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经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8)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由于其学理背景的复杂,长期未得到恰切的关注。随着其大量未刊手稿的发布,学界对其思想的发掘的日益深入,对其研究日成规模。(1)但无论国内或国外,对沃格林在早期思想观念史研究阶段的思想发展都明显关注不足。本文拟通过对沃格林关注“中世纪”的探讨,指出中世纪研究在沃格林早期思想观念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所谓中世纪印象,首先意味着对中世纪进行一种抽象和完整地把握。这种把握,某种程度上已经意味着我们可以独立地将历史发展序列中的一段时空展开称谓为“中世纪”是因为这段时间之中蕴含着某种足可使该时代成为此一时代的“所是”。那么,接续前面叙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设问,即这种设问与沃格林自身的立场是否一致。
人之历史是为秩序而战的调试过程。关于“人的历史即是秩序历史”的总结是沃格林在《秩序与历史》阶段才得以完成的。但是,其实他进行秩序分析的工具已经在其早期取得了。我们只要仔细看上面所引这段足可概括沃格林历史哲学思想的话语就能看到,历史秩序首先是取得的,其次是历史秩序自身的神圣化,再次是为之而战。在沃格林的历史哲学分析之中,历史的程序是一个历史被赋予神圣化并同时丧失神圣化的过程。(2)
沃格林的书写,包括对中世纪的书写是观念史的书写。沃格林进行观念史书写,是由于自己一直对观念史书写形式的信心。沃格林从以色列的启示开始书写,以当代西方的危机作为自己写作的归结。沃格林认为现实的西方文化危机,是由于一种根源性危机发展的结果。而这种根源性危机就掩藏在历史深黑的幕布之后,思想家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发现背后的危机和根源。(3)
沃格林对中世纪的研究,就是伴随着一种制度的神圣化以及神话化瓦解的思路展开的。而最明显的证明就是,沃格林对中世纪,唯独对中世纪的研究分成了两卷。这不仅仅是由于中世纪所涉及的文献浩繁,而主要是因为沃格林深刻地意识到中世纪前后期的鲜明转变。所以,即便我们不能说现代的西方文化危机是源于中世纪神圣化事业的可悲崩塌,但是至少可以说这种崩塌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性的危机。
在沃格林看来,中世纪就是一种等待神圣性唤起并且由于神圣化在复杂运动中逐渐丧失——或者说丧失并不合宜,而是逐渐发生位移的过程。但是,沃格林是怎样具体展开分析的呢?即是说,沃格林是怎样通过自己结构性筛选出来的材质进行这样一种高屋建瓴地总结的呢,这将在下文展开叙述。
我们必须承认,沃格林对中世纪的解读其策略还是思想史的,无论沃格林自己后来是多么严重地发现思想史的方法存在的漏洞和缺陷。(4)其实沃格林所否定的还主要是美国学院的精英式的思想史,这中思想史的论述方式,主要通过爬梳整理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和关键性的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来代替对历史思想发展的本真解读。这种传统的思想史解读方法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但是其缺陷也早已经被很多学者说认识。学科畛域的日益开阔和复杂,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对此批判的回应。
沃格林认为在阿奎那的体系中哲学与启示得以和平共处,因为它们在自己的体系中分治不同领域的问题。可是,任何平行发展的二元论都是危险的,对此沃格林也归罪于教会在此后时期理智的停滞状态。但是,这种分析是成问题的。问题也就在这段话中。因为思想或者观念都是由人来支配的。但是,主体是同一的,所以主体进行思维时其所涉及的主体是并不可能完整地互不相涉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后世对知识领域和知识能力的划分从未间断过。这也说明沃格林的分析是过分简单了些。这主要是由于沃格林恰恰忽视了在此需要突破传统思想史研究的畛域,详加考察智识在社会复杂结构中的传播和变易。同时,沃格林的失误还在于,将思想的发展单线化,所以阅读沃格林关于此时期著作,我们会得到一种认为这段时期思想发展不过时思想内部出现矛盾和对矛盾克服的无限推进过程。无论在此基本结构的外表上包裹上多么丰富的符号乃至符号-唤启或者神圣化的形而上学外衣,都不能否定其思维结构过分简单化的罪过。
上面通过对沃格林关于阿奎那分析的具体展开似乎造成一种对沃格林进行彻底否定的倾向,这其实是误解。但这种误解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笔者所立足的首先是对历史实在进行充分自觉概念化的立场。而沃格林的立场其实是模糊和摇摆不定的,这主要是由于自己自觉吸收了美国实用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两大传统,而这种学术背景就造成其理论立场的不彻底性。其次,这点即是沃格林的难能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即沃格林以一己之力进行时间跨度如此巨大的观念史阐述,(5)这就本可能不使得自己在处理题材时候不能不时时地简单化和单线化。(6)所以在此意义下,沃格林的中世纪印象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形而上学制品,无论其自己会如何否定。更何况,历史性材料的无穷尽某种程度上也使得纯粹经验的路径完全不可能了。
注释:
(1)Gerthart Niemeyer,Christian Faith,and Religion,in Eric Voegelin’s Work,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57,No.1(Winter,1995),pp.91-104.
(2)在此不能简单地探讨沃格林和韦伯的关系。因为这种考察势必和韦伯对同一时期乃至此后美国学院的深。
(3)Hans Maier,Jodi Cockerill,Eric Voegelin and German Political Science,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62,No.4(Autumn,2000),pp.712.
(4)后期的《秩序与历史》,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观念史研究的另一种方式或者侧面的尝试,而非其自己认为的此路不通后的另辟蹊径。
(5)Gilbert Weiss,Between Gnosis and Anamnesis: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Eric Voegelin,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62,No.4(Autumn,2000),pp.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