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条件与路径研究

2013-08-15 00:48朱凤荣杨荣贵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公民价值观核心

朱凤荣 杨荣贵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条件与路径研究

朱凤荣 杨荣贵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和行为,凝聚共识和力量的作用,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直面和化解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疑惑和争议,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和路径。

核心价值观;前提;路径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后认识不断深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凝聚共识,从哲学的视角把它高度概括为24个字易记易传的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精神的凝练,体现了我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正确认知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作用,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直面和化解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疑惑和争议,明确其发挥作用的路径。

一、直面和化解疑惑和争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条件和前提

学界和民间对“十八大”明确我国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度高共识,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相互关系存在种种疑惑和争议。实事求是地面对与化解它是多数人真正自觉践行的思想前提。其困惑和争议主要集中表现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核心价值观内容方面的疑惑和争议。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相区别,如富强、民主、自由、爱国、敬业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吗?如果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特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不应该包括这些?这种观点缺乏历史的、求实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忽视了作为人和人的群体-社会的共性本质,忽视了共性本质所决定的共性价值追求。而共性价值追求正是人类交流共处的文化前提和基础。因此富强、自由、民主、热爱祖国等是世界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维护个人和个人所依存的祖国的尊严和权利的必然价值追求,也是人类最普遍而美好的情感表达。同时这也是中国人民实践着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而进行的事业,尽管有过失误和曲折,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追求富强民主等价值追求没动摇过;脱离人类价值追求共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追求的核心价值就不能担负起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使命。第二类观点认为,既然具有普世价值,价值体系建设都要向目前世界上更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价值体系既“普世价值”看齐。这种观点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个性。这种个性恰恰是中国人民形成价值共识的历史、实践和心理基础。由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内容、侧重点及其理解存在差异性。如资本主义以追求个人自由为侧重点,而我们社会主义以追求平等共富为侧重点。富强民主是我党一贯价值追求。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哪一个阶段都体现了为祖国富强、人民主权、平等公正而奋斗的主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已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肉生命、灵魂追求、情感与意志,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历程和经验,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能替代的。这是核心价值观被我国大众认同的历史、实践和心理基础。第三类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德顺先生为代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和内涵就是在分析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明确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从而体现其个性特征;且要将这种个性置于人类共同文明的背景之下,自觉追求与人类进步方向一致的先进性,才能体现我们价值追求个性的优越性。[1]他认为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是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价值特征。坚持而不是排斥普世性,但又有社会主义特性的核心价值,才是应对作为西方对付非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主义陷阱的最好办法。第四类是关于三个倡导之间关系的争议。施芝鸿认为“三个倡导”表述分别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杜鸿林认为前两个倡导均可对应国家和社会;刘进田认为第一个倡导指明了经济、政治、精神、社会四大领域的外显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揭示第一个倡导的内在价值,是第三个倡导现代性的保障,是三个倡导的核心所在。[2]这种观点是认同这些价值追求前提下的理论分歧。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实践研究,化解认识分歧,才能激发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并自觉践行之。

二、用心和制度关注并有规划地解决民生问题

在思想利益多元、贫富差异不断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复杂而多发的背景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的各级国家机关和党的组织及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中要把及时了解民生、关注民生;分期、适时、有规划地解决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加剧、公共资源不均衡、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农业现代化、农民利益保护、机会均等等关乎我国未来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以着手解决突出的社会公平、教育、医疗、住房、生存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为突破口,真正改革不符合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最困难人群生活保障问题,切实开辟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民主参与决策的制度性渠道,真心欢迎民众参与和监督,以更好地均衡利益,维护和实现公民合法利益,保障决策和制度公平正义科学。这样人民才能相信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和决策是为了人民更好生存、发展与幸福,才能对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信心,并自觉践行之。否则干部党员和民众难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坚守和落实这样的价值观,民主法治就会形式化和工具化,社会就不会和谐。

三、强化制度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制度建设。可是,一些制度机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被歪曲。究其原因,除去一些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制度漏洞、权钱诱惑和制度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等因素影响,更关键的是制度建设的标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制度维护机制的欠缺。因此,要真正落实和发挥我国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思潮和行为的引领作用,第一,必须明确判断一项制度正确与否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人民自由、平等、友善、有序、全面发展,即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要求。第二,制度制定到实施要合法。如必须有利益相关民众按比例参与制度讨论和听证等制定和修改过程。第三,强化保障核心价值实现的制度建设,确保制度和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制度机制完整性。如政治上切实建立民主决策保障机制,制度科学性论证和评价机制,落实民主法治等制度的行为评价、激励和过错追究机制以及制度及时修正和完善机制等;如建立社区自治制度,完善社区法律制度,充分实现社区居民合法自决权,正确处理政府与社区,社区村居委会、居民代表大会、物业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居民自我服务机制;建立以核心价值为灵魂的社区文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

四、培养和提高民众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因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扎实做好公众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和公民素养的培养工作。作为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怎样我们就是怎样,我们怎样国家社会就会怎样,一切社会的光明与黑暗都与自己有关,有自己为光明前景而做得努力与对不良风气所做的抗争;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只是抱怨他人与社会,只做口头巨人和行为的矮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培养公民意识,一是要完善民主制度。实现民主决策,让民众真实感受自己主人翁地位。二是要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单位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平等与自由公正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公民教育,让大家认知什么是公民,公民意识的内涵,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尤其要重视对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他们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能力不仅取决于其理想、知识和能力,更取决于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素养。其能以独立的主人翁姿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民族复兴和自我价值实现拼搏奋斗的,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三是重视提高干部党员、公众人物、教师和家长公民意识,发挥他们对青少年的言行示范和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

[1]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新华文摘2012.6, 第41页

[2]杜鸿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理论与现代化,2013。02

注:本文系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结项成果,编号:HBSZKT—201350■

朱凤荣,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哲学研究。杨荣贵,女,本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公民美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