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鸿
(潮安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广东 潮州 515638)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离不开检测,检测为工程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试验以及完工后的验收提供见证数据。工程质量检测是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减少因工程质量问题而造成社会经济损失。作为检测机构,既要防止把不合格工程误判为合格工程,也要防止把合格工程误判为不合格工程。因此,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设备、场所、技术管理体系四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经验,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检测人员是指从事检测技术管理和检测操作的人员,是建设工程检测机构最宝贵的资源,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检测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优劣。目前,大多数检测机构由于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的问题,很多同志都是一人身兼数职,应对日常的检测工作都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对于上级部门安排的培训,受条件限制,只有极少部分同志可以参加,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和健全的站内培训机制,很多上级培训内容很难灌输到全员,因此个别检测人员对新技术、标准的掌握了解不到位,导致在试验过程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很难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国家标准GB50618-20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第4.1.6条款规定,“检测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按规定参加本岗位的继续教育。”一个检测机构的水平高低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与水平,人员的技术素质、质量意识、法制和服务观念是保证检测工作的重要条件,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检测队伍。笔者认为在人员管理上应建立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有目的地对各类检测人员分类别、分层次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检测人员的能力进行监督评价,如通过能力验证、人员比对、操作观察、内部或外部审核等来评价人员的能力。只有确保人员及时得到与其所承担工作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作和检测结果的公正、准确可靠。
检测设备是检测工作的基本技术能力要素之一,检测设备要经常保持其在有效期内及良好状态,检测的数据才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比性,才能正确反映工程的质量状况。当前检测机构存在着对仪器维护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到工地现场进行桩基高应变试验,完工后测桩仪拿到单位就一放了事,对仪器的清理、归整不及时;未制订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或未进行期间核查;对设备检定或校准的证书未进行确认以及未对仪器设备加贴合格、准用、停用状态标志;不能送检,没有检定(或校准)规程的专用设备未做离散性或比对试验,验证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国家标准GB50618-2011第4.2.18条规定“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日常检查制度,并作好相应记录。”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方面,笔者认为对每台仪器的日常使用、维护保养以及期间核查都应编写作业指导书,规范所有程序及细节,使操作人员有章可循,并应侧重于仪器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维修、校准及期间核查。对使用频繁经常移动的仪器如桩基检测仪、回弹仪在使用前或返回后,都应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为保证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测机构对每台仪器设备都应授权专人负责,按照维护保养程序,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建立台账。
检测场所的布局是否合理是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个别检测机构因受到场地的限制,互相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安装较为接近,如土工击实仪、砂石振筛机等震动较大的设备距离天平室较近;某些设备没有适当措施保证人身健康,如钢筋试验机、混凝土压力试验机未安装安全防护网;试验废料的收集处理不当,如水泥化学分析、氯离子的试验产生的废液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置。国家标准GB50618-2011第4.3.1条规定“检测机构应具备所开展项目相适应的场所。房屋建筑面积和工作场所均应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并应满足检测布局及检测流程合理的要求。”第4.3.2条规定“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应满足检测工作及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要求。”因此,检测机构应采取有效预防和隔离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间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相关检测标准以及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设立不同功能使用要求的区域,并对该场所配置环境监控、记录设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检测时,检测设备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和保护装置,检测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和隔离措施,确保仪器和检测人员的安全,才能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和安全开展。
检测管理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持续改进的检测技术管理体系的支撑,随着我国检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促进下,做建设工程检测机构都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已经覆盖了从检测任务的受理、检测任务的实施、检测数据的整理、检测报告的出具、检测档案的保存等各个环节,然而相当一部分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及内容的深度止步于体系建立初期所涉及的内容,版本的更新也是在外审或者管理机构的统一要求下流于形式的转版,检测人员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理解不正确。
按照国家标准GB50618-201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第4.4.1条款规定,“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技术管理体系,并按管理体系运行。”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控制的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岗位人员和所有操作流程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笔者认为检测机构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检测技术管理体系,而且要把该体系编制成书面文件,使检测人员能够“阅读”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的相关要求,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职责范围内的各项管理或技术活动,并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加以实施。只有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把影响检测质量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等诸多因素加以有效控制,按照管理体系的运行制订质量计划,进行质量监督、质量考核,在检测试验过程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才能保证技术能力发挥作用,做到方法正确、操作规范、记录真实、数据结论准确,保证提供正确的检测结果,满足社会对检测数据的质量要求。
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为保证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中必须依托试验检测做好建设中工程质量的控制,用科学的数据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作为检测机构本身,在以质量为核心的基础上,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建立检测实验室管理的核心新理念,科学规划实验室的检测流程,运用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提高实验室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逐步形成现代实验室管理模式,才能对影响检测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
[2]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