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杭民
改革『粉碎』潜规则
文/ 吴杭民
据报道,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这个名字,在该市“两会”上持续发酵。自从公布“愿做财产申报公开第一人”的宣言后,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他“坏了官场潜规则”,有人说“这个政协副秘书长走到头了,回家卖红薯吧”。
作为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经过数年的艰难摸索,在如今更给人以美好的企盼。在广州,推进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公示制度已被纳入广州市委全会100项重点督办工作,在春节后将启动试点工作。
在如此氛围里,范松青对这个“领导支持、群众欢迎”的提案为何还是感到压力重重?面对“坏了官场潜规则”的质疑,不得不抛出“我提出来怕什么,我都58岁了,我就豁出去了”之类的悲壮言语。这鲜明的反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正是因为官场潜规则的巨大阻碍力,使得民众千呼万唤的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一直在原地徘徊、停滞不前。
对于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的中国而言,很多改革措施,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障碍。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10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数据显示,在2008年达到峰值0.491后,我国基尼系数逐年回落,2012年为0.474。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我国基尼系数不算低,说明我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
但是,“千万次”呼唤的收入分配改革早在2004年就开始启动调研,在2010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论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是,这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还是屈服于潜规则的力量而被搁置起来,成了一块注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还有多少改革停滞于潜规则前?正如《人民日报》“深化改革”系列评论所说的,“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改革,就是要“粉碎”那些在官场积淀甚深的潜规则甚至是显规则,因此,我们热切期望能多一些“坏了官场潜规则”的官员,逐渐推进最难啃的“硬骨头”的变革。当然,我们更期待“粉碎”那些潜规则的制度,能在顶层设计中体现出改革的力度和刚性,使各项改革更能钳制权力、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