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正东
为破解近年来日益凸显的环境资源要素制约,宁波市北仑区努力探索临港大工业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全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美丽新港城。
北仑区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建设“绿色北仑”的战略,2005年编制生态区规划,2007年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2年更开创性地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这个极具挑战性的奋斗目标。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对工业区的生态化改造,北仑区积极构建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以来,北仑区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能耗企业能源审计,对石化、钢铁等五大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对标,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北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7%。同时,北仑区积极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模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产业循环链和水、能源、垃圾循环网,完成工业气体管网规划、“十二五”集中供热规划和天然气管网建设规划,全区日再生水生产能力达16万吨,居全国前列。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北仑区“十二五”期间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北仑区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实施集卡车和公交车“油改气”。投入上亿元治理资金,深化扬尘综合防治,对建筑工地采用网格化管理和视频监控管理;严格控制矿山开采审批,强化现有矿山扬尘污染治理设施管理,推进有机废气整治。经过全方位治理,北仑区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2012年每平方公里降尘量比2008年下降19.2%,PM2.5和PM10数值逐年下降,空气优良率(API指数)始终保持90%以上。北仑区还投入14亿元实施梅山港水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开展清水河道整治,完成全区500多公里河道清淤、水系沟通,建立完善河道保洁体系,推进生态净化工程。从2012年起开展为期3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启动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沿河截污工程,推进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每日新增处理量比2007年增加了8.7万吨。
通过不懈的努力,北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ISO14000国家级示范区”、“全省节能减排十大领跑县(市、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区”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北仑特色的临港工业与生态文明并蒂开花的道路。
北仑区特别重视生态文明的综合配套机制建设。坚持理念优先,规划优先,决策优先,生态建设保障优先,逐年增加生态环保投入,实施了空气质量提升、内河水质综合治理、绿网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等“5个30亿”生态提升工程,5年来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100亿元。
建立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确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一位副区长专抓,三位副区长兼抓,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全面参与,生态建设办公室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街道(乡镇)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责任制度,将环保生态建设工作列入各街道(乡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与个人年度奖金和干部使用挂钩。同时,实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岸线资源整合、老旧码头泊位改造,提升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完善环保监测监控体系,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北仑区投资3000多万元从国外引进环境应急监测车辆等先进装备,建成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等重点实验室,以及灰霾自动监测系统和3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加强环保监管,建立集监控、在线监测、工艺参数监控为一体的24小时大气环境污染监管模式,加大错时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夜猫”、“绿剑”等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组建“环保110”夜巡队,实现重点敏感区域全天候不间断巡查和环保投诉24小时值班及即时响应。建立完善环境应急PFRR(预防、预警、响应、恢复处置)机制,整合区内环境安全重点企业资源,加强应急演练,规范企业的应急行为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全省领先的环境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人大政情通报、代表视察、政协督查、建议提案办理等方式,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参政议政作用,促进区域生态环保建设。畅通区长信箱、区长电话、网上微博“问政于民”专栏等各类政民互通渠道,广泛听取并及时回应群众意见建议。通过对环保工作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立环保义务监督员队伍、组织群众参观企业、向社会公开环保信息等途径,接受群众监督。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环保工作,在城区51个小区LED显示屏上播报每日空气质量情况,滚动播出生态创建宣传标语。开展“保护饮用水源地”、“低碳出行”等主题活动,普及推广生态环保理念,鼓励群众参与环保监督;组织开展护林植树大行动、“十万树苗绿万家”、“我为爱车种棵树”等全民义务植树月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支持生态环保的热情和积极性;倡导生态补偿理念,建立“森林碳汇基金北仑专项”和“北仑森林发展基金”,筹集落实绿化建设资金4700多万元;探索开展单位林、市民林、纪念林认建活动,首批单位林、市民林认捐金额达800多万元,认建绿化面积近9万平方米。
北仑区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和自然环境条件,统筹谋划,提出了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战略部署,以生态理念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北仑由以产业功能为主的工业主导区向生活与生产功能并重的综合型城区转型。
重新定位区域发展架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开展中央生态区、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和滨江新城“一区三城”建设。中心城区以提升中心城区形象功能、改善城区布局为主,城区附近老工业区加快改造提升步伐,依托梅山保税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新城,着力打造休闲旅游、生态环保、宜居宜业、魅力时尚的新城区,实现“港、城、产”高度融合。滨江新城,接轨宁波东部新城和新材料科技城“一区多园”建设,谋划建设滨海科技城,推进主干道、沿江产业“退二进三”。中央生态区以九峰山景区为核心,以休闲旅游健身为重点,打造北仑“后花园”。“三城”以中央生态区为天然屏障相隔离,基本确立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产业各有侧重、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型。同时,按照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现状,集中规划打造“一区一带一城六基地”九大产业功能区,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升级改造区内企业,集聚区外企业,努力改变城区、工业区、港区交错混杂的状况。
着力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努力打造“森林北仑”。2008年以来,北仑区累计投入绿化建设资金13.8亿元,推进“森林北仑”建设和“四边三化”行动,打造“秀美山川”。统筹编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秀美山川”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一心一岛三区多廊”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以通道绿化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道路绿化、裸地绿化、森林植物园建设、山地营造林及抚育等十大工程,以“六纵六横”的骨干道路绿化为基本框架,基本实现了主干道绿化全覆盖,完成主要道路的绿化景观改造,建成规模较大的城区片林79万余平方米,建成森林植物园、贯穿全区所有山林的100多公里森林游步道和近3公里的自行车道,阿育王古寺佛文化旅游区建成开放。积极推进废弃矿山边坡复绿,3年来共关停矿山10家,边坡复绿3家。积极推进38万亩生态公益林的抚育管理,促进每年新增活立木蓄积2万立方米,构建生态安全绿色屏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大力推进湿地、风景名胜区中各类珍贵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建设与保护。目前,人均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15.5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9.9%。
加强基层生态创建,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和省、市绿色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基层创建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乡村,不断拓宽群众参与面。组建“生态之友”环保志愿者队伍,聘请义务监督员,参与环保执法的监督。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地域内的多个村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安排公共服务,整合区域资源开发,九峰山成片连线建设新农村模式成为省、市典范,北仑区更被评为全省首批11个“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之一。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全力开展“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提升、内河水质治理、绿网建设生态提升工程,优化、美化区域环境。以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宜居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交通治理、城区管理、环境治理、治安管理、人文素养提升5大专项行动,对城区人员复杂场所和脏、乱、差地区开展集中整治。通过近两年的集中整治,城区面貌得到较大改观,被评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倡导市民低碳出行,不断优化城区公共交通体系;启动轨道交通1号线北仑段建设,预计2015年投入使用;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2013年计划建设70个站点,投放自行车1750辆,快捷方便的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在城乡建设中,大量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政府部门带头节能,行政大楼对空调、电梯等进行节能管理,运行全区办公自动化系统,创建“国家级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
2013年8月,北仑区委七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关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北仑的决定》,提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北仑”的新愿景,探索符合北仑实际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生态发展之路,举全区之力打造北仑生态文明发展的“升级版”,努力建设“美丽宁波”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