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 张云燕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为了加强统治,1934年12月,伪满政府把原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区设置了伪三江省。设置之初的管辖范围,包括原黑龙江省的通河、凤山、汤原、萝北、绥滨5县与原吉林省的方正、依兰、桦川、富锦、勃利、宝清、饶河、同江、抚远9县,共14县。伪三江省从成立之初,就打上了“满洲移民”的烙印,之所以选择伪三江省作为“满洲移民”的重点,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缘因素所造成的。
该地区土质肥沃且分布广泛,适宜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尤其适于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长,这对于以水稻为生的日本大和民族来说是农业移植首选之地。实际上在早年日本农业部已i经就动手在我国北满地区多次试验移植高寒水稻品种。而这些优质的高寒水稻品种也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他们选择的是气候和纬度相近的北海道水稻品种,经过数次试验、改良,为大举垦殖广阔的伪三江省做技术上的准备。
日本帝国主义选择在这里移民,还因为这里的河流交织、江流宽稳、江河密布。如“黑龙江岸有浓江、霍伦克河、黑鱼泡河、沃泥河、秦得利川、二吉力河、大小河川北流等。”[1]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广袤的三江平原,使之适合发展多种经济。如“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中游,气候介于针叶林型与季风型之间,植物也表现出过渡性质。河谷中为润湿的青草地,山侧与平地为林地,多杉、松和橡、榆之混合,桃、杏多野生。本区森林因接近太平洋岸,腹有河流运输之便,特别有开发的价值。”[2]这一切可以为日本“满洲移民”带来一定的生活保障,同时也可以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发动大东亚战争提供经济基础和后方供给。
该地区处于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所冲刷而成的三江平原,其“位于黑龙江省最东部,地貌类型以低阶地与河漫滩为主,海拔大部分为50—60米。最低仅34米,地面坡降一般在1:5000到1:10000……由于三江平原面积广大,达4﹒56万平方公里,并且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3]平原地区适宜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和近代化的农机作业。
伪三江省拥有大量的可耕地使日本帝国主义十分垂涎。日俄战争后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虽然控制了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地南满地区,但是农业发展的前景也受到了可耕地数量少的制约。当时日本国内的状况就是人口的密集与土地相对狭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伪三江省所处的北满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可耕地面积广大且几乎大多数为未垦地,大量的未垦地吸引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目光。据有关资料统计:1930年,北满地区的人口只有443万(包括东省特别区)。[4]黑龙江耕地面积32970平方公里,吉林25800平方公里。在这些可耕地面积中,黑龙江有21210平方公里未垦地,而吉林有11400平方公里未垦地[5]。
因此,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国内日益尖锐的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自然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伪三江省广袤而丰厚的处女地。
日俄战争使北方巨熊沙俄“意外”败给了蕞尔东洋之小国日本,战争的屈辱令沙俄复仇之声叫嚣于朝野上下,高呼着“日俄两国间的战争未必以满洲一战而结束”。针对这种形势,日本时刻加强警惕和防范,首当其冲就是要加强北满日本人口的数量,改变民族的构成比例,大幅度提高日本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伪三江省地处北满,与苏俄相毗邻,且有漫长的国境线。选择该地区作为“满洲移民”的重点,其防御苏俄的目的十分明显。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对“满洲”政策做了调整,“满洲政策的中心重点是移民,而移民的重要性在于军事上和国防上的需要。”[6]他们要把伪三江省造成一个“东方马其诺防线”,就是针对苏俄而建的。而防御苏俄的关键不是在于驻扎多少关东军,而是在于向北满地区移民,即“永久的胜利取决于人口的增减”[7]。当时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也指出:为了“保护国防第一线的永久安全”,必须尽速“安排相当数量的大和民族定居于满洲,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实施10年50万农业移民的入殖”[8]。在此背景下,“满洲移民”几乎全部移入军用铁路沿线一带,特别重点移入地区是中国东北与苏俄的“国境线”。可见,日本“满洲移民”是打着“开发东北”的幌子,实际上是“国防移民”。
伪三江省不但受“苏俄”的影响较深,同时也是东北抗联活动的主要驻地,因此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1934年起,战斗在北满的汤原游击队得到迅速发展。10月,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由戴鸿宾任总队长,夏云杰任政委。1936年1月,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和抗日同盟军第4军的协助下,取得了一连串的战斗胜利。在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伪三江省广泛开展抗联活动,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汹涌的抗日潮流让日伪深受重挫,更令日伪恐惧的是伪三江省的中国同胞和苏俄相“串通”,成为抗日的主力。因此,日伪决定加大对伪三江省的“满洲移民”的力度。1937年的伪满治安部调查科在《从治安上看日本农业移民》中提到,只依靠军队的驻扎来消灭匪贼(即东北抗日联军——作者注)是愚蠢的。若首先输送大量的移民,然后在各个重要地点,用军队镇压……”[9]。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日本在伪三江省所推行的移民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在伪三江省的桦川、汤原、鹤立、富锦、依兰、方正、通河、萝北等地推行大量的日本开拓民及少量的朝鲜开拓民。
伪三江省处于黑龙江下游,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土著民族众多的地区。如赫哲族、费雅喀、鄂伦春族等,他们大多是渔猎民族,尚未定居,且由于渔业生产的特点,长年沿着黑龙江、乌苏里江进行不断地流动捕鱼,甚至经常追逐到俄属领地的山林里狩猎,因此这些土著少数民族时常在中俄两国国界上进行迁徙流动。
由于近代史上一些不平等条约,使得黑龙江下游的中国领土割让给沙俄,因此世代生息繁衍在块土地上的土著少数民族也连同一块被割让给沙俄,由此造成了这些少数民族成为跨中俄国界的民族,且被割让的少数民族种族和人口相对中国国内较多。以赫哲族为例,主要赫哲群体、奇勒尔群体的大部分划归了沙皇俄国,阿卡尼群体和部分奇勒尔仍居我国境内。可以说,从表面上大部分赫哲族成为俄国臣民。面对这种地理上、民族上与苏俄密切联系的黑龙江土著少数民族,自然成为日本防范苏俄的关键,如何防止这些少数民族的“通苏”并利用其来对抗苏俄,是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伪三江省自然成为日“满洲移民”的重点之地区。
针对伪三江省以上所述的地缘因素,日伪加强对该地区的“满洲移民”。在移民的过程中,日本加紧了对伪三江省人民的压榨和剥削,当地的老百姓丧失土地,被迫成为佃户。同时被诱骗来的日拓民和鲜拓民尤其是“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背井离乡,遭受的也是血泪和苦难。
[1][日]河村清.满洲国各县事情.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39:112.
[2][美]哥里哥利(J.S.Gregry),雪夫(D.W.Shave).苏联地理.上海:开明书店,1950:103-104.
[3]陶忠信.黑龙江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7.
[4]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8.
[5]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4.
[6][日]矢内原忠雄.满洲问题.岩波书店,1934:239.
[7][日]入江久夫.开拓民问题.中央公论社,1941:2.
[8][日]满洲建设勤劳奉仕队实践本部.满洲与开拓,1941:104.
[9]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印.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档案史料选编,198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