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宣荣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61)
毛泽东认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就要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干部。因为只有全部的历史和全面的工作,才是干部的实际情况,表现干部的德才全貌和整个发展过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才能表现干部德才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识别干部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使组织上对干部的判断和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不论选拔和使用什么人,对人的识别应该是首当其冲的。正如管子所说,要“研究人的才智,衡量人的能力,了解人的品德,然后再举用他。”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谈到:“必须要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这是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总结我党干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所形成的重要观点和方法。为我们党的事业选拔、重用和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应坚持全面地、历史地、动态地考察干部,客观地分析干部的优点和缺点,辩证地看待干部的长处和短处;既要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干部的过去,又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干部的潜能。
干部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干部管理的全过程有五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即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其中,识人是基础。只有识人,才知其是否是人才;只有识人,才知其是否可以培养和造就;也只有识人,才知安置在什么岗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如果识错了人,就会影响工作和事业的成功。《抱朴子·擢才》中有这么一段话“夫以玉为石者,亦将以石为玉矣;以贤为愚者,以将以愚为贤矣。以石为玉,未有伤也,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意思是把玉当作石头的人,也会把石头当玉;把贤能看作愚蠢的人,也会把愚蠢看作是贤能。把石头当成玉,没有多大害处,而把愚笨当成贤德则是亡国的做法。《晏子春秋》中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明,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由此可见,认识人才是何等重要。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论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发现、挑选、培养和训练,它将只能和其他的普通马一样,即使再有多么远大的抱负也不可能得以实现。由于人们所处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干部人才的脱颖而出,既需要他自身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我们的“伯乐”要有一双能识别“千里马”的“慧眼”。 如何识人,历史上诸葛亮的“七观法”、魏征的“六观法”,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在毛泽东几十年的领导活动中,他借鉴古代政治家的用人之道,提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他识贤任贤,凭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
1 927年9月,罗荣桓参加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后,随部队来到湖南浏阳的文家市,当时,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秋收起义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正在这里。从此,罗荣桓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作,他参加了三湾整编,上了井冈山,亲自贯彻执行了毛泽东的许多主张,如把支部建在连队,实行党代表制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部队要做群众工作,要建立根据地等等。他还是井冈山时期一名出色的连队党代表。毛泽东和朱德对他十分信任,非常赞赏他。
罗荣桓在同毛泽东的接触中,十分佩服毛泽东卓越的指挥才能。关键时刻总是站出来支持毛泽东,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在关于建军原则等一些重要问题上,毛泽东与一些反对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由于受右倾主义的影响,毛泽东提出的正确意见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意,这时,罗荣桓主动站出来支持毛泽东,他发言赞成了毛泽东的主张。这次大会,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来,在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上,罗荣桓仍然提议请毛泽东回来主持工作。在他的促成下,会议当即起草了一份“敦请书”,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会后前委还派人去请毛泽东。毛泽东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后,立即着手整训部队,并筹备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此期间,毛泽东召集罗荣桓等党代表座谈,搞调查研究,征求大家的意见。对罗荣桓提出的废止肉刑、反对打骂士兵的建议十分重视。毛泽东还请他参与讨论古田会议决议草案。对当时罗荣桓所起的作用,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对刚从上海调来的前委秘书冯文彬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红四军前委改选时,毛泽东当选为前委书记。同时,经毛泽东推荐,罗荣桓也被选为前委委员。
罗荣桓出色的工作赢得了毛泽东的肯定和信任。哪个部队的工作搞不好,需要充实力量时,毛泽东在考虑人选时,总是首先想到罗荣桓。古田会议以后,红四军第二纵队问题较多,战斗力较弱。毛泽东对第二纵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之后,提议调他到第二纵队担任政治委员,对纵队进行整顿。罗荣桓接受这个任务之后几个月,就使第二纵队发生了很大改观。这一成绩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由于罗荣桓在政治工作中的突出才能,后来被相继选任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且成为唯一一位获得元帅军衔的军队政治干部。
知人知面难知心,知人很难,因人常有外在的假象,诸葛亮说,人“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所以,考察一个人要揭开现象看其本质,正如《六韬·发启》中所言“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就一个人而言,人一生中,不可能事事做得都很对,也难免会犯错误。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是由每一时期的一时一事串联组合而成的,所以,衡量一个干部应从各个不同时期的工作全面把握,而不能只看一时一事。毛泽东考察干部,主张要全面地考察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工作,只有全部的历史和全面的工作,才是干部的全部实际情况,表现着干部德与才的全部方面。毛泽东在评价王稼祥的历史功过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领导艺术。
井冈山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内部也参杂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王稼祥当时作为中央代表团的成员,由于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他赞成和执行了临时中央的指示,排挤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将毛泽东调回后方作政府工作。1932年初,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毛泽东坚决反对临时中央提出的攻打赣州等城市的主张。但临时中央坚持主张打赣州,毛泽东被撤职养病。当时王稼祥也同意了攻打赣州的计划。后来,王稼祥从毛泽东再度出山,利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地击溃了敌人几次反“围剿”,到毛泽东再次被解除军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红军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等事件中,开始对王明错误路线有了深刻反省,对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也有了深刻的认识。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赞同毛泽东的主张,拥护毛泽东指挥红军。这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王稼祥也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中央常委分工,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当时红军作战的最高指挥部,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王稼祥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过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王稼祥进行迫害。毛泽东多次提出要保护王稼祥。1967年,周恩来曾向伍修权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王稼祥是有功之人,现在身体不好,不要揪斗。把人弄死了,只有损失,没有好处。”1970年冬天,中共信阳地委给毛泽东发来王稼祥生命垂危的电报后,他立即批准王稼祥 回京治疗。1971年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出要让王稼祥出来工作,后由于江青等人的阻挠,只能搁置。林彪事件后,毛泽东还多次赞扬过王稼祥,并指示中央给他安排工作。后来,王稼祥曾经写信给毛泽东,检讨自己在30年代前期因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而犯的错误。毛泽东阅后,说这样的老干部只讲自己的过错,不讲功绩,很难得。没有他,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后来还成立了三人领导小组嘛。毛泽东还批示让周恩来负责办理王稼祥工作事宜,周恩来安排王稼祥参加了老中委学习班。1973年中共“十大”召开,王稼祥当选为中央委员。
《论衡》中说:“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有高山就有深谷,一个杰出的人才不可能十全十美,他可能有许多优点,但也会有许多缺点。如果把眼光只是放在一个人是否有缺点上,那么,你就会发现几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但如果你把眼光放在考察一个人有什么优点上,那么许多人才就会被你发现。毛泽东对干部的管理,总是全面地看待每个人的优缺点。毛泽东对手下的干部,有哪些优点和缺点,都十分了解,故而能因其优点而委以重任,又能因其缺点而与以弥补。
罗荣桓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鄂南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并担任该军的党代表,同时兼管财务工作。毛泽东对罗荣桓的为人十分了解,也很赏识,认为他很老实,又很善于总结经验,对是非、对正确和错误鉴别得特别分明,原则性强;一向对己严,待人宽,能顾全大局。还认为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象他这样的干部。古田会议以后,林彪担任了红四军军长。林彪毕业于黄埔四期,善于打仗,深得毛泽东的器重 ,但他的缺点是个性很强,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沉默寡言,又不易与人合作。在考虑红四军政委人选时,毛泽东认为,要把红四军的工作作好,能担任红四军政委的人,除必须具备立场坚定、观念正确、有丰富的政治经验等基本条件外,还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在非原则问题上有肚量,能顾全大局,能忍让,善于谅解人。凭着对罗荣桓的了解,毛泽东认为非他不可。于是向前委提议由罗荣桓出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罗荣桓到红四军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斗争士气,同时后勤工作也抓得井井有条。就连个性很强的林彪也无话可说。
毛泽东认为,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一个人有其长处,也必有其短处,对于用人者来说,就是要扬长避短。只有巧借东风,江东才子周瑜才能大破曹营;只有因势利导,用人所长,使人才适得其所,这些人才能发挥出能量,形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局面。在干部的组织安排上,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专长、不同的个性特征,合理搭配,使每个人在干部队伍中都能发挥其才干。
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的。他的三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长处”。例如胡乔木的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发现“乔木是个人才”,所以后来点名要调胡乔木去当秘书。胡来到毛泽东身边后,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读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文献,由于胡的埋头苦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胡在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和起草中央文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夏,毛泽东南巡中在回答丁盛“胡乔木是什么样的人”时说道:“胡乔木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别人搞了几个月,没有搞出头绪。他一写,就写出来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也是他写的,写得不错。”由于胡乔木出色的文字能力,逐渐成为“中共中央一枝笔”、“大手笔”、“新闻首脑”。
毛泽东在评价干部时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环境以及思想觉悟的不同,有的人难免会犯错误或走错路。但是,在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应把个人的本质好坏与所犯的错误区别看来,不能只抓着他过去那些错误不放,应该把这些错误放到当时的历史特定条件下去看待,这样就不会一棍子把人打死。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王明的错误使中国革命的火焰曾一度陷入几乎灭绝的困境。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中国工农红军处处失利,几乎断送中国革命的前程,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直到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推行的错误路线,结束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同时执行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才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这段历史,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但后来,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却主动提议把王明以及其他几个在历史上曾经犯过错误的领导干部选进党的中央委员会。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看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的成长更要用发展的眼光。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时机成熟或环境条件适合,人的潜能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毛泽东深入研究每个干部的特点,不局限于他们眼前的实际能力,而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人的潜质。只要看到一些干部有潜力可挖,毛泽东就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并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他看待徐向前的能力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西路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率领过10万人的军队驰骋疆场。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西路红军失利,1937年夏天他只身一人经过艰难的跋涉回到延安找毛泽东。当时有人曾埋怨他:把十几万人都丢光了,还回来干什么?他自己的压力很大。见到毛泽东后,毛泽东并没有埋怨他,而是帮他分析了西路红军失利原因的复杂性,认为不能怪他,并鼓励他说,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作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不能为一时的失败挫伤锐气。将来还会有更重的责任,统帅更多的队伍。毛泽东还风趣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嘛。”毛泽东这番充满信任、关怀和爱护的话,使徐向前同志卸掉了包袱,充满了自信。1938年初春,从抗日前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在太行山区领导的抗日队伍已经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壮大到几万人,成为我军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毛泽东对徐向前所说的这番话,特别是“有鸡就有蛋”的发展观,后来也成了一段令人回味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