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蒋叶俊
(责任编辑/肖 露)
一个书摊,一条凳子,一分钱看5本连环画,趁租书老板不注意,和朋友偷偷交换着看,一分钱便能看10本……在花溪区清华中学教师郭冬明的记忆中,大多美好的回忆都与书相关,聊起儿时在路边书摊“租书看”的情景,不禁莞尔。
郭冬明的家在花溪大将山下,除了老伴张彦,家里还有女婿、女儿及一对双胞胎孙子。女儿在花溪图书馆工作,整天与书打交道,不仅自己可以饱览群书,也为家人借阅书籍提供了不少便利。女婿是好学之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考上了研究生。
2002年,贵阳市曾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当时同为花溪区清华中学语文教师的张彦、郭冬明一家获得了贵阳市“书香家庭”的称号。2003年,这一家6口又获得了“学习型家庭”称号。
2007年,本刊记者曾对这个因“学习”而闻名的家庭进行了采访。
时光匆匆,如今张彦和郭冬明均已退休,但对于这个爱读书家庭而言,阅读已是一种习惯。书香历久弥新。
“我一直想找个人好好聊一聊莫言。”对于莫言以及他的作品,郭冬明显然有太多的感触,却苦于身边找不到一个聊得上的对象。退休以后,和小区里很多老太太们不一样,郭老师不喜欢打麻将,多年养成的看书习惯已经改不了,一有空闲还是看书。
“我能理解莫言,看他的书也许你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能明白。” 郭冬明坦言,在中国文学中,对于莫言和余华的作品感慨最多。“余华的文字朴实,透着底层人的艰辛,《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很不错的作品。”
谈起退休之前的读书教学生活,郭冬明认为,既然选择教书,就要教好书,不能误人子弟。而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结婚没多久,两人便确定了发展方向:通过学习钻研,走专业发展之路。
一晃30余年,张彦和郭冬明这对夫妻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以读书、评书、教书、科研的方式不断重复着,没有大富大贵却也甘之如饴。日积月累,两人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可。
张彦在贵州中学教育界小有名气。他提出的“四环节”教学法,已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业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特级教师、贵阳市学术带头人等一系列的称号、名誉纷至沓来。
闲暇时,这一家子或陪着两个孙子逛书店、看电影,或外出郊游、旅游。“也需要让孩子增广见闻,读一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郭冬明说。
2009年,郭冬明到溯河旅游,在一家客栈休息时,借来客栈老板的几本书看。其中一本描写阿富汗民族的《追风筝的人》吸引了她。但由于行程原因,书看到一半就撇下了。到家后,她对这本书仍是恋恋不忘。可偏偏逛了贵阳许多大小书店未能找到,好生怅然。“最后还是托朋友买到。”郭冬明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9年,几经介绍,厦门附中的学校领导找到了已退休在家的张彦,力邀其为这所刚成立不久的中学进行教师辅导。一番踌躇之后,张彦来到了厦门。
作为妻子,同为教师,郭冬明对丈夫的决定总能够理解和支持。教书育人,他是闲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