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龙 马 涛 周 婷 张 露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西安 710018)
联合国最新统计,目前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已达6.29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不同于别国的显著特点:一是人口老化的速度快。从年轻型到老年型,我国大约只需要18年;二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7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3.26%;三是我国将在经济水平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成为老年型国家。上述特点,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更为严峻。
研究的目的在于:(1)分析发现西安市各个住区发展阶段下的住区中老年人日常活动类型及场所现状;(2)找出老年人期望并适合的活动空间与既有环境设施间的不和谐因素,分析其中原因;③为日后相关规划设计的提供一定依据。通过对老年人居住活动的调查,发现其养老、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全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给予我国大力支援,援建大量住房;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自主建造了一大批低层住房,(苏联援建时期,选取国棉四厂家属院和秦川29街坊);1978年改革开放后,多层住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区生长,(改革开放初期,选取广电家属院和造机厂家属院);1998年住房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得住房商品化。(全面房改时期,选取枫叶新都市和枫林绿洲)。
(1)苏联援建时期:根据居委会统计资料显示,两个住区内内约60%居住人口已步入老年;国棉四厂家属院内租房者多为个体经营者,但邻里之间十分熟悉;秦川29街坊目前留居的退休职工关系亲密,在此租住的年轻人较多。(2)改革开放初期:广电家属院和造机厂家属院内以老职工及其子女居住为主,老年人口约为60%,邻里较熟悉,院内流动人口约占8%,但小区外人口流动较大;造机厂家属院内老年人达到70%,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九成。(3)全面房改初期:枫叶新都市和枫林绿洲都是商品房住区,其中约10%居住者为流动人口,住区内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小区内老年人虽然较多,但老年人之间交流较少,邻里关系较老社区内淡漠。
(1)苏联援建时期:西安接受苏联援建项目同时配建有各个苏式住房的家属院,当时城市居民平均建筑面积7.05平方米(居住面积约4.23平方米),居住功能与管线设施不齐全;我国自主建造的敞廊式住宅,室内缺乏厅堂空间。(2)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后,房地产市场商品化,住区形式也发生了一定了变化,莲湖路上的西安广电中心家属院和下马陵的东方造机厂家属院,院内六层住宅南北排布整齐,户型合理,室外空间有秩序。(3)全面房改初期:自1998年停止实物住房分配、全面推行住房商品化之后,住房和环境质量都大为改观,地处西安高新区的枫叶新都市与枫林绿洲同期建成,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户型合理多样,户外环境和活动场所较之前的住区有很大改善。
(1)苏联援建时期:国棉四厂家属院内建筑间距9至20米,乔木繁茂,老年人经常围坐交流、玩棋牌,小区内没有健身器材、老年活动中心和公共活动空间。29街坊因后期加建住房较多,小区内空间局促、绿化差,健身器材破旧,文化宫已做它用,没有老年人专用活动空间。(2)改革开放初期:广电家属院由六栋1982年建成的六层单元楼组成,正南北严整排布,楼间距只有15米,小区建设时并无户外活动场所及设施,后期加建的健身设施缺乏维护、无人使用,活动中心已被据为麻将室,老年人不愿也无法使用。造机厂家属院与广电中心家属院的情况类似,只是后期未增加任何康体设施或活动场所。(3)全面房改初期:枫叶新都市规划布局采用中心广场式,有半径约85米的圆形开敞空间供老人进行集体性活动,小区有6个康体设施布置点,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形式,小区道路做为活动场所的利用率较高。枫林绿洲采用线性街巷空间,小区设三条长约100米的内嵌式商业街,组团间布置有10个以上康体设施点。小区采用人车混行交通方式,但在小区同一路段上驻足超过20分钟的老年人不足15人。
(1)不同时期的住区中老年人的居住形态差异很大,老社区中独居及两代,同居老人较多,而新型社区中绝大多数老人家中为三代或四代同住。(2)不同时期住区中由于配套的户外活动场所及设施条件不同,老年人所进行的活动类型也有一定差异。老住区中户外活动场所缺乏、邻里关系亲密,多进行交流和益智类等对场地要求较低的活动;新型住区中邻里关系较淡漠、大型活动空间充足,老年人多进行康体和怡情类活动。
(1)早期住区中健身设施匮乏,老年人渴望进行康体活动;八十年代住区中室外空间紧张,老年人对散步空间和活动中心需求度较高;而新社区中户外空间营造良好,老年人需要能进行增进情感交流的集体活动中心。
(2)不同住区中老年人居住形态差异较大,对于独居的老人应尽量安排集体活动,增进交流,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偏好带着幼儿活动。
(3)苏联援建时期社区中加建住宅较多,未考虑无障碍设施及活动空间预留,老年人喜好交流,如果对宅间绿化加以改造会大幅增加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及质量。由于住房质量不佳,老年人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渴求度很高。
(4)改革开放初期的住区常成片集中,在附近设置较大型公园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日常活动问题;大多数老年人喜好在早晨的街边集市进行采购,住区管理方可参与其中,为老年人打造卫生的生活场所。
[1]张旭.全球变老[J].小康,2010,12.
[2]李蒙.国内外老年人居住模式对比研究[J].山西建筑,2010,8.
[3]谷俊青.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