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佳
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风向标,作为中国最先开展现代体育的城市,上海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海经济稳步提高,为上海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上海体育的发展一直以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同步为目标,但上海城市的发展、现代化的生活,却让从事竞技体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近年来,上海为保全运会的名次,不得不从外省市引进大量的运动员,来充实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上海曾为之骄傲的两大明星(刘翔与姚明)以及所承办的一系列国际赛事,与如今恒大夺得“亚冠”冠军相比,似乎又有了失落感。由此,职业体育成了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新一轮目标。
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上海足球和篮球曾经的风光已不再,上海的职业体育到底应该如何发展?职业体育能不能带动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上海的市场、带动青少年加入运动的行列?本文将对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和论述。
20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职业化拉开中国体育改革的大幕。随后,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相继尝试职业化。在全国职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从1993年起,上海出现了以企业管理的办法管理运动队的职业俱乐部,如:海上世界乒乓俱乐部、申花足球俱乐部、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2009年被姚明正式收购)、上海唐朝男子排球俱乐部等等。但上海这些俱乐部除足球和篮球外,都不能算真正的职业俱乐部,关于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和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是不是职业俱乐部的性质也颇有争议。
在职业化初期,上海的球市一度很热闹。1995年,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不仅获得第一个甲A联赛冠军,而且涌现出了范志毅、谢晖、祁宏、吴承瑛等一批球星。近年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名次一直不佳,尽管在2011年引进外援阿内尔卡,他是创下中国足球史上年收入最多、名气最大的“两最”外援。阿内尔卡的年收入近9 000万元人民币,但俱乐部在2012年赛季中获得第9名,阿内尔卡也随之而去,今年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获得联赛的第8名。
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成立于1996年。在2001—2002赛季中,上海男篮荣获CBA联赛冠军。这是上海男篮建队以来第一次获得全国联赛冠军,并培养了姚明、刘炜等球星。2009年7月,姚明成为上海男篮的出资人,大家对此充满着期待。姚明在接手之初,也想将NBA式的管理运作模式带进中国的CBA联赛,但由于2010到2013赛季联赛成绩不佳,所以不得不做调整,并以该队史上最贵的年薪签下了火箭队的队友韦佛,希望上海男篮重新杀回前八,但中国的职业化远不是姚明想象的那样。
与此同时,上海的其他项目也实行着俱乐部比赛,但由于赞助商不同,俱乐部的名称一直在变换。而现在上海乒乓球、排球和网球名义上为俱乐部,但实际上则是赞助的形式,并不具备职业体育的性质。因此,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程度不高。
上海乃至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一直怀着强国的梦想,比较注重奥运会金牌、世界职业体育、重大赛事等世界冠军的光环,却鲜有想过光芒四射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从1956—1980年中国错过了7届夏季奥运会和6届冬季奥运会,也错过了国际单项协会的冠军赛和锦标赛。这么多年和世界体育的隔绝,使中国失去了对世界体育发展的了解。从19世纪60年代,世界体育发展已经开始转向大众,发达国家在重视大众体育的过程中,难以顾暇竞技体育和奥运会金牌,早期在奥运会金牌榜首的国家,大都在金牌榜上名次下滑。原因在于他们虽渴望金牌,但在大众健身与金牌之间难以兼顾,而不得不放弃金牌的取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的滞后问题日益显现。现代化的生活改变了年轻一代的活动方式,促使青少年体质和运动能力逐步下降。现代化生活让大城市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导致愿意从事艰苦性、高风险和成才率低的竞技体育的孩子越来越少,竞技体育后继无人。上海的一、二、三线后备人才都告急,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上海希望通过发展职业体育来缓解后备人才之急。但事实上,上海职业体育本身是在“不播种只摘果”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上海体育职业化一开始就是由专业体育转变而来。上海申花俱乐部和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的运动员都依赖着体工队和原有三级训练网培养的,并没有自己的后备人才队伍。因而,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直接影响着上海职业体育的发展。
中国竞技体育在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一直在大强度使用人才而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去培养后备人才。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三级训练网的萎缩、新型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只见雷声未见雨声.同样后备人才问题逐步成为制约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追逐体育目标不改变,竞技体育就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确立了体育体制改革思路,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通过国家调控并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这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竞技体育不仅为国争光,还要为国赢利。
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足球为首的职业化尝试拉开中国体育改革的大幕。但中国职业化的项目正好与奥运会金牌项目不一致,能进入职业化项目的是中国的三大球,特别是足球和篮球,但这些项目历来都与奥运会奖牌无缘。而跳水及举重等奥运会金牌扎堆,如中国的金牌梦之队跳水队在历届奥运会上共获得33枚金牌,尽管近期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宣传,却仍难以推进职业化。
在市场化的今天,职业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收入差距很大,中国的金牌运动员收入比不上职业运动员。在2013年福布斯公布的中国运动员收入排名中,排名第一位的是非奥运会金牌的李娜,她在2012年中国体坛财富榜上也排第一。李娜在世界的影响力且不用多言,但在中国体坛财富榜上有4名足球运动员的收入超过跳水运动员、3届奥运会金牌得主吴敏霞,还有1名足球运动员收入和她相同,在32名上财富榜的运动员中,足球有10人,跳水只有2人。上海挣得最多的运动员不是奥运会冠军,而是从没有拿过重大比赛金牌的姚明。因此,争光和赢利似乎在中国不成正比。
这次恒大夺得“亚冠”冠军似乎要比许多奥运会项目影响大。中国有影响力的运动员李娜、姚明都不是奥运会冠军,而我们有一些项目的奥运会冠军,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可见影响力和奥运会金牌不成正比。而中国有影响力的奥运会冠军,也集中在少数项目上,且和中国奥运会金牌的阴盛阳衰相反。在30年奥运会金牌榜上女运动员要比男运动员多,但有影响力的奥运会金牌运动员都是男运动员(如刘翔、孙杨、林丹)。如何看待奥运会金牌和影响力?如何协调职业体育和金牌运动员收入?这是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要面对的问题。
上海目前的职业俱乐部除足球和篮球相对职业化,其他还算不上真正的职业体育。和世界职业体育相比,上海申花俱乐部和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都是在专业体育的基础上、在举国体制下转变而来的,因此,人们对市场制度、对后备队伍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1994年,足球的职业联赛消费的是举国体制下三级训练网培养的运动员,投资者不需要花费培养后备人才的成本而投入职业体育。得益于这样的市场,足球运动员很快成了体育界的富人。上海曾办起了许多足球学校,2000年在上海足协注册的各类足球学校有15所,球员有3 300多人。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踢球当作投资,但是当球市一旦不好足球学校马上萎缩。而且在俱乐部赢利的初期乃至很长时期,上海申花俱乐部的运动员仍旧挂在体工队,他们享受的是职业队的工资和专业队的保障,所以上海职业体育从一开始就没有忧患意识,有的只是赢利目标。
职业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本是两个概念,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原因,中国的职业体育一开始就和专业体育混在一起,职业体育依靠的是专业体育。正是这样的历史,以至于中国职业体育发展近20年,但对职业体育和专业体育的界限始终没有划清。
对职业运动员而言,体育是产业,赛场则是市场。而对专业运动员而言体育是事业,赛场则是“战场”。如果职业运动员把赛场当作“战场”,把比赛看作是政绩那就等于没有了市场。这次恒大夺得“亚冠”冠军,虽然很多球迷都将其认为是中国男足难能可贵的历史性突破,但当运动员披上中国国旗的瞬间,总感觉和奥运赛场上场景有所不同,毕竟场上的主教练和主力队员都是外援。因此,对于职业体育来说,国家和民族的排他性是要淡化的,否则职业俱乐部就不应该引进外援。
目前中国的职业体育和专业体育在管理上也有些混淆,一方面,政府对专业体育管理的习惯性,时不时把职业体育当作专业体育,总不忍心让职业体育按市场发展规律自生自灭。另一方面,职业体育的本身也想依赖政府,赢利时不希望政府插手,出问题时就要靠政府,根本没想过要“断奶”独立成长。所以,竞技体育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矛盾将会影响上海职业体育的发展。
中国的竞技体育用了30年时间,一跃成为奥运会金牌榜的榜主,却在职业体育20年发展中波澜起伏,上海到底应该如何推进竞技体育的职业化?
首先,要明确竞技体育职业化目的。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让学生的体质日益下降,而竞技体育的显著成就又让大众体育问题日益突出。和竞技体育发展成绩相比,大众体育要艰巨得多,所以各国政府才会不遗余力发展大众体育。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不能一意孤行,继续拉开与大众体育的差距,把竞技体育职业化当作奥运会战略,去攀登世界体育另一个高峰。
其次,要充分认识职业体育性质,职业体育就是把从事的运动项目作为一项职业,通过从事的运动项目从市场中获得收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创造更多价值。中国是近30年在夏季奥运会金牌榜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在竞技体育上政府投资最多的国家。竞技体育职业化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国家投入竞技体育的方式,逐步把竞技体育交给市场。职业体育必须建立在大众的基础上,只有大众喜欢的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
第三,要理性估价重大赛事对城市的影响力。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转向,中国及上海举办赛事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上海不仅要看赛事的知名度,更要计算知名度代价。近年来,反对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也开始增多。日本民众抗议政府不把重点放在灾后重建工作,而举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巴西民众在获得世界杯和奥运会两大著名赛事后,因影响民众的生活,而爆发了示威游行,重大赛事对举办国的压力又一次提醒我们,举办赛事要量力而行。
第四,要把竞技体育职业化建立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大抓全民健身运动,举办了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大联赛、优化完善30 min体育生活圈等,这些工作虽然没有竞技体育那么引人注目,但利国利民、惠及民众。上海要改变竞技体育的困境,就要让竞技体育服务于大众健身,让竞技体育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鼓励年轻一代走向运动场,在普及大众体育的基础上,推进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
上海的体育发展有自己的历史轨迹和辉煌成就,从国际化大都市出发,上海的竞技体育发展要有更高、更远的目标。
第一、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世界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原本是以竞技的方式、明星的力量带领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和职业化,让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逐渐分离。上海在仰望奥运、职业体育辉煌时,不能忽略大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要把职业化建立在大众体育和鼓励更多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第二,上海竞技体育不应无谓追求城市形象。竞技体育的实力、职业化程度不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何谓“英雄不问出处”,没有人很在乎著名运动员出自哪个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全运会上的实力从来都不是最强的,但上海仍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即使有一天姚明和刘翔退出人们视线,也不会影响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职业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城市的形象不是“高度”和“速度”,而是历史的深度、发展的广度以及城市的文明度。
第三,要化大力去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兴趣。上海城市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因此,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常常被埋怨怕艰苦、不肯运动。其实,在现代化进程中怕艰苦的仅仅是孩子吗?试问上海为什么要引进运动员?在为上海竞技体育发展贡献的背后,是不是也怕艰苦呢?因为引进运动员要比培养大城市孩子成为运动员更容易。所以,上海目前首先要化大力气去解决现代孩子参加运动的难题。
第四,不要盲目追赶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步伐。职业体育在世界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由于社会文化历史的不同,中国很难在总结他们经验的基础上,让中国的职业体育在短期内迅速跟上世界职业体育的脚步。上海竞技体育职业化必须要探究的是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意义。职业体育追求的是卓越与完美、忠诚与热爱、自信与快乐、责任与道德、魅力与技术,胜得伟大,输得光荣。因而,上海竞技体育真正职业化的路途其实还很遥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上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1] 上海体育志编委.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EB/OL].http://www.shenhuafc.com.cn/team_history.php2013-10-20.
[3] 林本剑.中国足球史上年薪最多、名气最大的外援[EB/OL].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12/13/008307246.shtml.2013-10-18.
[4] 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俱乐部[EB/OL].http://www.shanghaisharks.cn/clubinfo.aspx.2013-10-20.
[5] 顾力华.无大牌如何满足球迷[EB/OL]. http://sports.sina.com.cn/cba/2013-11-08/08006873887.shtml.2013-10-21
[6] 张晓义,张辉. 新中国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始末——熊斗寅先生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8,11:1-3.
[7] 体坛周报.2012中国体坛财富榜[EB/OL].http://sports.qq.com/a/20121226/000082.htm
[8] 东方体育.上海足球学校调查[EB/OL].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sports/node72135/node72419/node78429/node78430/node78434/u1a2460493.html2013-10-21
[9] 王年华.金钱砸出来的世界杯[J].南方人物周刊,2010(23)68-69
[10] 东方体育网.日本民众冒雨游行抗议举办2020东京奥运会[EB/OL].http://sports.eastday.com/2012hdgqtj/20131022_2/index.html.2013-10-24.
[11] 李建国.巴西民众示威游行对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决策的启示[J].体育科研2013,(5):5-8.
[12] 陈锡尧.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基于巴西百万民众举行示威活动的思考[J].体育科研,201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