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引人注目

2013-08-15 00:53钟华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7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文/钟华

案例:连续19年粮食总产量位居河南第一的豫北农业大县滑县,一个容纳包括18个行政村在内的“超大社区”正在建设中,这也是河南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一个农村村庄整合试点。这个正在传统农区进行的城乡一体化试验,被称作“滑县试验”,意在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这个占地1600多亩的社区,包括了18个行政村,总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社区内有别墅、高层和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住房供村民选择,旧宅基地可按占地面积折算,新房最低每平方米800元,每户政府奖励9万元,成本价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同时,原有的18个行政村也开始了合村、合地。合村:原来占地4251亩的18个村,建成的新社区占地1676亩,节约土地2575亩;合地:通过土地流转,3个月间已经流转土地1.7万亩。合村、合地的前提是: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原来这1.7万亩耕地上有近1.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只有1600多人;土地使用权集中到了6家公司和37个种粮、种菜大户。农民整体收入大幅提高。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阐述新型城镇化,被广大学者赋予“扩大内需的战略性作用”的意义,并被认为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城镇化在各种重要场合和文件中的密集“亮相”也显示了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走城镇化道路,是逐步解决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阻碍,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水平。鉴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束缚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早在1999年11月,江泽民同志根据形势的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2001年12月,在主持召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座谈会时,他又提出要逐步解决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他指出: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把农村人口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是一个大方向。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多次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论述新型城镇化问题。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2012年12月19日,李克强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把城镇化这一“最大潜力”与改革这一“最大红利”结合起来。今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年增长1个百分点。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处于30%-70%时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强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时,往往顾此失彼,进退两难。主要问题,一是镇域规划编制水平不高,存在村镇规划编制层次低,规划覆盖面窄,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强。二是乡镇经济实力薄弱,规模普遍较小,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缺乏鲜明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三是城镇布局不合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配套功能不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四是财政投入不足。五是小城镇管理落后,影响生产关系和资源集聚,致使乡镇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必将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增添重要动力。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人口比例增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具体来讲,一是要协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缓解部分大城市由于人口膨胀和产业粗放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二是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工业化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促进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城镇化支撑工业化。三是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合理控制大城市过度扩张,加快健全中小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引导人口和产业集中集聚,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有序发展格局。此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性还包括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协调流出地和流入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等。

推进城镇化建设,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分清步骤,避免走弯路,当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是,实际拥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城镇居民福利的人口比例仍然不足40%。也就是说,有大约1.5亿左右的人口只是实现了“半城镇化”,他们以农民工为主体,在城市中居住、工作和生活,但仍然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中等城市的崛起和辐射作用不但将吸引大批进城人口,还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和部分社会矛盾。应注重农村人口在就近的中小城市进行转移,利于不同区域间的发展相对平衡。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企业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农村人口城镇化关键是要实现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升。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就要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打破人口素质的制约。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发展水平,不能走“摊大饼”式的城市化,不能形成新的“造城运动”。城镇化不但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还要统筹谋划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等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化的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作用,大力增强城市经济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功能性、配套性和服务性作用,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三是要充分考虑环境承受的巨大压力。城镇化加速阶段往往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环境保护的压力与日俱增。必须统筹协调城镇生态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超前进行城镇化战略生态布局,规范指导城镇生态建设实践,避免一哄而上,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

四是要因地制宜,不应千篇一律、统一模式。中国的城镇化已不是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现实国情迫使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走一条健康的、结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地理、自然景观等自然特色以及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等人文特色,发展、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城市。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