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成
(保山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我国领土面积幅员辽阔,人类经历几千的岁月从洪荒野蛮的原始生活走向现代文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人类,有着不同的经验与生活方式,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棍法也是如此。棍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技击、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流派层出不穷,明代时《总论军器》中谈到,“使棍之家,三十有一”。[2]但风格特点有各不同,技击也不仅相同,但都带着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根据握把法的不同可以把棍术分为“活把”棍与“死把”棍。[3]“活把”棍顾名思义,握把处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多用于北方,多用枪法,兼枪带棍。以少林棍为代表。“死把”棍多用于南方,以俞大猷《剑经》为代表。其特点是双手执棍,以击打对方为主。源于马明达《活把棍与死把棍》。棍法因地域人文风貌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技击风格迥异,产生了不同的棍法流派。从地域因素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中原地区以少林棍为主,“东枪西棍”中的西棍主要是流传于甘肃、陕西、山西的,壳子棍、鞭杆、天启棍等为主。
物质决定意识。由于南方高山层叠,河流密布,造就了南方人的机灵精悍,“拳打卧牛之地”,因而南人善拳。北方多平原,场地开阔,也因此养育了北方人粗犷彪悍性格,人高马大身材,肢体较长,故擅长于使腿。潼关东面的人们善使长枪,如少林枪、沙家枪、岳家枪、杨家枪等。这与北方的长期厮杀争雄中原有关。西北沙漠戈壁横隔千里,漫漫古道遥遥万里,有一棍在手即能支撑探路,又能抗匪保身,因而西北人惯常于使棍。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魏惠王说:“我王欲对抗秦兵,可以对自己的人民施与仁政……使用棍棒,就能达到摧毁秦国和楚国的坚甲利器进攻。”由此可见西北方强大的秦国使用坚甲利器来征服其他国家,对于棍法并不擅长。而魏国人善于使用棍,把它作为抵抗强大秦国和楚国的主要武器。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秦军主要使用剑、戈、矛、钺、弓弩等,尤其是弩在当时的秦军中占主要位置。至汉朝时期,汉朝边关,河西走廊一带长期受匈奴的骚扰。高帝、文帝、武帝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范,长期将大批的中原居民移至边关屯田戍防。也就是现在的甘肃这一带。汉武帝后期击败匈奴,河西走廊打通,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又有大批的人们涌入甘肃,这部分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原属于魏国的人民。因此很有可能是他们把棍术带西北边塞。
大西北本土本应该有自己的棍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大西北,也是古代战场之一。那里的人民朴实无华,崇尚武术,这样为西北的棍术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大西北自古以来就是陆地广阔,人烟稀少。古代生活在那里的人民多以牧为主。放牧人为了自身和牲畜受到豺狼的袭击,手中总是拿着一根棍子。牲畜上山吃草,几个人无所事事的时候,便拿起手中的棍子进行切磋,练习对抗豺狼或他人的本领,时间久了便自成体系,形成了的棍术。“十个羊把式九个会拳”这里所说的拳就是放牧所用的棍术的意思。西北本荒芜之地,历史上各朝各代犯人流放之地、杀人放火逃犯避难之所、丝绸之路必经之处、又为战争频发地区,当地人习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往的武林高手当地放牧人的棍术难免产生好奇,进行切磋一下。这样一来二去,西北棍术的也不断地进行丰富完善着。逐步形成自己的棍术特点。
据考察发现西棍真正兴起源于明代。明代时为了解除东南沿海倭寇进犯和北方蒙古入侵,明代格外重视练兵,同时民间武术的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明朝政府也组织了多次居民迁移西北边关等地,主要目的就是戍守边关,北方蒙古。而且迁移数目众多。这样一来移民到了边关陕西、甘肃一带,自然地也带动这一带武术的发展。形成了西棍中著名的的壳子棍、鞭杆、天启棍等。
壳子棍是流传于甘肃天水泰安高家屲的独门棍法。传说其棍法的来源于一个和尚。清朝时期,一个组织反清复明的和尚,为了逃避清军的追杀,逃至甘肃泰安高家屲村。由于长期的奔波,饥荒落魄,晕倒在高家屲村的一块玉米地里。被高家屲村的一位老人看到了,找人将其背回家进行调养。等和尚身体恢复以后,为了报答老人的救民之恩,将其所学的少林棍法传授给了这位老人的家人。由于这套棍法技击性很强,逐在泰安县流传开来,从此壳子棍就在泰安县生根落户形成了独立的棍法。
天启棍是王富海从山东学来的。据临夏县志载:“王富海俗名王大脚,咸、同间年近古稀,精技击,幼从山东得一拳术,名天启棍。”天启棍是流传于甘肃临夏一带的棍法,在我国的民间武术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历史比较悠久,技击内容独特,风格与中原地区的棍法大不相同。由于临夏所处的位置在黄土高原的中部,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非常闭塞,其棍法也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所以这里古朴的棍法保存的相当完整,我们通过对天启棍的研究,可以看到古代兵器技击的影子。
鞭杆在我国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较为流行。古代的大西北是我国的丝绸之路,也是我国古代的战场之一。因此这里的人们形成了朴实而尚武的性格。这里的高山深壑较多,交通极不便利,人们出行长带一根短棍,手拿短棍可以防身壮胆,又可以用来担东西,还可以用作拐杖。久而久之人们对鞭杆的技击不断实践、探索、不断的总结鞭杆的技击特点,形成了鞭杆的套路运动,各个地域不同,所形成的套路也有差异。现在武术家们对鞭杆不断开发与研究,在不失其技击特点的状况下,已将它发展为即能健身,又能用于竞技比赛的武术套路。
棍术的产生于古代军事战争,随着时代的进步棍逐渐被有强大杀伤力的青铜、铁器等所代替。棍术也随着转向民间为主,由于我国历史上有几次收缴兵器,所以给棍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促使棍的发展由单纯的搏斗,转向了表演、健身、竞技等。形成了众多带有特色的棍术派别或棍术名家,如少林棍、壳子棍、天启棍、鞭杆等。进入20世纪以后,火药的广泛应用,棍用于实战的机会减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棍术的发展主要转向健身、竞技等。随着武术申请加入奥运会,棍术做为武术的一个项目也在其中,竞技棍术凸显,国家也培养了一大批棍术专业人才。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健身也更加注重,政府大力开发、挖掘传统武术,以增强人们体质为宗旨,积极的在群众推广传统武术,传统棍术对普通大众要求较低,易学、易练,符合广大群众健身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现今时代棍术的发展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
(1)重视传统棍术的技击特点,将传统棍术的技击特点与现代竞技棍术有机的统一起来,在竞技棍术演练过程中的技击进一步的凸显出来。
(2)学校体育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程思维模式,试点将棍术的引入课堂教学。如在济南部分学校已经将双节棍作为课间操活动内容。我们可以试点着将鞭杆、天启等引入体育课程。这样既能健身,又能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以全民健身为纲,加大力度对群众宣传传统棍术的健身、修身价值。促使传统棍术能够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4)加强与棍的相关文化、概念的规范,理清各层之间的关系,为棍术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促使棍术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棍的研究具有新的文化意义。
[1]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杰佛里·德莱尼.菲律宾棍术封阻五法[J].搏击与格斗,2004,4.
[3]胡铮.菲律宾短棍中的辛瓦里技术[J].中华武术,2002,1.
[4]俞大猷.剑经[M].云南文化出版社,2006.
[5]陈亮.《剑经》技法特点与学理精要研究[J].武术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