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蚌埠 官 银
改革开放以来,审计职业的复兴与发展为维护市场经济有序健康运行、维护国家和企业所有者利益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市场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质量的考量,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然而,作为向社会输送审计人才的财经类高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向下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审计人才需求、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课堂案例导入、增加审计实践环节等方式加强和完善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风险因素不断加大,企业需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企业应当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也是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审计领域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的变革必然带来对审计人才需求数量的上升和质量的提升,审计的职能必然由“监督”向“服务”转变,应为“提升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多学科背景,在熟练运用审计技术的提升,还应精通会计、战略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金融、法律、计算机等。
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旺盛的市场需求,给我国高校审计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高校审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旺盛市场需求的背后,是高校应用型审计人才供给的不足,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审计人才功能的部分缺失。具体表现在我国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且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化,我国高校审计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未能较好的完成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审计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内审师,同时对国际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上升趋势。目前,国内30多所高校设置审计学专业或审计学方向,大部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为主,少数开设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方向,只有南京审计学院审计人才培养定位涵盖了包括审计学、ACCA、IAEP在内的较为全面的专业体系。就安徽财经大学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其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国内注册会计师,开设了审计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审计学课程内容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以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为讲授主线,很少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内容,仅是在审计专业开设经济效益审计课程,弥补了对内部审计教学的缺失。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虽然教学改革后开设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实验等课程,但是课时较少,信息量却很大,短时间难以进行系统学习和把握。目前,安徽财经大学通过增设审计实验环节、国际联合办学、开设会计学(A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方向实验班、与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途径逐步推进在校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取得的效果亦十分明显。
1.教材建设的局限。相对于其他专业类课程教材的选用,我国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教材的内容,直译内容占了较大比重,有些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也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这是导致审计难于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教材内容疏漏之处较多的原因之一。另外,相关审计准则修订的频率较高,内容变动较大,几乎每年都会对部分准则内容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审计教材的修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体现行业的最新要求,很难保证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高校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而现有的大多数审计学教材的编写偏重审计理论知识体系的构架,缺少必要的审计案例。这样就使得审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案例教学。而审计学的理论体系比较概括抽象,整个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难懂,尤其是繁多的执业细则更加使得审计教学陷入“难教、难学”的困境。
3.教学方法的局限。大部分高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难以实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过多地由教师讲授教材知识和作业,学生处于“被学习”状态,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4.师资队伍的局限性。我国高校教师较多来源于拥有高学历高学位的博士,他们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但是从学校——学校的成长路径必然限制了高校教师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资源严重稀缺。这种现状导致了审计案例教学和实践模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审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切身体会过具体案例的审计过程,缺乏组织案例教学的实践积累。
1.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审计教育理念过于单一,以会计论审计,以审计论审计,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缺乏战略思想。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应注重素质教育观的引入和应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2.课程设置的创新。审计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还与会计、法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科特点要求审计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完整、视野要宽广,能够创造性运用诸多学科知识,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审计问题。审计相关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现代审计的需要,强调宽广的知识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由于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审计教材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除了要保持教材内容适应实际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新的准则内容,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追踪与探索。
3.审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实现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教学模式应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互动引导式”的教学模型转变,重视案例教学,重视审计实践教学,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未知。(1)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预先将讲授内容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认识,对有疑问的部分可以在教师课堂讲授时提出。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提问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嵌入式教学。审计课程的学习多是先理论再实务的讲课模式,而且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理论知识部分占用的课时较多,与实务部分的学习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嵌入式教学是将审计理论和实务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实务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感性认识到具体的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过程,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流程与编制方法,也可融入教学案例增强审计学习的趣味性。(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引入相关审计案例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案例情景模拟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分组PK,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班教学,提前布置讨论案例,小组内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点评。(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增设实验环节,让学生边学边做;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审计流程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审计技能的灵活运用;可以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地参与项目审计,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对高素质教育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要求重点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审计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实践经验少的现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高校可以为审计教师搭建实践平台,要求教师每隔几年应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参与项目审计,撰写实践心得,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审计教师的操作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掌握一手实践资料,在课堂讲授中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另外,高校也可以举办不定期的实务讲座,开拓审计教师的视野。[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ACJYYB201253, ACJYYB201252)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