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群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 江西九江 332000)
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执政党要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党群关系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全党必须增强时代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群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群众工作,从本质上讲是把党的主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的心里,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接受、支持和拥护,使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等得到贯彻和落实。1921年建党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
(一)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早在1943年6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步骤。毛泽东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里毛泽东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化为领导方法。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群众的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1]p440这个表述全面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当时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在实践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1944年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明确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p104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目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观点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二)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本质,揭示了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利益而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跟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历史的去看,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表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虽然不是绝对同一的,但不论什么人、哪个层次、何种性质的错误,都是有悖人民根本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共产党员和党组织,都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以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这从另一种意义上表现了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的一致性。
(三)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刘少奇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共产党人在群众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应该到处是、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代替人民包打天下的 “英雄好汉”。但马克思主义又认为,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因为,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斗争,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而没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就不可能产生无产阶级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群众的斗争就会陷于分散、涣散,没有远大目标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就不会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这无疑深刻揭示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践方法,揭示了党所承担的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双重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率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说明我们的党群关系总体上是融洽的、和谐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群众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
(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使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这已经成为当前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成为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产生官僚主义现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偏离了群众路线,二是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时,权力过分集中,民主法制不健全,组织机构臃肿,干部缺乏必要的监督,这些都是官僚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腐败现象蔓延严重损害党的政治权威。纵观中外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历代王朝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开始都是借助人民的力量上台的,那时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有比较清醒的了解,因而往往采取一些符合或迎合人民群众要求的措施,励精图治,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一旦统治地位巩固以后,就容易忘乎所以,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就会滋长蔓延开来,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人亡政息。人类社会进入政治政党后,这种“历史周期律”仍然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面对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巨大的物质诱惑和各种腐朽落后的价值观使一部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滋生了“一切向钱看”和享乐主义思想,在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是非界限上出现了混乱。一些人淡化甚至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他们以权谋私、弄虚作假、任人唯亲、贪污受贿、道德败坏,在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腐败不除,国无宁日。能否消除腐败,已成为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贫富分化、分配不公使弱势群体对党的感情受到伤害。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键要看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利益,也是我们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的根本保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均已达到相当严重程度。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党群关系已由过去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近年来,不断增加且趋向激化的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就是这种演变的标志,致使党群关系紧张。
(四)民主政治建设滞后使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降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大大增强,主动要求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然而与此相比,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仍然滞后。一方面,一些党政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家长制、一言堂、唯我独尊,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式对待群众。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所需要并主张的平等意识格格不入,只能引发群众的强烈对立情绪。另一方面我们政治参与渠道不畅,群众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正当组织形式及合法渠道,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民众在体制外寻找出路,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冲突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党群关系的和谐。
首先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一是要从世界观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这种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基础之上。所以说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二是要从权力本源上厘清主从关系。人民群众和干部是权利所有者和权力委托者关系,是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既然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就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接受人民的监督。我们只有从权力本源厘清这些关系,才能正确对待群众,真正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以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从而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三是要在深入实践、深入基层中培养和建立对群众的感情。相比较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干部对人民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而和平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那么深。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比较多的地方去,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交知心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真正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要创新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方法。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增加,党群关系趋于复杂化,呈现许多新特点。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新特点不断创新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方法。可以说,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不能卓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要提高沟通的艺术。就是要变单向的沟通为双向的沟通,简单生硬的沟通为循循善诱的沟通,居高临下的沟通为平等交流的沟通,使群众愿意和我们的党员干部打交道。要拓宽沟通的渠道。这主要是要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了解民情的作用,使党的各项重大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使民主党派成为党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要重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这些社会团体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拓展党联系群众的新渠道。要搭建沟通的平台。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提高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注意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了解,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更为密切。要改进沟通的方法。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改变经常待在上层机关,靠拍脑袋、拍胸脯来作决定的做法。我们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第一线、实践第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知心朋友。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坚持决策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再次要完善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我们要对当前社会中涉及党群关系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寻求制度解决的办法。比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分化的现象。如何处理好利益关系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最大考量,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于执政党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善于找准不同群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着重维护和发展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此,就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反映和切实维护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决策正确与否,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决策失误最终吃苦头的是人民群众。所以,如何正确决策也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正确决策,就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一方面,在党内要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制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和决策参与。要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让人民群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和有序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定和贯彻。
:
[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