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波
(临泉县委党校 安徽临泉 236400)
2 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讲话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提及的“三个机会”的共享,是一种消除了阶层差别、身份差别之后的机会平等,阐述的是一种关于机会平等的政治愿景。实现机会平等,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
实践在发展,理论在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征程也是推进机会平等、社会公平思想漫长发展的过程。实现了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促进了机会平等,提高了执政党执政的现代化水平,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
机会平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其基本理念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身努力获得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种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坚持机会平等的发展原则,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机会平等,就是“实现机会的平等开放和机会的尺度相同”[2]。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市场是平等的开放给所有人的,每个经济主体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在竞争中享有同等权利,接受统一的市场规范。机会平等才能保证不同的经济主体完全平等竞争,实现各种市场要素按照平等统一的市场规则自由流动,发挥最大的效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客观上需要强化公民在政治参与上的机会平等。每个社会成员在民主选举、决策、监督和管理上都应具有同等的机会,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机会平等的参与各种政治事务,才能确保国家的各种政策制定能够体现民意,具有合法性,执行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保护和尊重公民平等的的政治权利,使公民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平等机会,促使公民自觉地履行相应的政治责任和义务,也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治革新和发展,能够有力地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所谓的公民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对其自身作为公民角色的认知与反映。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权利意识等几个层面。在通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公民意识的培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机会平等的理念强调社会成员作为主体人的现代平等观念与意识,鼓励对自我机会平等的追求,并要求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参与竞争的公正社会环境,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公民主体的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实现机会平等就是一个对现代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促进公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呼唤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培育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缺乏机会平等,现代意义上的机会平等理念引入中国也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追求现代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机会平等理念和准则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逐步被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但是,当代中国社会机会平等的实现状况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这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很多人的梦想,束缚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形式机会平等,而实际机会不平等。机会平等可以分为形式机会平等和实际机会平等两种类型。“形式机会平等是指现代社会应当具有的机会平等,是基于法律法规而确认的一种机会平等。而实际机会平等,是指现代社会实际所允许的、能实现的机会平等”[3]。目前中国的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机会平等实现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各种社会配套制度体系也不够完善,出现了形式机会与实际机会之间的脱钩。在教育、医疗、升迁以及经济利益的获取等方面,虽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确立了形式机会的平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当前社会上热议的“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就体现了实际机会不平等是一个客观存在。
第二,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机会起点不平等。在中国,户籍主要是用来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于是公民个人的教育、就业、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管理和福利都依附在户籍之上,也因此影响着一系列与此有关的制度安排。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户籍制度带来的社会身份差异非常明显,导致社会成员在机会起点上的不平等。这点尤其体现在教育、医疗和就业的机会的不平等上。可以说,户籍制度在很多层面上造成了公民在机会起点上的不平等,直接损伤着机会平等原则。
第三,人们利用机会的能力差异较大。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人们只有具备把握机会的能力,合理公平的资源配置才会实现。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失业人口的增多、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过窄、保障程度太低、教育成本升高等问题,造成了部分人无力承担继续发展的社会成本,甚至因此出现了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部分民众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而人们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因此被拉大差距,同时又作为一种促进因素扩大着社会不公正的范围和程度。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4]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凝聚中国力量,给每一个人提供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共同机会。
机会平等是一种带有浓厚现代气息的精神观念,它是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引入的一种理念和原则。培养公民的机会平等意识,既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敦促和约束,也是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实现机会平等的重要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培育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民主制度的建设。人们对平等理念有了一定的认可之后,还需要有制度的推动力。民主不仅能够为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提供平台,而且也提供了各种利益诉求通过对话、协商得以实行利益协调的整合机制;民主能够提供政治激励因素,促使政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社会不公正,并为改善这种不平等作出努力;民主也是监督、制约政府的有效机制,通过民主可以推动政府树立服务观念,保证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行政,践行机会平等的理念。
中国社会目前在机会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成熟不完善,尤其是政府在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作用不当所造成的。要消除不公平竞争,构建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政府应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构建权力制衡制度。要对政府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对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实现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必须强化依法行政,监督政府的权力行使和官员的公共权力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腐败及其他非法行为的成本,确保公权得到合法的使用,从根源上避免权力寻租带来的机会不平等。要切实统筹和调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公正合理的政策制定。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等歧视性的身份认定,消除各种束缚和制约公民机会平等的制度性障碍。
机会平等的实现受自然天赋、家庭出身的影响,而自然天赋和家庭出身是一种不可控制的偶然因素,无法被人为消除,我们必须弱化这种偶然因素对机会平等造成的影响。“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5]建立健全平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弥补偶然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基础教育、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等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平等享受到的机会。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的生存生活状况,缩小社会成员之间实现机会平等能力条件方面的差距,通过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从而为机会平等的再实现创造条件。
注释: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36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