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刍议

2013-08-15 00:48崔璐高嵩淞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法币边区根据地

崔璐 高嵩淞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1931年至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在陕西和甘肃交界地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片地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消息闭塞,经济萧条,群众长期受剥削压榨,革命性高。党带领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政权、军事、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在有限的局部执政时间内发行了自己的货币,为稳定根据地物价,促进商品交流、繁荣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

1931年至1935年,以照金和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这片区域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是一片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结合的地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沟壑重生,地势险要,交通阻塞,资源匮乏,经济凋敝,教育文化相当落后,既没有工业和产业工人,也没有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居民。这里农耕技术落后,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地主豪绅、国民党军阀长期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在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困境中苦苦度日,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生活十分艰难。

占总人口90%的农民没有或很少占有土地、牲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只有依靠租地、租牛、借债和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地主对债户借债的条件十分苛刻,一般是按一块银元月息三分来计,有的地主则是按一块银元月息十分来计,并以债户的土地房屋作为抵押品,如果未能按期偿还,作为抵押品的土地房屋就归地主所有,许多农民就是这样被逼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除此之外,当地的封建军阀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种类繁多,不计其数,如“白地税”、“屠宰税”、“军费”、“壮丁费”、“维持费”、“鞋袜费”、“犒赏费”等。更有甚者,官吏拷打百姓,百姓还要缴纳“手棍费”。[1]在军阀混战频繁、土地集中和饥民生活疾苦的条件下,广大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进行土地革命,加强经济建设,以解决当地百姓的民生问题。

(二)币制长期紊乱

20世纪20-30年代,国内币制紊乱,垄断资本猖獗,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也阻碍了国家统一;同时,外国钞票在国内大肆流通,使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也侵害了国家主权。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实行币制改革。1933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确立了银本位,基本统一了全国货币。然而银纸币发行并未统一,全国有发行权的银行达30多家,所发行的钞票各式各样,而辅币仍然是银角、铜币并行。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家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同时规定实行白银国有,以及换汇通过英镑来计算(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便士半)。然而法币并未规定自身含金量,而是与英镑、美元挂钩,稳定性极差。根据地的情况则更为糟糕。在消息闭塞、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根据地的金融状况更加混乱,流通中的货币五花八门、各式各样,银两、银元、法币、甚至当地豪绅印制的纸币都充斥在市场上。这种混乱不堪的货币制度,为根据地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巩固根据地政权的需要

1931年7月,刘志丹、谢子长带领红军陕甘游击队来到子午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展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游击队伍迅速壮大。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1933年3月,红26军开辟照金根据地,成立了陕甘边区特委,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但是在国民党的猛烈进攻下,1933年11月照金根据地失守。陕甘边特委迅速召开会议,决定重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934年2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成立,南梁根据地初步形成。1934年11月,陕甘边区工农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重要文件,决定正式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食粮、肃反、工农监察、文化、妇女等委员会。会议还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为了推动边区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前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政策和法令,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即土地政策、财经粮食政策、军事政策、对民团政策、对土匪政策、各种社会政策、肃反政策、对知识分子政策、对白军俘虏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其中财经粮食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设立集市,发展贸易,保护小商贩,鼓励白区小商贩来苏区做生意。发行边区货币,建立苏区金融体系。繁荣苏区经济,改善边区人民群众生活。解决红军的财政供给。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保障军粮供应,保证人民生活。苏区政府的财粮主要取之于豪绅、地主,或在市场购买。建立流动仓库,分散储备,对农民不征粮。争取“二流子”参加生产。对红军家属、社会残废、孤寡者实行救济。建立牧场,喂养猪羊,减轻人民负担。加强廉政建设。

边区苏维埃政府领导建设发展根据地的同时,还要与敌人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货币斗争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是普遍被接受为交换媒介的经济工具。在专业化分工发达的社会,如果没有货币,人们只能进行物物交换,这必然会发生极大的混乱和历史倒退。货币要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至少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价值,如果货币不能保值,人们就会降低对真实货币的需求。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货币的保值功能就几乎丧失殆尽了,人们拿到货币后要么立刻消费,要么干脆退回到物物交换。流通中的货币要与储蓄和商品总量保持大体合适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经济混乱。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分析根据地经济状况后,认为要发展经济,唯有抵制法币和发行苏币。

(一)抵制法币

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法案,大量从国外收购白银,导致中国国内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银根紧缩,人民购买力下降,物价暴跌,货物滞销,国内经济低迷。为了防止白银外流,恢复国民经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用法币代替银元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然而法币并未规定自身含金量,其价值基础既不是银本位,又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以对英镑、美元的汇率来表现自身的价值。法币政策的推行,实质上使国民党政府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系统的垄断和控制;使法币价值波动被动取决于英镑、美元的波动;使法币的价值符号与本身价值相背离,为国内经济埋下了隐患。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消息闭塞,经济萧条,货币的使用混乱不堪,甚至还流通着地主豪绅印制的纸币。虽然深入进行了土地革命,但是苏区商业运转仍然困难重重,国民党钞票的时效性、稳定性差,今天到手的钞票明天就失效了,群众吃了不少苦头,商业发展也停滞不前。因此,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政策中明确提到禁止使用国民党的货币,在根据地市场上禁止收兑法币。在抵制法币的过程中,采取的办法有:禁止法币流通,取缔法币黑市;没收流入的一切法币。一切人员入境时都禁止携带法币。对于已经流入根据地的法币,要么全部没收,要么令所有者限期携带出境。这样做既保护了根据地经济,又照顾了一些群众的利益。

(二)发行苏币

为了加强根据地的金融货币管理,稳定物价,繁荣经济,苏区政府成立了陕甘边区银行和造币厂,发行货币。但是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既没有纸张,又没有印刷机器,最后只能刻制木板来印刷货币,印在白洋布上,加盖边区政府大印,先涂上一层麻油,再用热油处理,以防止布币褪色。经反复试验,最终手工印制成功,并发行了第一批货币,按票面分黑色1元、紫色5角、蓝色2角、红色1角四种,共3000元,群众称之为“油布票”或“苏币”。一开始,苏币的流通并不顺利,群众对苏币都持怀疑态度,到集市去也只是观望,不做买卖,商人们更不乐意收苏币,怕亏本。为了推动苏币流通,边区财政委员会规定群众和商人可直接用苏币兑换银元,并设立了兑换处,但禁止法币兑换银元。此时的苏币以银元为标准金,与银元等价,1元苏币兑换1元银元,票面上还印有“随时兑换现金”的字样。

(三)提高苏币信用

为了发展生产,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苏区政府十分重视商业贸易工作,并在白马庙、荔园堡设立集市,确定每月初一、十一、廿一为集日,方便当地农民调剂余缺、物尽其用。在当时法币严重贬值的情况下,苏币的稳定性和便携性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很受人们欢迎,从而吸引了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商品流通。“每逢集日,白区商人运来兰、白布匹、粉连纸、绿红纸、油墨、食盐等物品,又在集市上购买牲畜、土特产、大烟、白洋、熟米、细粮、马料等”[2],政府欢迎并支持保护与白区商人建立贸易合作关系,这些商人昼伏夜出,多次冒着危险为根据地运来一批批特需物资。苏币信用不断提高,开始取得支配性地位,使我对敌的货币斗争取得了主动,保护了根据地人民的利益,不但打击了法币,稳定了物价,而且保护提高了苏币的价值,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实施的历史经验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打击排斥法币、有限量地发行苏币,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陕甘边区对敌斗争的顺利发展,而且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财经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货币政策又在经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必须加强党对货币的控制能力

货币是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具有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功能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经济工具。国家的一切建设都离不开货币,货币的含金量反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货币的发行形式、流通方式、发行数量等都是形成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货币政策就是使货币供应机制和需求机制平衡运作,充分发挥货币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货币与商品流通的关系,使国家经济稳步增长。

建党初期,我党就非常重视货币政策的制定。陕甘边根据地成功发行货币,对当时还不是执政党的我党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这充分反应了党控制经济的能力。这说明只有把经济搞好了,才能有效地进行各项事业的建设。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对经济建设的总方针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物价稳定,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片面强调经济的增长,而是强调发展的质量。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衡量所有利弊之后得出的必然结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与其他政策紧密配合、搭配发力,灵活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最终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根据地货币政策的实施,既要符合金融发展规律,又要适应边区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

边区银行的成立和苏币的发行,开创了我党货币制度的雏形。苏币的发行,使物资交流成为可能;苏币的稳定性,吸引了白区商人在苏区进行贸易活动,促进了根据地商品贸易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根据地物资生产,活跃了根据地市场,振兴了根据地经济。采取集中宏观调控,既支援了前线部队,又保护了群众利益,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边区银行的基本业务就是存款与放款,通过银行规定法币价值标准,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为政府购买提供资金来源,为融资提供可靠保障,加强了根据地金融管理。根据地货币政策的实施,既要符合金融发展规律,又要适应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并且只能在根据地内部实施,这为日后陕甘宁边区边币的发行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陕甘宁边区金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要注意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正确应用

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控制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总量,控制市场和银行流动性,从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边区建立初期,商品稀缺,通货膨胀,群众的经济生活及其艰苦。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如控制货币供应总量、收回市场上多余流动法币,对通货膨胀起到了抑制作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利率调整、信用指导来调节经济。根据地货币政策中的,如1元苏币兑换1元银元、禁止法币换兑,明确了苏币价值尺度,就是正确使用了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应用,稳定了物价,有效抑制了根据地通货膨胀。根据地经济开始好转,自给自足成为可能,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金融平稳,应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机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注释:

[1]王晋林、陈永恭、张曼:《陇东革命根据地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页

[2]刘凤阁、任愚公:《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26页

[1]陈永恭、秦生,星火燎原燃西北——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王晋林、陈永恭、张曼,陇东革命根据地史[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3]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编委会,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1840-19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北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6]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一九三三年四月——一九三六年,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1992,内部资料

[7]军队财务史料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内部资料

[8]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钱水土,货币银行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法币边区根据地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