拜形式,反映了传统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4]。傈僳族的宗教信仰的演变和发展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宗教信仰一样,经历了最初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时期,信奉外来教乃至今天外来教(主要是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并与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傈僳族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即“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水有水神”,所以傈僳族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对自然的崇拜很多就形成了傈僳族原始的宗教和图腾的崇拜,傈僳族人要对崇拜对象加以祭祀,有比较完整的祭祀习俗、丧葬习俗,以及巫术、占卜习俗,这些习俗都来源于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候,但是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傈僳人对森林传统的保护意识。20世纪以来以基督教为主的外来教传入傈僳族地区,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存在。基督教义里的不杀生、不砍树等等对森林保护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2.9 伦理道德、习惯法与森林

傈僳族是一个拥有许多传统美德的民族,奉行“有福同享”的平均主义思想[2]。因而,其民族的伦理道德的形成是伴随着其民族的进步、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习惯法亦如此。其中,每个傈僳族山寨都有禁山期,一般是每年的5~10月禁止人们到山上砍树木以防止遭受冰雹、狂风和暴雨的袭击;苞谷开花时如遇大风,则妇女不能织布,男子不能在外砍树;七八月间不上山砍树,不丢石头进水塘,不织麻,怕触怒山神龙王引起各种灾害等等。傈僳族的伦理道德和习惯法融汇于傈僳族的生产生活中,它伴随着傈僳族生产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着,这些传统道德和习惯法一定程度上对森林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发现,傈僳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包含了一些古朴的自然生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隐含着朴素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尽管一些思想带有传奇和神话,甚至迷信鬼神的成分,但它却是傈僳族人认识自然、识别资源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是傈僳族人民通过长久的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日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和冲击,一些好的传统习俗正在逐渐丢失和遗忘。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同样为推进人类的发展、森林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往往在森林保护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更容易被当地人所理解和接受,其保护森林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森林的保护理应发挥当地人的作用,森林保护的主体是当地人,当地人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保护森林必须充分考虑当地人的信仰和习俗,把好的传统习俗保留下来并发展下去,为我们更好地保护森林做出应有的贡献,并制定出有效措施与政策,确保森林的持续利用、永续经营。

[1]赵学先.民族理论视野下怒江傈僳族的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汪 涌.解析傈僳族传统习惯法[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3).

[3]马雪峰.傈僳族节日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J].保山师专学报,2006(11).

[4]余德芬.傈僳族传统信仰与禁忌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傈僳族习俗森林
云南省傈僳族儿童乳牙龋的唾液微生物研究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