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冰冰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山东烟台 264003)
对一个政党来说,理想信念就是一面旗帜,对外能够展示政治蓝图,获取民心;对内能够指引方向,统一党员意志。党员对本党理想信念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个党的生命力,对于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执政党来说甚至还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正如约翰·霍尔所说,有些人所持有的“即便世俗主义、世界各类宗教以及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被发明,人类历史会按同样的进程发展”的立场是“高度难以置信的”[1]P39。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我党来说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p50
1.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
从意识与物质的二元角度看,理想信念属于意识范畴,虽然物质是第一位的,但意识的作用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已经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来说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得到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理论逻辑力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体现的理想信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表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现形式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的既有原则,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2.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
对中国来说,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它能够主导价值观念和追求,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确保我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旗帜,是增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灵魂,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政党注定是一盘散沙。前苏联的突然崩溃,问题并不主要是出在具体的政治体制改革上。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经济体制是每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应有之义,或有不成功,但结果不应该如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般地覆天翻。究其原因,是苏联自上而下彻底否定了长期处于国家意识形态制高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得长期树立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瞬间崩塌,造成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统一的意志消失了,党的凝聚力也就消失了,如苏联那样的政治后果似乎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革命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在黑暗中艰难寻找出路的中国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前,西方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思想都曾传入我国并产生一定影响,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也都为实现中国之独立、富强和平等进行过斗争和努力,但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经过党的宣传教育逐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后,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号召全国民众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争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在生存条件和政治环境极为恶劣的条件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并继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是凭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感召力和理论指导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理论的吸引力更多的在于其对未来的许诺,如果这种许诺有科学的理论逻辑支撑,则其影响力会成倍增加,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既有科学的论证又有美好的许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成功的理论和精神基础。
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样意义重大。一国要进行建设,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就是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个动荡的国家自立尚且不能,何谈建设?改革开放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其理想信念的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新问题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进步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新时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避免出现类似苏联那样的崩溃的精神堤坝。
总之,对于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执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则不仅仅关乎一党之兴亡,更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现实上都受到了很大挑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1.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使其能够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思路和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等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通过回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和解决我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上,有了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其科学性已被改革开放的成就所证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理论体系同样不可或缺。
2.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译介和宣传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著作的翻译与介绍。由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是结合自由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而得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按照马恩所设想的道路进行发展,而是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认识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部分为指导,在正确翻译和介绍的基础上对这些现象进行正确认识,从而坚定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如果译介不准确,就会使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片面理解,可能导致有人拿出马克思主义的只字片语来攻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准确译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起步。
要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而非强制灌输。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的,理想的形成是一个自主评价与选择的过程。在当前价值观多样化,各种意识形态、观念思潮同场竞技的背景下,只有在理论逻辑和指导现实两方面内外兼修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时代特征决定了通过强硬灌输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可行的,塔利班能够毁掉巴米扬大佛,但毁不掉佛教在阿富汗的存在。在新形势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群众基础,必须使群众深入理解、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从而使人们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在群众心里落地生根,才能够长盛不衰。
要以党员干部为起点,以广大群众为根本目标,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新形势下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首先应从党员干部做起。但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才是一国的根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最终要以群众是否理解和接受为目标。邓小平曾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都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 ABC》”[3]P382。 如何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是对我党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考验,这要求高素质的专家学者能够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准确解读,对现实政策全面把握,同时能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大众化、通俗化地传达给党员和广大群众。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群众切身体会到改革的成就。总之,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必须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
理想信念的树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性认识是主体确立理想信念的前提,人的积极的情感反应是其追求某种理想信念的内在驱动力。理性认识对信息进行概括、判断和推理,并结合现实得出对这一信息的相关结论,这就要求理想信念不但要能给主体一个美好的未来期许,还要充分显示它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对主体利益的报偿能力。马克思曾告诫我们:“‘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P103理论学说既要指向未来,又要立足现实,它不只要承诺美好的明天,还要在今天就证明它的现实可能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证明其现实可能性,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与各国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接口”。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应着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各项政策的实施都要以公平和公正为首要原则,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一个民富国强、藏富于民的国家和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正所谓“花香蝶自来”,理论在实践中逐步转化为现实,人民群众自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与坚持。
:
[1]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编,刘东国,于军译.观念与外交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