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日明
以利率市场化破除国企特权
■聂日明
4月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政府与市场:新环境新思考”分论坛中,国企改革再次成为焦点。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指出,国企越来越强大,政府干预越来越多。如果政府不逆转国有部门主导的、国企主导的经济,中国经济将无法继续增长。
国企要不要改革,并不缺乏共识。即使是国企的老总,也没有人说国企不用改革。但国企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争议却很大。其实国企并不是洪水猛兽,从全世界来看,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形式并不罕见,比如著名的汽车公司德国大众,德国就曾立法保证对它的控制权,在今天,大众在全球依然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公司。
那为什么中国的国有企业却成为全民指责的焦点?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国企所享有的非市场的特权。这些特权包括特殊行业的垄断经营,竞争性行业政府的偏袒,以及全面享受要素的低成本优势。
在关键性与基础性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对上下游竞争性行业的民营企业榨取经济租金,广泛存在于电力、石油等行业,是一种变相地汲取民企利润的模式,民企变成国企的打工仔。在竞争性行业中,国企与民企同台竞技,政府拉偏架的现象也比比皆是。2004年中央宏观调控重在抑制经济过热,江苏铁本上马百亿项目被叫停,而同期宝钢扩张产能达50%却毫发无损。2009年更出现了巨额亏损的国企山东钢铁并购盈利丰厚的民企日照钢铁的事件。
国企改革要成功,核心在于破除附加在国有股权上的特权。事实上这已经不再是禁忌,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不久前就公开探讨国有银行的国有股减持。关键在于,在国进民退的盛宴中,国企赚得盆满钵满,它们有什么动力去拆分、私有化?铁路、电力、石油的反垄断改革喊了这么多年,结果越改革越垄断,根本看不到希望。因此,国企改革需要一把热刀子,只有它才有可能在国企这块冻黄油身上切出突破口。
那突破口在哪?笔者认为,还需要实现资金、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也就是破除国有企业在要素上享有的特权。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资金与土地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最后一脚未踢出去,就是真正的价格市场化。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远远低于债券市场,更远远低于非正规金融体系的水平,土地市场存在大量无偿划拨土地给国有企业的现象,这些严重干扰了市场资源的配置。近年来央企频频拍得地王,大肆进行土地储备,凭的不是对市场的高瞻远瞩,也不是雄厚的原始积累,而是它们可以从银行获得便宜的贷款。金融危机时,国企没有奄奄一息、濒临破产,也是因为有低廉、持续的银行贷款给它们输血。
当然,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金融管理部门的主要目标,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利率市场的进程中不再有国企的特权,不搞半拉子改革。只要将改革的目标聚焦于此,最起码可以保证,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会迅速下降。同样的资金成本的起点,我相信民营企业会表现得更好,从而打破国企盈利的假象。这一把热刀切下去,部分国企的淘汰,也会增加对其改革的动力,继而推动国企改革进程,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