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同研究述评

2013-08-15 00:43潘瑞玉万国伟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物流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影响

潘瑞玉,万国伟(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PAN Rui-yu,WAN Guo-wei(School of Management,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5,China)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竞争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企业仅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很难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顾客需求。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对象,而是在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形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1],市场竞争也由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由于供应链成员具有各自独立的、可能相互冲突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供应链成员之间建立一种互赢的合作关系。因此,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成为了业界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方便的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更是被寄予厚望[2],也引起了学术界对供应链协同问题的研究。

1 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供应链协同的概念最早由20世纪90年中提出,尽管供应链协同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对其的研究已经日益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兴趣。目前,对供应链协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明,Simatupang和Sridharan[3]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指两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通过共享信息、合作决策、分享利润的方式一起运营,以共同创造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利润。凌鸿等[4]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指从涵盖企业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在内的整个供应链为角度,以全球化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依赖信息技术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作,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张志清[5]指出供应链企业间协同是指供应链上的成员在共享需求、库存、产能和销售等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供应链的供需情况实时地调整计划和执行交付或获取某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赵先德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并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实现所有相关过程的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和效益[6]。Daugherty强调组织间或跨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既注重信息共享、共同发展战略计划、同步运作,以寻求一种垂直整合利益,同时又不受财务产权负担的约束[7]。

总的来说,供应链协同的基本含义是指供应链相关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及实现成员企业之间的共赢,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8]。供应链协同包含的范围很广,按内容可分为需求预测协同、产品设计协同、计划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协同、库存协同、销售协同、物流协同、协同创新、知识协同等;按层次可分为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和技术层协同[8];根据供应链资源可分为物流资源协同、资金流资源协同、信息流资源协同、市场流资源协同和管理流资源协同[9]。

2 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研究

为指导供应链协同的实践运作,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从研究结果看,已有研究对影响供应链协同的因素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主要归纳为两类要素,一是技术性要素,二是非技术性要素。

研究者们对于供应链协同的技术性影响因素基本持相同的意见,认为先进的技术是建立联盟伙伴关系及进行协同决策的基础,为实现供应链的同步运作和信息协同提供保障。McIvor和Humphreys[10]等研究了电子商务技术对供应链成员之间协作程度的影响,他们认为使用电子商务可以加强客户信息管理,提高交易流程的效率,从而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需求预测,与供应商建立更密切的关系。Wook分析了跨组织IT基础设施对供应链协同程度的影响,认为使用跨组织基础设施的强度和范围越大,企业间网络化合作的层次就会越高[11]。凌鸿等指出技术的安全和柔性与供应链合作的发展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供应链安全能够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协同[4]。张翠华认为影响供应链协同的技术要素包括使用电子商务能力、软件系统、信息传输能力、数据转换能力及智能方法[12]。

关于影响供应链协同的非技术因素,包含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因素,组织内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文化要素和内部管理,而组织间的因素是指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Barrat[13]认为协同文化要素(包括信任、双赢、信息共享、公开和沟通等)、管理变化(包括跨功能活动、流程联合、共同决策、供应链绩效评估)、战略支持元素(包括资源/承诺、企业关注、具体业务和技术支持)等3类影响供应链协同的主要因素,并认为文化要素是重要的要素。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专业人士的访谈,提出了实施供应链协同的一系列先决条件,认为在真正的协同产生前必须进行文化上的变革,如建立共同兴趣和清晰的期望、公开和信任、认清重要因素(选择协同对象)、有领导力量、合作代替处罚、利益共享等[14]。Sandberg强调了企业内部管理对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认为高层管理是高强度协同的重要驱动力,而协同强度与协同效果有非常明显的关系[15]。

曾文杰研究了合作伙伴关系对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并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制造行业的供应链中,合作关系以沟通作为起始因素,经过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后产生承诺和合作,并对协同产生正性影响[1]。Akkermans和PaulBogerd认为在技术支持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联合努力、信任和透明度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关键要素[8]。Sheu和Yen[16]认为影响供应链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有:供应链中的相互依赖性、信任、长期方向、沟通及信息分享。

3 供应链协同绩效的研究

供应链协同的目的是改善供应链绩效,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检验供应链协同的实际效应,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部分研究显示供应链协同确实对供应链绩效产生积极作用。Petersen(2005)通过对全球企业(美国占88.2%)的研究认为协同计划可以改善供应链的绩效,并增加库存周转率[17]。Whipple(2007)等通过访问的方式,研究了3种不同的协同关系对企业绩效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协同层次的提高,绩效会得到明显改善,但不是线形的改善,而且面临的困难随之增加[18]。Sanders(2007)通过对美国工业企业的研究认为,组织间的协同对组织绩效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组织内协同从而对组织绩效产生间接作用[19]。李薇(2011)借助实证方法,探讨了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协同电子商务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协同行为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但影响作用是借助于集成能力的中介效应而间接实现的[20]。Vachon(2008)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的协同实践中,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协同有助于改善流程绩效,与下游客户的协同有助于改善与产品有关的绩效[21]。

另一部分的研究显示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或具有不确定性。Vereecke(2006)等将协同划分为信息交换和结构协同(包括看板系统,VMI)2种形式,结合上下游研究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结果二者的关系只得到微弱的支持[22]。Rosenzweig指出电子协同与市场商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环境多变性水平的增加,这种相关关系会减弱[23]。Nakano指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协同预测、协同计划与相关的物流及生产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协同预测、协同计划对相关的物流及生产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24]。Londe B认为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25],但收益的具体数值具有不确定,根据供应链结果的不同在0~35%的范围内变化[26];同时,这些收益并不是均匀地在供应链各成员间进行分配的,而是随策略的不同而不同[27]。

4 供应链协同研究展望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是供应链的协同[28],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供应链协同却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的薄弱环节[29],现实中协同实施成功的企业也只占了极小的比例。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协同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1)以往对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及绩效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社会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得到的。而经济主体(个体或组织)并不是简单的理性行动者,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制度等因素渗透于经济行动者的决策与具体行动过程之中[30],西方有关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结论在我国不一定适用,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社会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以指导我国企业的供应链运作实践。

(2)现有文献都强调了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收益的具体数值、收益如何产生以及供应链各成员间的收益分配却都不甚明了,这些问题都值得未来的研究详细探讨。

(3)从研究对象看,已有文献大多以制造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探讨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却缺乏对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然而,农产品供应链和制造业供应链一样也具有自组织协同的特点[31],协同是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必然要求[32],未来应加强在农业领域的供应链协同研究。

(4)从研究方法看,国内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模型的推导和案例分析,而大样本调查的普遍意义上的定量化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从而影响了这一概念的推广。未来国内的研究应该加强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定量化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供应链协同的机理及提升协同能力的路径。

[1]曾文杰.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Sabath R E,Fontanella J.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2,6(4):24-29.

[3]T.M.Simatupang,R.Sridharan.The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3(1):15-30.

[4]凌鸿,袁伟,青正川,等.企业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27):92-96.

[5]张志清.面向不确定需求的供应链协同需求预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赵先德.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协同策略研究[J].中外管理,2009(8):14-15.

[7]Daugherty P J,Richey R G,Roath A S et al.Is collaboration Paying off for firms?[J].Business Horizons,2006,49(1):62-70.

[8]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2005,23(4):l-6.

[9]黄晓伟.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供应链资源协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R.Mclvor,P.Humphreys,L.McCurry.Electronic Commerce: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3(139):147-152.

[11]Hai wook choi,Hae-yeon Choi.A model for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cooperation between firms in supply chain[C]//Eigh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2:2330-2334.

[12]张翠华,周红,赵淼.供应链协同的因素模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5(6):53-54.

[13]Barratt M,Oliveira A.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initia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1,31(4):266-289.

[14]Quinn F J.Collaboration:More than just teehnology[EB/OL].(2001-06-03)[2013-05-25].http://www.aseet.eom.

[15]E.Sandberg.Logistics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s:Practice VS.Theor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18(2):274-293.

[16]C.Sheu,H.R.Yen,B.Chae.Determinants of Supplier-Retailer Collaboration:Evidence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6,26(1):24-49.

[17]Petersen K J,Ragatz G L,Monezka RM.An examination of eollaborative Planning effectivenes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5,41(2):14-25.

[18]Whipple J M,Russell D.Building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A typology of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18(2):174-196.

[19]Sanders N R.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business technologies on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6):1332-1347.

[20]李薇.协同电子商务、供应链集成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1(6):103-107.

[21]Vachon S,Klassen R 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the role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es,2008,111(2):299-315.

[22]Vereecke A,Muylle S.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rough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in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6,26(11):1176-1198.

[23]E.D.Rosezweig.A Contingent View of E-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27(2):1-17.

[24]M.Nakano.Collaborative Forecasting and Planning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9,39(2):84-105.

[25]La Londe B,Ginter J.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3 Survey of Career Patterns in Logistics[EB/OL].(2004-08-24)[2013-05-25].http://www.clm1.org.

[26]Cachon G,Fisher M.Supply Chain Inventory Management and the Value of Shared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36-443.

[27]张欣,马士华.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对两级供应链的收益影响[J].管理学报,2007,4(1):32-39.

[28]张翠华,等.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6(6):706-708.

[29]唐晓波,黄媛媛.SCM协同管理战略及模型评价[J].情报杂志,2005(1):88-90.

[30]蔡秀玲,林竞君.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经济地理,2005(2):281-284.

[31]兰萍.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研究[J].农村经济,2008(12):94-96.

[32]彭建仿.农产品质量安全路径创新:供应链协同——基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4):77-80.

猜你喜欢
供应链协同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