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健康理念之上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013-08-15 00:54:12陈日兴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5期
关键词:理念生命体育

陈日兴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广东潮州 521041)

基于生命健康理念之上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陈日兴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广东潮州 521041)

体育教学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生命”为前提的,是一种为了维持和促使个体生命达到健康状态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视体育教学的“生命”属性,肯定高校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生命健康理念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

“生命”是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体育教学是一种以“生命”为前提的,为了维持和促使个体生命达到健康状态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视体育教学的“生命”属性,肯定高校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构建“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新方向。

1 生命健康理念的内涵

生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能够存在下去的性质,是其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能力;健康则是指这种存在和活动的能力处于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完整的生命包括生理学角度的自然生命、心理学角度的精神生命、社会学角度的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并具有有限性、生成性、发展性、独特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完整性等特征。生命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载体,是神圣的、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但同时,生命又是短暂、脆弱的。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维持和提高生命的存在质量,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的重要使命,应以生命健康理念为基础,打造生命健康教育的平台,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命健康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维持身心机制的良好运行状态,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改革方向,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2.1 注身体健康转为关注身心健康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和增强体力。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维持生命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即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发展,生命才是完整和健康的。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机能和心理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应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心兼修,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训练,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运动锻炼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使学生意识到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也是其自身内在精神力量增强的过程,使他们感受到生命健康的乐趣和幸福,最终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积极应对生活的态度。

2.2 发掘身体潜能转向弥补身体缺失

传统的体育观念主要关注如何激发人体的潜能,不断的突破人的体能极限。但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则主要关注到如何弥补学生的身体缺失,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对身体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的机能进行不同的调节和改善,使人获得更好的生命状态。例如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身体爆发力强却缺乏耐力的学生,以往的体育训练可能关注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爆发力,进行更多这方面的训练;但现代生命健康观念的体育教学则可能关心如何增强学生的耐力。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坚持用科学的标准对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以生命健康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参考依据,为学生的生命健康开设体育处方,使学生懂得身体锻炼的方法,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伤病修复能力,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和生长发育,使学生拥有高质量的生命。

2.3 重视身体训练转向培养终身体育观念

生命健康的维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根据生命健康理念,体育不仅是在人的发育时期作为人的发育辅导手段,而应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重要生活内容,这既是每个人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以身体训练为主到转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上来,要从生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生活打下良好身心的基础。教师可以尽量利用体育课时间及课外时间,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选择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指导、安排并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如果教育得当,那么这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又将自然而然的延续到学生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3 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的传播和渗透生命健康理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理念,形成受益终身的体育观念和生活习惯。

3.1 透生命健康理念

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体育活动,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方面的体育活动,那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对于学生而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同样也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对生命健康理念的讲解,强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使学生了解运动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的需要,体验适当的生理负荷促使生命成长发育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在机理,指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为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3.2 注学生心理健康

身体和心灵是生命的重要载体,也是个体生命立命的根本。体育课程作为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所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关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在学校体育中,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魄的同时,还要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技巧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强和坚定的性格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以往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推翻旧的惯用分等级和打分的方式给学生评定体育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把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合作、意志力、情感力等素质的培养排除在了体育评价范围之外的考评制度,把体育精神的培养作为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使学生不仅在体育技能技巧方面得到长进,同样还要在精神品格方面得到提升。

3.3 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生命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体育教育就不应是某一个阶段性的行为,而应成为贯穿人类生命始终的一种终身体育习惯。高校体育教学要将体育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将其变成学生生活中有益的组成部分。另外,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独特的生命个体,而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个体生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尊重生命差异性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根据自身的体育认知、体育基础、体育兴趣、体育需要,进行自主选择,最终使学生爱我所选,进而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全体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根本目的是使人类自身达到更为理想的生存状况,因此就要关注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情况。体育的本质属性就是生命,是人类适应性生存和维持生命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已经开始认识自身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建立在生命健康理念基础上的高校体育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其整体框架已经略具规模。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者要正视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和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健康改革方向的必然性,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积极探索,贡献力量。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朝曦,温淑艳.按生理特点安排身体训练的顺序[J].体育教学,2008(4).

G807.4

A

2095-2813(2013)09(a)-0086-02

猜你喜欢
理念生命体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