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强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生态与文化一同被纳入科学发展观,然后垂范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也可算是新老政府在过去十年经验基础上的一个重叠共识,有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对于下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绝对的指导意义。
在最低层面上,重视生态,并提出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无疑是对过去十年以环境代价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做出的反思。而且,如果考虑到未来新一届政府将继续以城镇化为目标,以民生改善、提高公共服务为目标,那么,生态与产业与城镇化的结合就意味着生态城市的建设导向。这将极大地刺激和带动相关的城市环保产业,如轨道交通、给排水设施、污水和废弃物处理、地下电缆、光伏产业和风能发电、有机农业等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链条产业。更重要的,将肯定现有的核电建设浪潮,逐步减少火电比例,提高核电比例,并促进岩层气开发和天然气产业化。这对国内的相关利益集团显然是个新的组合机会。在缺乏明晰的产业管制指导下,我们将面临新一轮的国资垄断与民资准入的争论。
与此同时,未来的生态议题却在变化。且不论中国此起彼伏的“邻避运动”(“邻避运动”是英文短语Not In My Back Yard[别建在我家后院]缩写NIMBY的音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指垃圾处理厂等市政工业设施在建设中,时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强烈反抗),正在成为大规模集体性事件的主流,让地方政府进退两难,因为生态经济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合理化,生态方面的主张最后总是会要求嵌入社会政治制度之中。德国和欧洲绿党的兴起就是一个例子。而以台湾地区的发展历史为例,环保、反核运动一直是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重要温床,这也导致台湾政治中特有的生态主义和环保运动。
反观中国政府和社会,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外,都没有为接纳主张生态主义的社会力量做好理论准备和体制准备。这正是学习十八大,切实建设生态文明时需要切实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