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瘾”防治的体育运动干预研究①

2013-08-15 00:54李琪珍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网瘾体育运动青少年

李琪珍

(浙江省杭州市瓶窑中学 浙江杭州 311115)

1 问题提出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新型社会问题,且存在着恶化与蔓延的趋势。青少年网瘾患者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由此产生出较大的负外部效应,这是青少年网瘾的直接表现,而这种危害又会进一步对家庭的稳定和谐产生破坏,青少年犯罪率提高,最终产生大量的社会负面问题危急社会稳定。上网时间过长,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失眠、头痛、消化功能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等不良生理反映,严重损害青少年的生理健康。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会破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多种认知障碍,导致抑郁与孤独水平升高、现实幸福感缺失等情感问题,严重时会造成青少年在上网时与下网时出现人格不协调,表现出双重或多重人格特性,导致意志控制力下降,造成动机冲突和目的性丧失。网络成瘾,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会导致现实交往动机缺失和技巧缺乏,使青少年出现人际疏远、学习兴趣减退等。此外,网瘾造成青少年热衷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构建,对现实群体和社会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隔离。而网络上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等会引发青少年的模仿,从而导致青少年走入歧途。要想有效的防治这种社会问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网络保障体系,政府、社区、家庭、个人都得起到相应作用。面对这一新型社会问题,体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优势,经过科学合理介入,对有效促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为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完全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青少年“网瘾”现状

2.1 “网瘾”界定

网瘾即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①或“病态网络使用”(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冲动失控并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社会、心理功能的明显损坏。由于网瘾不是一种药物依赖现象,没有产生相应的生化机制和明确的生物学效应,所以它不是一种临床医学所言的药物成瘾,而是一种行为科学所言的行为成瘾(如赌博成瘾、过量运动等),即其行为并不像酗酒和吸烟那样有药物的摄人,但同样具有某些药物赖的行为现象。[1-2]

2.2 青少年“网瘾”现状

本文所指称的青少年,主要限制在年龄达到中、小学的未成年群体。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的调查统计显示[3],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2007年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青少年网民数量达1.26亿,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超10%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就绝对数量而言,超过1200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数量规模之巨大,令人倍为焦虑。

3 少年“网瘾”成因分析

每个青少年网瘾患者无非包括自身主观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但是具体成因以及过程的差异,网瘾表现的程度也各有差异。仔细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过程中,大多数网瘾患者在内外因的促发因素上表现出相当的共通。如网络媒介的特点吸引,青少年本身的弱点以及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环境的影响等。[2]

3.1 青少年网瘾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分小环境(家庭)、中环境(学校)和大环境(社会)在青少年网瘾形成过程中,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网瘾有很大的相关关系。明霞等人[7]的研究表明,在气氛“好”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真实世界和真实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越高,而出于家庭气氛“越差”的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孩子的社会性,因此往往将自己的孩子隔挡在社会群体社会之外,而只是注重孩子的个体。在教育方法上也往往是将家长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的自身感受,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却又未及时发现孩子心理方面的变化,这样一些问题是导致青少年沉溺网络患上网瘾的潜在因素。

3.2 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媒介因素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去抑制性的虚拟社交环境,人们可以抛开世俗、规范或准则的约束而与他人展开交往和活动。这种去抑制性,是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重要诱因。另外,互联网活动的“超个人”性和选择性、匿名性、时空延展性等特征,也是吸引着青少年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原因,为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提供了可能。此外,一些网络游戏专门针对青少年玩家进行“成瘾”设计,以提高玩家的忠诚度,部分青少年一旦深陷其中,便难以自拔。据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的治疗数据,该中心接受治疗的青少年有90%都因打游戏而上。[4]2006年一项针对北京中学生的网瘾调查数据表明,网瘾青少年的网上行为主要侧重于网络游戏(80.0%)、结交朋友(71.1%)、影视音乐(68.9%)。2006年针对3400名徐州市中学生的网瘾调查表明网吧是导致上网成瘾的最重要场所。[5]

3.3 青少年患网瘾形成的个体因素

青少年成为网瘾的高发群体,这是与青少年的素养处于提高期有关。有学者指出,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自制力均较弱的青少年患网瘾的几率较高。许多调查数据证明,网络成瘾行为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具有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即焦虑、愤怒、抑郁、敏感、冲动性、脆弱等消极的情感与行为模式较强的人,在现实中较少受到社会支持,因而更容易在互联网上寻找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沟通情感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他们最容易无节制地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网瘾。[6-9]

4 体育对网瘾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4.1 体育运动能分散网络的注意力

体育活动同“上网”一样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不仅易于组织,也易于被青少年所接受,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旦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就会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挤占效应”,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降低对网络的注意强度,从而减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几率。可见,在网瘾干预过于过程中,适量的体育运动还能消耗青少年多余的精力及时间,形成“完全挤占”,将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拉入现实生活,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

4.2 体育运动重建青少年的生理健康

体育运动过程给人体各器官系统借助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刺激,使得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机体器官系统功能的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

4.3 体育运动重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具有娱乐的本质特性,大量研究表明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改善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向上的体育项目本身往往也是由游戏发展而成的,参与者能充分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快乐,他们能将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积淀的压抑彻底宣泄出来;运动可以让青少年体会到运动带来宣泄的快感和体验的愉悦感,这也可以让其体验到成就感,形成一种正能量反馈,使得压力得以释放,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4.4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

运动环境和体育运动特别是团体运动,通过相互协作和勇敢拼搏、积极进取取得比赛的成绩和成功,这个过程对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社会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具有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通过体育运动的时间来挤占上网的时间,分散对网络的注意力,降低对网络的强度;通过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会重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让生活充满活力,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因此,利用体育对其进行干预是可行的。

5 干预途径与策略

5.1 积极推动家庭体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体育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时尚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活动依托家庭环境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参与成员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同过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丰富家庭生活;通过家庭体育,使得家庭成员间能够形成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利于使用网络时形成共同的搜寻信息,利用这个过程家长可以传授孩子正确的上网方式,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

5.2 学校体育与课外的相结合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体育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网瘾的主要干预环节。学校应该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创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形式吸引同学积极加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通过拓展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体育活动不仅在体育课上得到开展在课后也能得到延续,主要学生不仅进行了体育锻炼还挤占了上网的时间从而减少其上网时间,通过良好的体育氛围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同时还要强调体育队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凸显体育精神内涵,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勇敢拼搏、遵纪守法的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

5.3 大力加强社区体育的发展

社区组织要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开展以家庭为参与单位,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活动形式。通过加大宣传和协调让社区周围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扩大对广大居民开放;引进社区体育指导员负责组织和筹划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指导家庭和个人正确的进行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带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提高全面身体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11]

5.4 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模式

体育运动作为对青少年网瘾防治的一项干预措施,必须得到社会系统的有效支持,并贯穿于整个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生活区、学习区,家长可以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出勤率,以及生括情况等,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等,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通过运动区,经常开展以家庭、个人、社区、班级、学校为单位的体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总之,做好网瘾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以体育运动作为干预手段,促进三者的参与和互动,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的、多方位的体育教育社会化网络,建构并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干预发展模式。[12-13]

5.5 落实青少年阳光体育工作

教育是体育的最主要特征。体育最显著最本质的功能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同时其具有很强的教育属性,能陶冶心灵,培养拼搏精神,帮助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有利于培养与社会主流价值一致的接班人。在确定学校体育的价值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认识到体育“育身”的自然属性功能也要认识到其“育心”的社会属性功能,并充分发掘这两方面功能的影响力,最终使得体育“育身”和“育心”功能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这样学校体育才会具有生机和活力。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是必要的,增加健身性、民族性、娱乐性、体育休闲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5.6 丰富假日的体育竞赛活动

竞赛是体育运动中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中最精彩、最活跃的环节。在节假日,社区中应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项目。不同的体育竞赛项目可以激发参与者不同的情感意境。体育运动过程是克服困难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体育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通过相互配合或依靠自身的坚强毅力最终达到目标或战胜对手赢得比赛,这个过程可以使参与者不断体验挫折和感受困难,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免疫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而这个过程对青少年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尊和信心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认识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5.7 以明星效应纠正不良习惯

体育运动在带给人们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获得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广大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让他们远离网络,促使他们从消极颓废中挣脱出来。体育明星对于广大青少年具有很强的羡慕和崇拜心理,充分利用这种明星示范效应及时准确的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和教育,激发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投入到积极的体育活动中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结语

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改善网瘾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状况能满足青少年释放精神压力,提高人际交流能力等多方面要求。因此,我们应以体育运动为干预手段,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一体化模式,利用多种方法,针对个体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方案,使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满足以前需要从网络上得到的需求,从而使成瘾者以一种良性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内心需要,进而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1] 刁利华,郭勇,晋翔.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与解决策略[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6(3):171-173.

[2] 王子舟,王冬任,志海,等.图书馆如何对网瘾青少年实施知识援助[J].图书与情报,2007(1):23-31.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

[4] 万一,李永文,毛咏.当网瘾形同毒瘾[J].嘹望新闻周刊,2006(34):13-15.

[5] 陆召军,高修银,卓朗,等.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

[6] 李涛,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痛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3):662-663.

[7] 吴明霞,罗琴,李红梅,等.大一新生网络心理问题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901-904.

[8] 罗庆华,蒙华庆,傅一笑,等.网络成瘾者认知功能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4):237-239.

[9] 周爱保,茄学萍,刘锦涛.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37-41.

[10] 营业性网吧禁止未成年人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06-08-23[2006-12-17].

[11] 杨腾芳.赵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网瘾的预防与戒除[J].科协论坛,2007(7):114-115.

[12] 邓文才.大学生网络成瘾性与体育成瘾性行为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3(6):72.

[13] 靳淑玫.浅析体育运动在青少年网瘾形成过程中的干预[J].价值工程,2010,29(20):214-215.

注:

①“IAD”最早由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医生伊万·戈德堡(IvanGoldberg)在1994年提出.

猜你喜欢
网瘾体育运动青少年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中学生网络依赖(网瘾)形成的个人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独立院校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